典型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榜样教育的理论依据 典型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典型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24-07-07 22: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曾睿鸿

摘   要: 典型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法论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了解典型教育法的内涵、理论依据及作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存问题。在运用典型教育法的基础上,解决大学生问题并提出建议及创新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 典型教育法   思想政治教育   存在问题

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中流砥柱,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命脉走向之根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认知、精神典范追求颇受影响。因此,树立心中典型是树立学生精神之标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应该改进方式与创新理论,做到与时俱进,与大学生思维相适应。

一、典型教育法

(一)典型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何谓“典型”?“常规、范例、具有代表性的,亦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1](453)。典型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受当时社会历史环境影响造就不同“典型”,具有正反双重性质。典型教育法是通过具有影响力或教育意义的人物或事件,营造“典型”氛围,让受教育者对其进行学习,并且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向着预设目标发展,潜移默化地或直观地向模范对象学习,并对照反思自己日常行为的一种思想教育方法。典型教育法包括正反两个层面:对正面典型先进模范进行宣传推广,为人们做示范、树标杆、明导向;对反面典型起警示作用,人们心有所惧、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但是,“一般意义上的典型教育有意指正面典型教育”[2](208)。

(二)典型教育法的理论依据

1.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事物的普遍联系,二是事物的永恒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产和消逝。”[3](395)世界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一个有机整体的环境下生存的。事物间不随个人主观意识改变,典型是依存于万事万物联系中的,正是因为有联系典型才会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典型教育法中的“典型”是具有独特性的,可让人民学习。同时,在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造就了典型,正因为事物内在矛盾造就了事物的不完全同步,具有不平衡性。事物的不平衡性意味着有部分会先于或落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那一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典型”。

2.关于事物的内因和外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外因辩证关系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因素。内因指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根本因素;外因指的是外部矛盾,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因即自身的生活经历、自身素养,外因即自身所处环境、接触人群等。事物发展的推动力源自内因外因的合力作用,同时内因作用于内因。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既要以人为本,从人的本体出发,了解人物性格,又要结合事情发生所处环境,从实际出发。典型教育法运用于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的运用对象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其中,典型教育法更是在这一社会特性基础下,结合事物的内外因素,发掘生活中有可模仿性的人或事,讓受教育者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3.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理论

先进性是一个成功政党所具有的显著特征,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优越反映。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具有无产阶级先进性,因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人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着推动作用的部分”[4](413)。由此看出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特点是与无产阶级政党相伴相生的。同时,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必然造就了“典范”,期间有许多具有示范教育意义的人或事迹。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这期间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的精神、事迹已卓然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有力证明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典型。

(三)典型教育法的作用

典型教育法的基本特征凸显根本作用。首先,就示范性而言,典型教育法一直是我国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方法。每一段历史进程都会涌现一批典型,将这些典型载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对其进行学习、模仿,提高学生内在驱动力与社会责任感。其次,就社会性而言,典型来源于生活,具有生活特色,正是这一特点,典型才显得平易近人,并不被束之高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之一,典型教育法大多与校园活动、社会活动相结合,例如:主题教育活动、志愿服务、依靠法定节日开展相关活动等,由此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从活动中体会。再次,表彰具有示范力量的大学生,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精神价值追求。在同一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发挥典型教育法的最大优势。

二、典型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典型教育理解存在歧义

对于典型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灌输道德的方式,视为政治教育,对其理解存在歧义。同时,从小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一直过于重视成绩,加之父母对学生成绩的严格要求,逐渐形成追求成绩、追求排名的功利思想,忽视道德素质教育。同时,除了在教育内涵上对其存在误解外,更是视作一种个人崇拜的政治思维,因为“过去在典型教育上长期坚持‘高、大、全,甚至把对典型不当评论当作政治问题,后来又发生把典型等同于‘左的东西”[2](226)。现今,大多数人把对典型模范的追求视为一种偶像崇拜,认为是“过度追星”。这种思维方式是片面的,典型并不一定是人人称颂的先锋模范,如果偶像能鼓励学生本人向目标奋进,那么思想上是上进的也未尝不可。

(二)典型教育运用环境欠佳

典型教育环境就目前形势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环境日渐复杂,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多元价值观产生搭建平台,造成学生忽视主流价值观。在种种冲击影响下,社会问题的存在致使大学生对于现存生化下的不满油然而生,对价值观的引导、典型的树立示范产生排斥、抗拒的心理。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下,网络的作用力不可小觑,信息的扩散力与真实性,让不真实的信息传播极快,典型模范遭到质疑。如果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考察典型模范的真实性及示范的可持续性,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对典型的追求就会随之降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深入人心。

(三)典型教育缺感召力和真实性

高校进行典型选评,目的是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但是,选评完毕后,典范是否真正起到作用呢?目前大多高校是以科研、学业成绩定义学生是否符合典范的,这是否存在狭隘性?典范来源于校园生活,校园生活并不仅仅是学习。典范的感召力应该是校园活动、日常行为体现的,是容易学习与模范的,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典范的宣传是否过于空泛,存在虚假现象?不少高校为了树立榜样创建学校品牌,抬高不真实的典范,“过度包装”真实的典范,达到高质量的宣传标准。正因为典范的高度宣传,让学生觉得难以实现目标,自身追求难以实现而放弃。试想,这种形式化的、过度包装化的典型,怎样给学生树立榜样?缺乏感召力和真实性的典型教育怎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助力?

三、关于典型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与创新

(一)典型教育法要贴合学生需求

典型教育法运用于社会实践,体现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及价值取向。如果这一方法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大学生自身实践,那么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证明了我国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思想道德培养的缺失,与人的社会发展历程相悖。因此,典型教育法要从生活实际、生活中的人出发,探讨学生所需之典范,解决校园所在之问题。同时,针对各所高校的具体特点,对典型的标准界定应有所差别。对于典型的评定,不仅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应该从生活实践中考察,即是否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皆可作为评选标准,评选过程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更重要的是,典型要与学生群体紧密相连,典型从学生中来,又归于学生本身。

(二)典型教育法要创新宣传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及思想的多变性、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艰巨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5],典型教育宣传因现下复杂环境需有所改变。当下,信息科技高速发展为典型宣傳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但是并不是宣传方式的广泛运用,而是进行科学的、有效率的传输。我们所运用的最普遍的宣传方式是纸质文稿和校园媒体,但是实际宣传作用不大,更不用提及背后的实际效用。典型教育可以由学校搭建平台,营造榜样学习氛围,在校园网络上建立榜样门户,形成团体面向全校,不间断分享个人经验,学生间互帮互助。可以开展“向榜样学习”“寻找身边榜样”等主题教育活动,将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与典型教育法相结合,在达到宣传目的的同时,既不刻板又具有实效性。典型宣传方式并非千篇一律的,而是各具特色的;并非苍白无力的,而是有说服力的。

(三)典型教育法要以创新教育模式为根本

典型教育法要求有层次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典型寻找、评选、宣传、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个人修养。优秀典型的选择基础在于学生群体,因此,带动学生参与,全面了解典型,让典型能融入大众,具有群众基础。学生个体间发展状态的不平衡需要我们凭借典型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那么,如何提高个人道德素质?要以创新教育模式为前提,做到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给予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明白“学了什么”,而不是“教了什么”,调动学习主动性,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群体间差距缩小,形成统一向前的学习“步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学习氛围,才是典型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有之义和追求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王平.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法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简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猜你喜欢 存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文教资料2021年17期

文教资料的其它文章“吧”“咖”的语素化及其竞争基于语料库的表“有”意类词汇辨析四笑、三游之逍遥游中原的地理环境对阮籍诗风的影响贾巧姐、贾兰的命运与贾府结局初探浅论黄蓓佳小说的电视剧改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