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梅艳芳在金针奖上唱出了香港流行乐坛半个世纪的兴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梅艳芳为什么不看病了呢 为什么说梅艳芳在金针奖上唱出了香港流行乐坛半个世纪的兴衰

为什么说梅艳芳在金针奖上唱出了香港流行乐坛半个世纪的兴衰

2024-07-14 17: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 》是黄霑先生2003年在港大撰写的博士论文,结合自己亲历的整整半个世纪的历史,尽述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

在论文中,黄霑把香港流行曲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来研究,分别为“夜来香”时代,“不了情”与“绿岛小夜曲”时代、《我系我》时代以及《滔滔两岸潮》时代,详述了每个时代的背景、演变以及经典代表作品。

梅艳芳手捧金针奖奖杯

1998年,35岁的梅艳芳小姐在第21届十大中文金曲奖颁奖礼上获颁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金针奖得主。在金针奖的表演环节,其他歌手一般都会选择演唱自己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但梅艳芳在20分钟演唱的18首歌曲中,属于她自己的歌只有最后一首《夕阳之歌》,其余均为香港流行曲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如果有心人仔细研究这18首歌曲的曲目,会发现,梅艳芳所挑选的歌曲不仅涵盖了黄霑在《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一文中所划分的四个时代,而且恰好是这四个时代的经典作品。

探寻这18首作品的词曲作者、演唱者以及诞生的背景,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从“粤语歌曲到20世纪60年代末,仍然被大众公认不登大雅 ”,到80年代“开始传遍海外,连最不可想象的非粤语地区,也有人学唱香港的粤语歌曲”。亦可以读出音乐的传承,比如1966年,徐小凤翻唱四五十年代上海著名歌星白光的歌曲《恋之火》参加《香港之莺》歌唱比赛成为冠军,1983年,梅艳芳翻唱徐小凤的代表作品《风的季节》夺得香港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

如果说,黄霑用数万字的论文展现了香港粤语歌坛半个世纪的历史,梅艳芳则用20分钟18首作品的串烧唱出了香港粤语歌坛半个世纪的兴衰。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是一段属于香港流行乐坛的历史,也是属于华语乐坛不可磨灭的记忆。

第一时期 夜来香

1949年-1959年的《夜来香》时代,是黄霑将粤语流行曲划分的第一时期。称之为“夜来香”,并非全因《夜来香》这首歌,而是有“夜上海”来到香港的含义。

1949年的香港,人口大约一百八十万左右。那时候在香港流行的音乐,是俗称“大戏”的传统粤剧和粤曲。香港人对粤剧与粤曲的喜爱,根源深远。连后来的粤语流行曲,也免不了受到影响。不过,在上海制作的国语时代曲透过唱片发行和各地广播电台的传播,几乎无处不在。香港也自然跟着大潮流,所以即使多数香港居民听不懂国语,“香港电台”播出的国语时代曲,仍然不时入耳。

1949年,大批上海音乐人如姚莉、白光、张露、张伊雯等,南下香港定居,国语时代曲在香港生根,汇成一股澎湃巨流,终于把粤曲的传统主流位置取代。

梅艳芳在金针奖中演唱的《夜来香》时代的作品有4首,分别为《夜来香》、《情人的眼泪》、《恋之火》和《给我一个吻》。

1、夜来香

歌曲《夜来香》发行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原唱者为日籍中日双语歌影双栖明星李香兰,由黎锦光先生作词作曲。当年24岁的李香兰来沪主演一部影片,某日到百代公司录影片主题歌,无意中在黎锦光的办公桌上见到了《夜来香》的歌谱。一试唱,顿时欣喜若狂:这是她多少年梦寐以求的歌!从此,《夜来香》成了李香兰演唱会的必唱和压轴之作,此歌也把她的艺术生涯推至巅峰。《夜来香》被认为是黎锦光乃至中国流行歌曲的代表作。该曲广泛流行,先后已有80多种版本面世。1994年,邓丽君翻唱了《夜来香》日语版,因此《夜来香》日语版也成为了她生前最后一张音乐单曲。

2、情人的眼泪

《情人的眼泪》是1955年香港“邵氏父子”公司所拍摄影片《杏花溪之恋》的插曲。这首插曲由当年流行歌曲作曲大师之一的姚敏作曲,狄薏(陈蝶衣)作词,由潘秀琼担任配唱。由于其曲调优美,感情细腻,极受听众喜爱,一出现便广泛流传。

1987年第10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大会特别邀请了这首歌的作曲者姚敏的胞妹,当年上海滩的七大歌后之一,享有“银嗓子”美誉的姚莉担任颁奖嘉宾,将金针奖授予《情人的眼泪》词作者陈蝶衣先生。在颁奖现场,姚莉女士特别钦点梅艳芳唱出这首《情人的眼泪》。值得一提的是,陈蝶衣先生的长子陈燮阳为中国著名指挥家,2003年,正是他率领上海交响乐团赴香港,为梅艳芳在香港红馆的最后8场演唱会伴奏。

左图为姚莉女士为陈蝶衣先生颁发金针奖。右图为梅艳芳演唱《情人的眼泪》

3、恋之火

1956年香港电影《恋之火》的同名主题曲,由白光演唱。白光,原名史永芬,生于北平(今北京),1940至1950年代中国著名影星、歌星、文艺家;因见电影院投射机发出的一道白光而得艺名“白光”,被称为中国“一代妖姬”。白光亦歌亦影,年轻时曾和李香兰同拜一师研习声乐,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歌坛的七大歌后之一。 1966年,徐小凤以白光的歌曲《恋之火》参加《香港之莺》歌唱比赛成为冠军,因而有“小白光”之称。

4、给我一个吻

这首歌的演唱者是张露,改编自1953年的英文歌曲Seven Lonely Days。张露是1940年代至1950年代的著名上海国语女歌手,1948年,出演首部电影《柳浪细鸯》,并演唱插曲《淑女窈窕》;同年,因演唱歌曲《你真美丽》而红遍上海,成为上海滩家喻户晓的“歌后”,被誉为“电台女王”。迁居香港后,她便被各大夜总会争邀献唱。“给我一个吻,可以不可以吻在我的心上,让我想念你”的歌声不仅响彻在香港的大街小巷,而且随着电波红遍海内外。

梅艳芳在1999年演唱会上翻唱了张露的代表作《你真美丽》

第二时期 港式时代曲

1960年到1973年,“港式时代曲”的兴起是粤语流行曲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的最佳代表,便是王福龄谱曲、陶秦作词的《不了情》。黄霑在文中写道:时代曲到了《不了情》时代,已经开始摆脱了上海的影响,建立了自己的风格个性和面貌。这些香港时代曲,本来依附着电影面世,但在电影被遗忘之后,历久不衰,依然受人传唱,可谓影响深远。

这些有“香港面貌”的歌曲,流行的范围,遍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和美加的华侨聚居地。连泰国、韩国这些非华语地区,也有把歌曲改为当地语言而流行一时的例子。香港音乐文化影响外地,实由此始。

梅艳芳在金针奖演唱的“港式时代曲”时期的作品分别为《今宵多珍重》、《梦》和《月亮代表我的心》。

5、今宵多珍重

这首歌1961年由王福龄作曲,林达作词,百代唱片公司出版发行,原唱崔萍,此后经过无数的艺人翻新演绎。王福龄1925年出身于上海,1952年移居香港,不久即加入邵氏电影公司,为很多电影处理电影歌曲集配乐,成为了邵氏的御用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今宵多珍重》、《南屏晚钟》、《不了情》、《我的中国心》、《狮子山下》等。其中《不了情》被黄霑誉为“港式时代曲”的最佳代表。

1999年梅艳芳在专辑《没话说》中重新演绎了王福龄作曲的《今宵多珍重》和《痴痴地等》

6、梦

《梦》是1961年邵氏电影《不了情》的插曲,由顾嘉辉作曲,陶秦作词,顾媚演唱(幕后代唱)。顾媚原名顾嘉弥,是顾嘉辉胞姊。1961年,顾嘉辉以作品《梦》,参加电影《不了情》作曲比赛入选,这是他在乐坛发表的第一首作品。

1977年,顾嘉辉第一次与黄霑合作粤语歌,为电视剧《家变》创作同名主题曲。1980年,顾嘉辉和黄霑合作为电视剧《上海滩》创作的同名曲并引起广泛关注。自此,顾嘉辉的独特曲风,加上黄霑用粤语填写但饱蕴传统中文色彩的歌词,成就了“辉黄”组合,开创了港乐史上的一段佳话。

“辉黄”的词曲搭配,古风浓厚不拘一格,浪漫唯美侠义豪情尽皆有之。成就最高,当推上个世纪两人共同为香港影视剧锻造出来的经典:《楚留香》《当年情》《上海滩》《狮子山下》《一生有意义》《倚天屠龙记》《世间始终你好》等。1981年顾嘉辉获颁金针奖。

1982年,梅艳芳在无线第一届歌唱新秀大赛决赛翻唱徐小凤的《风的季节》,黄霑听完直接给了满分,顾嘉辉因艺术没有满分的原因扣去一分。同年,梅艳芳的首张专辑《心债》的同名主打歌《心债》便是由“辉黄”组合打造。


年轻时期的顾家辉(左)与黄霑。右图为梅艳芳首张专辑《心债》的唱片封面。

7、月亮代表我的心

由孙仪作词,翁清溪作曲。1973年由陈芬兰首唱,1974年,徐小凤和潘秀琼分别在各自的个人专辑中收录了《月亮代表我的心》,然而歌曲同样没有收到反响。1977年,邓丽君在他人的推荐下接触到了这首作品,最终答应重新演绎。其演唱版本最早收录于香港宝丽金1977年发行的国语专辑《岛国之情歌第四集—香港之恋》中,虽然未作为专辑主打歌曲,却在专辑发行后一举而红,成为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和海外传唱最广的中文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是梅艳芳小姐最钟爱的一首国语歌,曾在多个场合演唱过。

梅艳芳在2003年经典金曲演唱会中最后一次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第三时期 我係我

演唱完以上7首国语歌曲之后,梅艳芳在金针奖上的演唱进入了粤语歌曲部分,而将《啼笑因缘》这首歌作为粤语部分的第一首,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因为《啼笑因缘》被誉为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粤语流行歌曲。

援引黄霑在《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文中原话,“几乎所有论者都一致认为,1974年,“无线”电视剧主题曲《啼笑姻缘》的出现,是香港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粤语流行曲的开始。这首由顾嘉辉作曲,叶绍德填词,仙杜拉主唱的粤语歌,是香港流行音乐的分水岭。此曲面世之后,香港人不再歧视粤语歌曲。接着下来,一连串作品涌现,香港音乐找到了自己的独特声音。粤语流行曲的歌词名句,变成口头禅,溶入了港人生活。”

很难想象,20世纪80年代红遍全中国乃至亚洲的粤语歌,在香港曾经有过被“歧视”的时期。黄霑在论文中提到,“粤语歌曲到60年代末,仍然被大众公认不登大雅 ”,即便当时香港本土出品的电视剧,主题曲用的也必须是国语歌。直到70-80年代,香港人的自信完全确认,“香港人”的身份观念建成之后,粤语流行曲才迎来辉煌。

粤语流行曲的第三段分期,便是由《啼笑姻缘》面世开始,到1983年,红磡的“香港体育馆”落成,令“演唱会文化”兴起,促成本港粤语流行曲进入空前旺盛阶段之前止。称之为《我係我》时代。

8、《啼笑姻缘》

为1974年同名电视剧《啼笑姻缘》的主题曲,由顾嘉辉作曲,叶绍德作词。收录于《啼笑姻缘∕好彩到Sunday》粤语专辑内。

9、浪子心声

“君可见漫天落霞,名利息间似雾化”。《浪子心声》出自许冠杰1976年出版的专辑《半斤八两》,由许冠杰和黎彼得填词,许冠杰谱曲。许冠杰是现代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山鼻祖,他创造的香港口语演绎法开创了香港本地歌曲的新纪元,对粤语歌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他也是香港乐坛自作自唱的先驱。许冠杰1974年推出的专辑《鬼马双星》揭开了香港当代流行乐坛的序幕,1976年的经典大碟《半斤八两》则标志香港粤语流行歌的市场正式形成。

梅艳芳在1992年“许冠杰光荣引退汇群星汇”中献唱《浪子心声》

1976年的《狂潮》,1978 年的《强人》等电视剧的出现,因剧中人的感受,求生态度,和香港环境吻合。因此,掀起了收视热潮,观众最多的剧集,竟能吸引到达三百万人追看......这些长篇电视剧的主题曲,既在当时流行,过后也依然有人不停传唱。像关菊英的《狂潮》,罗文的《家变》,《强人》,《小李飞刀》,《陆小凤》,叶丽仪的《上海滩》,徐小凤的《大亨》,郑少秋的《书剑恩仇录》,《倚天屠龙记》,《楚留香》,关正杰的《大地恩情》,《神雕侠侣》,甄妮的《春雨弯刀》,《奋斗》和邓丽君的《风霜伴我行》等,都成为香港粤语流行曲的长青歌曲。

梅艳芳在金针奖现场演唱了这一时期的两部电视剧的主题曲,“难得一身好本领 情关始终闯不过”的《小李飞刀》和“爱你恨你问君知否”的《上海滩》。


10、《小李飞刀》

作词:卢国沾 作曲:顾嘉辉 原唱:罗文

11、《上海滩》

作词:黄霑 作曲:顾嘉辉 原唱:叶丽仪

左图为《小李飞刀》剧照,右图为《上海滩》剧照。

12、风的季节

《风的季节》是徐小凤的代表作品,1981年出品。徐小凤出生于湖北武汉,1951年随家人到香港定居。1966年参加“香港之莺”歌唱比赛,以一曲《恋之火》获得冠军。20世纪60年代,她演唱了大量的国语歌曲,有着“小白光”的称号。20世纪70年代,她以一首《大亨》赢得广泛好评,从而开启了她的粤语流行曲时代。从70年代到90年代,她先后演唱了《风的季节》、《顺流逆流》等经典歌曲,成为香港粤语流行曲殿堂级的代表之一。1989年,徐小凤在第12届十大中文金曲奖颁奖礼上获得金针奖,成为首位获得这项荣誉的女歌手。

1991年,梅艳芳在《飞越舞台十载情》晚会现场,特邀徐小凤一起演唱《风的季节》

第四时期 滔滔两岸潮

1984年-1997年的《滔滔两岸潮》是黄霑将粤语时代曲划分的第四时期,也是最波涛澎湃的时代。自1984年开始,中国开放,香港歌在中央台“春节晚会”出现,“红馆”建成,香港变成海峡两岸最能自由表达的华人普及文化重镇,港产流行曲开始传遍海外,连最不可想象的“非粤语地区”,也有人学唱香港的粤语歌曲。

这段时期是属于全中国70后80后独有的群体记忆,也是港人至今最怀念的一段经典时光。黄霑用“天王天后,歌神校长”这8个字对这一时期做了最精炼的批注。

梅艳芳选取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分别为《相思河畔》、《爱在深秋》、《每天爱你多一些》、《每一个晚上》、《crystal》。

13、相思河畔

《相思河畔》原本是暹邏的民謠,原唱者是崔萍在1962年推出。陳百強在在1983年《偏偏喜歡妳》專輯中,演唱了由鄭國江作詞 Chris Babida編曲的粵語版本,同年获得十大中文金曲。

陈百强是香港流行乐坛的第一个偶像型歌手,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创作型歌手。1993年陈百强因逐渐性脑衰竭而去世,终年35岁。2010年,在第32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上,陈百强被追颁金针奖。梅艳芳在1998年推出的专辑《變奏》中翻唱了这首《相思河畔》。

梅艳芳与陈百强Danny是知心好友

14、每一个晚上

林子祥的这首名曲发行时间为1984年12月1日,虽由两首中西乐曲《Cats》及《花非花》拼合而成,却不着痕迹,浑然天成。获颁1985年度十大中文金曲金曲奖。林子祥既精于改编,又善于创作,《美丽的小姑娘》、《分分钟需要你》、《每一个晚上》已成为经典名曲。

黄霑认为,香港70-80年代中期的流行音乐,至少有三种元素组成:一是对普通市民的关注(以许冠杰作品为代表);二是对中国英雄年代杰出人物的向往与共鸣(由关正杰主唱的歌曲代表);三是个人自由的表达和对爱情的温柔感触,这部分便是以林子祥作品为代表。

2003年,林子祥担任梅艳芳经典金曲演唱会嘉宾合唱《最爱是谁》,十年后,林子祥穿着同一件衣服在梅艳芳逝世十周年纪念演唱会演唱当年他写给梅艳芳的歌曲《抱紧眼前人》。

15、爱在深秋

《爱在深秋》由“校长”谭咏麟演唱,收录于谭咏麟1984年大碟《爱的根源》中。作曲李镐俊,作曲李镐俊。1984初到1985年初其间,谭咏麟推出的三张唱片《雾之恋》,《爱的根源》,《爱情陷阱》被誉为“爱情三部曲”,亦奠定其香港粤语歌坛天皇巨星地位。谭咏麟表示《爱在深秋》这首歌不但带给他无限的荣誉,而且将他的声音带到了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

虽然20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乐坛竞争激烈,但在很多公益慈善演出现场,天王天后们都会互唱对方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歌手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属于香港乐坛那份集体的荣誉感。从声色艺综合来看,最经典的现场之一无疑是1993年人民大会堂减灾扶贫义演,谭咏麟和梅艳芳作为香港首席男女歌手的压轴表演,他们先是互唱了彼此的代表作品《爱在深秋》和《孤身走我路》,继而合唱《你是我的女人/Stand By Me》,最后带领“”四大天王“”等香港、大陆多位一线歌星共同唱出《明天会更好》。

1993年人民大会堂减灾扶贫义演出现场

16、每天爱你多一些

1990年代初,随着谭咏麟的淡出和张国荣、梅艳芳的相继退出,香港乐坛出现了真空期。1992年,香港乐坛将四位当时最受欢迎的男流行歌手张学友、刘德华 、黎明及郭富城统称为“四大天王”,得到了市民广泛接受,影响力迅速波及整个大中华地区和亚洲。

张学友在“四大天王”中被称为“歌神”。这首《每天爱你多一些 》出自他1991年发行的专辑《情不禁》,该歌曲翻唱自日本老牌乐队南天群星的经典名曲《真夏の果実》,由桑田佳佑作曲,林振强(粤)、姚若龙(国)作词。1991年,《每天爱你多一些》成为当年香港至尊金曲。

1993年,张学友在《吻别》专家中收录了这首歌的国语版。《吻别》这张专辑被誉为神话,销路达300余万张,尽破东南亚唱片销售纪录,令张学友成为世界十大畅销歌星的唯一亚洲歌手。

作为梅艳芳的“妹夫”,张学友与梅艳芳在音乐、电影方面多有合作

17、Crystal

《CRYSTAL》是太极乐队于1992年发行的粤语专辑《CRYSTAL》中同名主打歌。提起香港乐队,绝大多数歌迷都知道beyond,而不太熟悉太极乐队。太极乐队是香港八十年代乐队热潮的中流砥柱,在香港摇滚史上占有不可轻视的地位。太极乐队1984年成立,由雷有曜,雷有辉,盛旦华等七名成员组成。2016年,太极乐队获得金针奖。

太极乐队《Crystal》专辑封面

18、夕阳之歌

《夕阳之歌》的原唱是日本歌星Kondo Masahiko(近藤真彦)的《タ烧けの歌》,经港台歌手数次翻唱,粤语、国语版本皆有。梅艳芳的这首《夕阳之歌》是电影《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的主题曲,由马饲野康二作曲,陈少琪填词,收录在1989年梅艳芳《In Brasil》专辑中,获得同年十大劲歌金曲金奖。

“斜阳无限,无奈只一夕间灿烂”。《夕阳之歌》是梅艳芳最喜欢的一首歌,“因为这首歌包含了很多意思,可以代表我的心声”。1989年,26岁的她拿到了这首曲的中文歌词后,还没开唱就已落泪,因为歌词里的这份沧桑无奈,完全写出了她在娱乐圈中身不由己的感受。此后,这首歌成为了她每次演唱会官方指定的谢幕歌曲。

2003年10月,梅艳芳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告别演唱会上用行动告诉人们,只要“有信心,无难事”,这也是香港精神最好的写照。她身批婚纱唱起《夕阳之歌》,将自己嫁给舞台嫁给歌迷,曲终人散,自四岁半便在梨园开唱,凭借天分和勤奋开创了属于自己时代的“香港的女儿”,永远离开了母亲的怀抱,留给世人一个美丽的背影。

“夕阳虽然美丽,但是眨眼便会变成过去,所以我们要把握分分秒秒”。

夕阳之后

梅艳芳以《夕阳之歌》作为1998年第21届十大中文金曲奖颁奖礼的结束曲,其实也隐喻了香港流行音乐的“夕阳之歌”。

1997是香港历史的分水岭,香港流行音乐由极盛一下子滑落至极差。是年,本来产量和销售额年年上升的唱片业,忽然轨迹转向,直线急降。相比 1995 年,唱片业的零售值少了五亿港元。再过一年到1998,更只余 9.16亿,和 1995年比,一半还不到。

究其原因,黄霑认为:其中成因复杂;有些是大势使然。像香港因为历史上遗留下的现实,使这南方小岛,变成中国海峡两岸自由表达的领导者。一旦两岸相继开放,各方有自己的表述,香港这方面的优势就消失。另一方面,繁盛也令香港流行音乐界自大骄矜,不思改进,结果一旦经济下滑,消费不再,就难挽狂澜了。

“回顾半个世纪的风雨,香港流行曲是个异数。因为历史遗留的现实,地理环境的配合,经济条件的繁荣,政治因素的因缘际会,和人才的巧合汇聚,滋生了这种揉合中西音乐元素,承先启后的现代声音。香港的普及文化,如电影、电视,及时地扶掖了港歌的兴起与传播,令其影响力遍及地球远方角落,创造了划时代的普及文化高峰。”

在论文的最后部分,黄霑提及香港将来流行音乐如何,“要看香港整体。整体升,就有复苏机会,否则,机会就少了。”

1997年,香港的经济规模是1.21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北上广深等9个大陆前沿城市的GDP总和,但2017年,仅深圳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就已超越了香港。

近两年,无论是2015年香港政府正式成立创新及科技局,投入百亿资金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还是2018年4月港股IPO新政落地,开始施行“同股不同权”政策,并降低生物科技类公司IPO的门槛,带动小米等一大批科技企业赴港上市,都显示了香港政府要扭转局面的决心。

客观来看,香港的再次繁荣很难带动粤语流行曲回到曾经的黄金时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但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经典歌曲,穿越时光而留存下来,跟随每个时代的记忆,成为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不断引起人的共鸣和追忆。

也许这便是每个时代所有音乐人前赴后继奉献一生所能达到的终极意义,愿“天可老,唯独这歌声不老”。

作者备注:文中除援引黄霑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之外,其余图片、资料大都来自网络,难免有错漏之处,欢迎指正。

此文于2018年7月18日首发在我的微博,由于微博设置了半年可见,查阅不便,所以再次发表在此。如果有需要转帖到其他平台的朋友,可直接复制,标注一下作者即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