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解桃花源记:从渔人探寻桃花源的动机,细说武陵太守的野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桃花源小说讲的什么故事 暗解桃花源记:从渔人探寻桃花源的动机,细说武陵太守的野心

暗解桃花源记:从渔人探寻桃花源的动机,细说武陵太守的野心

2024-07-17 00: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桃花源记》的故事在今年,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其中流传度最广的就是灵异之说。

比如说渔人其实进入了幽冥世界,桃花源里面的其实不是真人,而是逝去者的灵魂等等。

既然都是开脑洞,我个人是不任何这种说法的。

鬼神之说也必然不是陶渊明的本意。

但是这个故事的确有很多可疑之处:

比如武陵渔人为何突然沿着溪水乱走;他作为一个打渔的底层人,为什么能够跟桃花源人讲历史故事;他为什么不守信用的去官府汇报?为什么最后又找不到桃花源了?

我今天就来说一下我个人的解读。

1、渔人诡异的动机:为何“缘溪行”?

其实整个故事最诡异的解读点是什么?

最诡异的应该是武陵渔人的动机: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刚开头就是个大问题:

武陵渔人既然以捕鱼为业,那肯定经常跟河水打交道,至少是熟悉当地水路交通的。

那他为什么他这次打鱼的时候,就需要沿着溪水瞎跑呢?以至于不知道忘了自己走了多远呢?

如果他以前经常脱离熟悉水域瞎跑,那他必然不至于“忘路之远近”;如果这是他第一次瞎跑,那他为什么要跑到自己不熟悉的水域呢?以前怎么就不跑呢?

你说他没有目的地的瞎跑吧?

那他还知道沿着溪水走,怎么着都看着是有备而去的;绝不是心血来潮的行动。

好,从后文的渔人的认知看,这是他第一次走这么远,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被桃花林吸引。

如果他经常“缘溪行”,那他必然看了N次桃花林,也就必然见怪不怪了。

那他肯定不会登岸,更不会还会产生“欲穷其林”的想法?这个想法也很诡异啊。

这是一个正常渔人的想法吗?

如果这个武陵渔人,纯粹就是一个渔人的话,那他不好好打鱼,跑去看桃花林干嘛啊?

这就回到“缘溪行”的问题了。

如果他真是一个纯粹的渔人,那他肯定是在熟悉的水域打不到鱼,所以要去其他水域打鱼。

所以来到了桃花林。

注意,我在这里只是推测,他是位“纯粹”的渔人,至于是不是,接下里慢慢说。

可是既然推测他是要来打鱼,那到底是打鱼重要,还是看桃花重要?

你不打鱼而是跑去看桃花,等着回去喝西北风吗?

好,就算这片桃花林实在太美,渔人忍不住想去欣赏下,也不是不可以。

你上岸也行,看两眼不就行了?实在不行,你采几朵桃花也行。再不济你弄两颗树苗回去也行。

但凡是个正常人,或者是一心打鱼的人,他如果发生我上面设定的举动,我都可以理解。

可渔人不按常理出牌。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哎嘛,这是个正常渔人该有的想法吗?

他要走遍桃花林,这鱼人要不是脑子有坑,就是别有用心。

鱼也不打了,船也不要了,突然就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还是那句话,完全没有合理的动机做支撑啊。

如果是因为想打鱼才“缘溪行”,这怎么放弃主业去刷副本了?

走到桃花林尽头的时候,渔人又看到一座山,山里还有个小口。

如果是个正常人,会进到这个口里吗?我觉得八成不会。

因为鬼知道进去会怎样?万一有毒蛇猛兽了咋办?那不得以防万一啊。

再说了,打鱼啊,打鱼啊,打鱼啊大哥,咱不打鱼了吗?

咱“缘溪行”是来当贝爷的吗?

结果不出所料,这个渔人是真有种,居然进去了,然后就闪现到了桃花源。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渔人看到的是人间天堂,桃花源里面的景象,咱们就略去不说了。

2、渔人为什么知道历史故事?

渔人进到桃花源里后,被当地人热情接待,双方还展开了深切的交流。

但诡异的一段对话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你们看出来问题了吗?

咱们翻译一下:

渔人问桃花源人,知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

桃花源人肯定不知道啊,他们是秦末迁过来的,压根不知道有汉代,更不用说魏晋了。

所以渔人就把自己知道历史故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诡异的一点来了:

武陵渔人居然给他们科普起了历史!!!!

你就说怪不怪吧,感情这个武陵打鱼的,真不是一般的来路啊。

平心而论,您觉得一个打鱼的,能知道秦汉魏晋的历史吗?

而且还说的那么有鼻子有眼。

既然能让桃花源人听的“皆叹惋”,足见武陵渔人讲的很成功、很认真、很深刻,代入感很不错。

他凭什么知道这么多的历史故事?

是他经历的?

那不至于,这前后得有五六百年,除非他是老妖精;

是他听别人说的?

听别人说的,他再科普给桃花源人,还能让别人听得入戏。

那他没事就去听别人说书,难道不用打鱼吗?关键那时候也没说书的啊。

他听别人讲的话,能听到几个故事啊?再说了他一个打鱼的,谁没事给他讲历史啊?

所以这种可能也是非常低的。

那是他自己在书上看的吗?

如果他认字、能读书,还没少看历史书,那必然会对秦汉魏晋的历史,能够做到“张嘴就来”。

还能讲的如此深刻,甚至不乏借古讽今,用东晋跟秦末搞联动,才能让桃花源人听的“叹惋”。

所以我个人倾向于:武陵渔人是个读书认字的人。

但疑点就有来了,这货既然会读书认字,那他应该有更好的前途啊?怎么就混成打鱼的了?

既然他是个打鱼的,他怎么就能认字呢?家里有钱读书?还是官宦子弟?

可如果他本身就有钱有势,又是怎么去打鱼的呢?

就很迷。

3、渔人为什么要出卖桃花源?

按下渔人身份的这个疑点不表,他在桃花源里蹭吃蹭喝几天后,就要离开这里了。

桃花源人明确嘱咐他:

“不足为外人道也。”

就是希望渔人保守秘密。

但关键时刻,陶渊明居然留白了,是的,陶渊明很刻意的留白了。

渔人到底答应这个要求了吗?

不知道。

如果渔人爽快答应,陶渊明为什么不明写,又费不了几个字。

如果渔人不答应的话,桃花源的人能放他出来吗?八成要做了他灭口!

可从后文看,渔人被放出来了,那就意味着他答应了,但他肯定答应的很敷衍。

甚至桃花源人已经看出来他两面三刀了。至少他的回答是让人起疑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联系后文,寻找桃花源的结果去看。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这货出来之后,一路做标记,生怕自己找不到这个地方。

他做标记要干嘛?是以后还想来白吃白喝,还是别有用心呢?

做完标记之后,这货就直接去官府首告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第一时间就去找太守报告了,完全不在意桃花源人的嘱托,你还说他不是有备而来?

他做标记,不光是要让自己找到这里,而且还要官府能找到这里。

如果这货就是个纯粹的渔人,他为什么吃饱了撑的,来找太守报告呢?

明显是不符合傻白甜人设的,不可能说想着隔三差五去窜门,去和桃花源人当朋友。

直接就把人出卖了,而且是第一时间出卖的,而且出卖的非常干脆,任何后手都不带留的。

他为什么就非得出卖桃花源人呢?

4、渔人跟太守到底是什么关系?

好了,现在把视角切换到太守这里。

如果你现在是太守,有一个很普通的渔人,跑过来给你说桃花源里的奇怪事。

你会是什么选择?以下有三个选项:

A、把他当傻子看,听他讲完这些扯淡事,敷衍两句让他滚蛋;

B、压根就不可能接见渔民,我踏马一个太守,是你想见就见的?

C、完全相信渔民的说辞,并且派人跟着渔民去找!

咱们平心而论,一个脑袋瓜子正常的太守,是不是压根就不能接见渔人?

你一个渔人想来见太守就能见,那太守一天天的不得累死啊?这踏马得多少人来找啊。

如果太守见都不见就让渔人滚蛋,这是最正常的选择,也是最符合人物设定的选择。

你要是来说什么杀人放火的事,太守接见他也就算了了;这尼玛过来说我发现桃花源人了。

指定是见都不能见,直接让他滚蛋,就完了。

就算太守是个好官,为人和善好说话,这尼玛他说发现桃花源里有人,说得离奇怪异。

这不是傻子是啥?你隔这糊弄洋鬼子呢?怎么可能相信他的说辞?

敷衍两句让他滚蛋就行。

这也是正常的选择。

可太守也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听完渔人的回报后,第一时间就派人跟着他去找了。

我尼玛啊。

对于这样亮瞎人眼的操作,还有三种解释:

A、太守也不是个正常人;

可他要不是正常人,他是怎么当上太守的?不排除陶渊明是在讽刺时政。

B、陶渊明在尬编故事;

为了故事的结尾能进行下去,强行对太守降智!但我不信陶渊明文学素养这么低!

C、太守跟渔人就是一路人。

渔人就是太守派出去的。

所以他才能不受阻拦的见到太守,太守也不做任何猜疑的相信他说的。

您觉得会是哪种?

那肯定是渔人就是太守派出去的,其实这个时候“渔人”,就可以加上引号了。

因为他根本就不是渔人。

只有他不是渔人,他就是太守派出去的,才能解释这货的诡异动机和行为。

为什么要“缘溪行”?

为什么想“欲穷其林”?

为什么敢“从口入”?

为什么要“处处志之”?

为什么能“诣太守”?

因为他就是太守派出去的,就是奔着找桃花源去的啊。

打鱼?就是出去打了个寂寞。

也只有他就是太守派去的,所以他的历史素养很高,因为他可能本身就是郡里的官员。

认字读书,学文通史,压根就不是难事,而且还能讲的绘声绘色。

也只有他是太守派出去的人,他就是郡里的官吏,所以才能直接见到太守,太守才能对他不假思索的信任。

至于太守为什么要找桃花源。我这里有两个推测:

其一、不接受秦末迁移说;

郡里的百姓因为避难,来到桃花源里躲避横征暴敛等事,结果造成大批人口消失。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就是他们的说辞而已。

因为他们穿的衣服跟外人没有区别:“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如果是自己治下的人口消失,那太守肯定会知道啊,知道之后肯定要去寻找啊。

这伙人无论是躲避税赋,还是密谋造反,那总得有个交代啊。

所以他派人去找,“渔人”只是其中之一,可能还有其他人也在寻找。

其二、接受秦末迁移说。

桃花源人就是秦末迁过去的。

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他们躲在山里几百年,不可能没有任何风声。

所以当地应该早有他们的传闻,甚至是有人实锤过他们的存在,甚至会有夸大的传闻。

比如这里如何富丽堂皇等等。

那太守肯定会馋这里。

无论是哪种原因,但如果真找到了桃花源,那必然意味着太守,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财富资源,甚至还包括土地资源。

这对于太守来说,往小了能捞一笔;往大了说,闹不好是政绩一件;甚至再黑一点,如果太守有意乱世造反的话,这对于他来说简直有如神助。

所以他迫切的想找到。

于是有了渔人开头莫名其妙的“缘溪行”。

5、为什么就找不到桃花源了?

渔人跟太守通完气后,太守立马派人跟随渔人去找了。

渔人所作的记号都在,但就是找不到地方了。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结合上面的留白,渔人并没有明确而且带着诚意的答应,自己会替他们保守秘密。

如果桃花源人也是正常人的话,您觉得他们会怎么办?他们愿意把自己暴露出去吗?

肯定不会啊。

杀死渔人是上策,因为只有死人不会说话,秘密才能永远烂在肚子里。

如果他们善良,不想杀死渔人咋整?其实也好说,只要修改标记就行了啊。

渔人就来了这一趟,你动他一两个标记,我不信渔人就这能记住。

该往东的你给他整到往西,不就成了吗?所以渔人带路带成了鬼打墙。

压根就找不到了呗。

当然更狠一点的,桃花源人把标志修改了,修改到自己的埋伏圈了。

因为他们预料到渔人不简单,闹不好要带官府的人来,所以决定干个大事。

八成就渔人,及其带领官吏、官兵人等,全部都被做掉了。

之所以有这个猜测,主要还是刘子骥的下场,刘子骥莫名其妙的病死。

我觉得他肯定也没找到桃花源,但是他大概率的找到了埋伏圈,里面都是惨死的官吏和官兵。

所以刘子骥回去就吓死,或者是在死尸堆里,感染了某种病症,所以才挂掉了。

至于太守呢,自然也不会再找了,因为他肯定知道送了人头,啥都没捞到还干了赔本买卖。

自然也就不打注意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