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桃花源讲的是什么 语文试讲

语文试讲

2024-07-17 01: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刚听说大家已学过《桃花源记》了,没关系,今天,我想带大家和渔人一起去桃花源再走一遍,‍‍看看会不会遇见新的风景,找到新的感觉。我们中国人,如果说一个地方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让人产生一种想要去居住的感觉,我们就说这样的地方是——

屏显:世 外 桃 源

师:“世外桃源”这个词语以及附着在这个词语上的丰富意义,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给我们创造的。你们已经学过了,那用三五句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像人间仙境一样能自由自在。

师:这是你对“世外桃源”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吗?好,请坐。‍‍我们问的是,《桃花源记》这篇游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一个渔人发现……

师:很漂亮的声音,声音可以更大一点。

生(继续):一个渔人发现一个环境优美,没有世俗的战乱、烦恼……

师:他发现这么一个地方,然后呢?我们来接龙补充。

生:然后‍‍他去里面做客,住了几天后离开了,后来他带着别人去找却再也没有找到。

师:是的,这篇课文,就是以武陵渔人的行踪和视角来写的。

02桃花源·有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武陵渔人的眼睛和脚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去桃源一行。首先,你会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课文的话说一说。

生:“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屏显 场景一: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师:‍‍女孩子们,让我们拿出最动听的声音,慢慢的,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很好听,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听你们读完,我真的觉得花瓣在我面前片片飘过。‍‍好,同学们,我们随着渔人再走几步看看,走进桃花源,你又看到了什么场景?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不是也是场景的一部分?‍‍一个场景既包括景,‍‍又包括——

生:人。

师:人才是最美的风景哦。请男同学把你们平常的调皮、粗犷和豪放收起来,温和地读‍‍一读这段话——

屏显场景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从这两个场景中,选择你一个你觉得更美的画面,读一读,并且想一想,这个画面,美在哪里?

(无人回答,师继续点拨)

师:今天下了点小雨,‍‍怎么没有雨后春笋在课堂上冒出来呢?请你来。

生:‍‍我喜欢第二幅,因为第二幅不仅有美景,而且‍‍那里的人们生活也很安乐,第一幅却只有景没有人。‍‍

师:你是真正把自己当成了渔人。如果你不是渔人的话,你会更喜欢哪一幅?

生:也是第二幅。

师:你很实在。请坐,如果我不是渔人的话,我可能会更喜欢‍第一幅画面。你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多美啊!走在这样的场景中,大概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很想谈恋爱,‍‍是不是?

(学生笑)

师:所以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边,黄蓉住的地方叫什么岛?

生:‍‍桃花岛。

师:蒋大为也唱过一首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可对于渔人来说呢?他会觉得哪个画面更美?

生:第二幅,因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压迫。

师:渔人更想要这样的生活。桃花很浪漫,但未必能够填饱肚子。其他的同学呢,怎么认为?

生:还没想好。

师:老师给你一个提示:现在你正在打渔,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然后发现自己迷路了,突然眼前出现这么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让你觉得特别——

生:自由安宁。

师:大家还不能够把自己完全当作渔人来体会,对吗?没关系,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说。你来到了桃花源,会看到了什么具体的景或者物呢?细读课文,同桌讨论,我们再以渔人之眼看桃花源,桃花源里除了有盛开的桃花,还有什么?建议用这样的形容词加名词的方式说话——

屏显

桃花源里,有平坦肥沃的土地;桃花源里,有整整齐齐的房屋;桃花源里,有              ;

……

(生边读边思考)

师(相机点拨):‍‍可以读出来,如果你发出声音读出来,你慢慢的就有了说话的愿望。

生:桃花源里有怡然自乐的人。

生:桃花源里有美丽的沼泽。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沼泽呢?

生:‍美池。

师:你把“美池”当作是美丽的池塘和沼泽了吧?咱们也可以翻译成“清澈的池塘”哦,我们还可以想象池塘里可能还有‍‍鹅在“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生:‍‍有热情好客的村民。

师:从哪里可以感受出他们的热情好客?

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有没有哪个词让你觉得特别好客‍?

生:皆。

师:“皆”意味着家家户户都是如此。‍‍一家的客人,就是大家的客人,这有点像鲁迅笔下那个小小的——

生:平桥村。

师:对,平桥村很淳朴。还有哪句话让你觉得他们很好客?‍‍

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他拿出的是什么呀?‍‍

生:鸡和酒。

师:现在咱们招待客人不缺鸡和酒,但是即使到唐朝的时候,百姓家里能有鸡和酒可是非常了不起,孟浩然有句诗怎么说的?

生:故人具鸡黍。

师:在我们农村,来了尊贵的客人最好的招待方式就是杀一只自己养的土鸡。我觉得还有个地方更能体现好客。见渔人乃大惊——

生(接读):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师:哪个字让你觉得特别好客?

生:要。

师:要,是邀请的意思。请大家关注这个副词“便”。“便”是什么意思?

生:就。

师:‍‍也就是请渔人回来做客,桃花源中的人,有没有想很久?

生:没有。

师:简直就是不假思索。‍‍他们觉得这件事情是顺理成章的,所以一个“便”字,显得他们多么热情好客。谢谢你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思路。继续。

生:桃花源里有落英缤纷的桃花。

师:‍‍缤纷是什么?

生:繁多的样子。

师:本来落花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生:‍‍凄婉。

师:有诗云“乱红飞过秋千去”,‍‍但是用上“缤纷”,你会觉得这个落花是纷纷地扑向大地,想要在芳草鲜美的地上休息一下。

师:请大家关注一下桃花源里人们招待渔人的一样东西——酒。想一想,家家有酒,说明了什么?

生:酒是由米做成的,说明桃花源里的人家里很富裕,而且有多余的粮食。

师:卢老师讲个故事。‍‍陶渊明去当彭泽县令的时候,也就是最后一次当官地时候,政府给他一百亩公田,‍‍他全部都要用来种上用来酿酒的高粱。他老婆就不愿意,求他,说一家老小要吃饭。这才用了50亩的地来种粮食来吃饭。‍‍桃花源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有酒,说明这个地方真的特别的‍‍富足。

师:‍‍渔人眼里的桃花源,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尤其是对迷路的可能还有点慌乱的渔人来说,‍‍他真的爱上了这个地方?你们爱上了没有?‍‍

生:爱上了。

师:对于农业时代的人民来说,这真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果是我来写这篇课文的话,可能会写成《梨花源记》,‍‍去年咱们学过《驿路梨花》,梨花洁白又清香。‍‍你们是梅园中学,可能大家会写《梅花源记》。而且陶渊明自己特别喜欢菊花,为什么不写成《菊花源记》呢?‍‍请大家讨论‍‍。

屏显

梨花源记

梅花源记

菊花源记

(讨论无声音)

师:哈哈,你们的讨论都是用脑电波交流的吗?大家要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朋友。建议‍‍从这几种花不同的生物学的特点去想,也可以思考它们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感觉,或者是想一想它的文化意义。

(生笑,热烈讨论)

师:大家觉得这些题目合适吗?

生:还是《桃花源记》更好,因为桃花比较漂亮。

师:其他的花也漂亮哦。

生:‍‍第二点是因为桃花能结果子,当时人们追求的是吃饱,‍‍而桃子也是一种食物。梨花虽然也能结果,但因为梨花本身也没有桃花漂亮,桃花给人感觉会更加美好。

师:说它更加美好,主要和什么有关?梨花花瓣也漂亮的呀。

生:颜色,桃花是粉红色的。

师:粉红粉红的,给人热热闹闹的感觉。梨花虽然漂亮,‍‍但是它太淡雅,素白。‍‍刚才这位同学说了很重要的一点,家家户户种桃花,因为桃子可以吃呀。大家记得《夸父逐日》吗?他的手杖化为了——

生:化为了桃林,来润泽后世。

生:因为陶渊明姓陶。

师:哈哈,这可能是一种巧合,一种美丽的巧合。‍‍为什么一定是桃花不能是别的花?这个答案没有正确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生:‍‍我觉得梅花开放在严峻的环境里,而桃花源这个环境让人感觉非常的和平和谐,人人都可以安居自乐。‍‍

师:去年我们学陆游的《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梅花开放皆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感觉到不那么安宁、舒适。可,为什么不是菊花?‍‍陶渊明不是很喜欢菊花吗?‍‍菊花代表什么?

生:隐士,隐逸,和桃花源里百姓的生活不搭调。

师:梅花太冷,梨花太白,菊花太淡,而随处可见而且红艳热烈的桃花,更多给人安居乐业的感觉。是的,其实用桃花代表安宁和乐的生活,‍‍并非陶渊明的首创,在《诗经》里就有了,大家读一读。

屏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刘禹锡

师:同学们加粗部分,你就会发现桃花总是和‍‍人家联系在一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虽然说是世外桃源,但实实在在是一个人间世界呀。陶渊明虽然辞官回家,但是深深地眷恋人间的,陶渊明连隐居,都要选择——结庐在人境啊。

03桃花源·无

师:渔人眼里的桃花源,是这样的安宁,没有战乱;富足,没有饥荒。

屏显

安宁,没有战乱;

富足,没有饥荒;

……

师:我们再随渔人在桃花源逗留几日,感受一下桃花源里人民的生活,想一想,桃花源还没有什么?

(学生举手很积极)

师:现在雨下得越来越大,春笋越来越多了,我数数,一棵、两棵、‍‍三棵,还有没有?这个小组怎么没有?是春雨还没有下到你们这里来吗?‍‍这个时候,谁来担当起你们小组的荣耀?‍‍

生:桃花源没有黑暗,是光明的。‍‍当时外面的政治是黑暗的,然后在桃花源里人们能面‍对着美丽的桃花,吃饱喝足,安宁生活,所以我就觉得它没有黑暗是光明的。

生:‍‍没有官僚,是自由的。如果‍‍有官僚,桃花源就是被政治限制的;没有官僚,桃花源里的人们是无拘无束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沉默。

师点拨:桃花源里边有很多人,但是没有很多管着这些人的人,也就是官僚,对不对?这个问题我们等一下再来详细讨论,好不好?请坐。

生:没有压迫是平等的。因为这里的人们都安闲快乐,没有外面的官僚的剥削和压迫。

师:是平等的,大家都一样。

师:孩子们,细细读课文,我发现了这样一个语言现象,我们来读这些句子,尤其是重点读加粗的部分。

屏显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师:品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红色字都可以解释成一个意思,都。

师:‍‍一篇文言文里出现那么多表示“都”的字,我觉得真的很奇怪,表明了什么?

生:表明桃花源中的人没有例外,行为都差不多

师:研究文本,我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句式——

屏显

见渔人,乃大惊……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问今是何世……

皆叹惋……

师:谁见渔人乃大惊?

生:‍‍桃花源中的人。

师:谁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生:桃花源中的人。

师:谁问今是何世?

生:桃花源中的人。

师:谁皆叹惋?

生:桃花源中的人。

师:这几句子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主语。为什么呢?这仅仅是语法上的省略吗?

生:说明了桃花源中的人非常团结,做事统一。

师:再看这两个句子,这里虽然有主语,但是,没有具体到哪一个人,这说明了什么呢?

屏显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生齐读,思考)

师:比如说现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为什么打仗?根本原因是他们有什么冲突?‍‍

生:有利益的冲突。而桃花源中的人很和谐,大家之间没有冲突,都很和谐。

师:是啊,桃花源中的人都很和谐,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分歧。为什么这里的人们,能够快快乐乐,和和气气地生活呢?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我们读一读《桃花源诗》——

屏显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师:《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这里所列的《桃花源诗》的内容,和课文内容差不多,但是有一句,是课文中基本没有体现的,你能找出来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秋熟靡王税”,没有人来收税,然后大家都不要给别人什么东西。自己种的都是自己的。

师:古代农民种田交税交沉重的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却不用交呢?

生:这里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平等。

师:是的,这里有父子,无君臣,‍‍没有等级。读《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总是让我想到一首据说流传在尧帝时代的民歌。我们读一读。

屏显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师:你觉得桃花源中的人,读到这首诗,可能会对哪句话特别感兴趣?他可能会很自豪地说出来?

生:帝力于我何有哉!

师: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皇帝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对,没有等级,皇帝也不能把我怎么样。‍‍那么在课文中有没有哪句话是和这两句意思差不多的?‍‍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没有等级的根源?

生: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师:与外人间隔,它隔开了什么?

生:隔开了外世。

师:外世的什么?是隔开了外世的衣着吗?‍‍‍‍他隔开的是‍‍秦时乱,如果他们没有来这个地方,他们经历了秦时乱,还会经历‍‍汉时乱,还会经历魏晋乱……难怪文章会说桃花源中的人——

屏显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师:这句话里面,有一个字,有深长的意味,你有感觉吗?

生:乃。

师:乃,竟然。陶渊明为何这样感叹?政治的本质是什么?‍‍

生:利益。

师:是谁的利益?

生:帝王的利益。

师:皇帝们想的就是,这个天下,到底是姓赵还是姓李,是姓曹还是姓司马。孩子们,在我们今天上课的时候,就可能有很多乌克兰、俄罗斯的平民失去他的‍‍生命,母亲会失去儿子,妻子会失去丈夫,‍‍父母会失去孩子。孩子们,桃花源中的人们,来到桃花源,就避开了这样一些东西,‍‍所以它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一个理想社会。‍‍陶渊明他为什么这么写?他为什么觉得这一点那么重要?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

屏显

陶渊明活了63岁

经历了3个朝代(东晋 桓楚 刘宋)

换了10个皇帝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时代,孩子们?‍‍也就是说,今天睡个觉,明天起来,皇帝又换了;后天睡个觉起来,朝代又换了。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每天都担心着生命安全。陶渊明为什么归隐田园?‍‍一方面是因为他性本爱丘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逃命啊。魏晋时代,被杀的人特别多,嵇康被杀了,孔融被杀了,后来还有很多的人都被杀了。‍‍陶渊明如果不选择归隐田园,他极有可能就在一些政治战乱中被杀了。‍‍所以陶渊明说他的生活,他的理想是这样的——

屏显

没有战乱,是安宁的;

没有饥荒,是富足的;

没有分歧,是和谐的;

没有等级,是平等的。

师:这个理想只是陶渊明的理想吗?

生:不是,也是所有人的理想。

师:也是后来我们的理想。‍‍今天的乌克兰的人民,可能也特别希望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也许他们觉得今天的中国,就是这样的桃源吧。

04桃花源·源

师:正因为《桃花源记》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而且寄托着陶渊明美好的社会理想,所以,陶渊明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思想家。桃花源也就成为中国古人共同向往的乐土。现在,我有一个小疑惑,“桃花源”可以不可以写成“桃花园”?

屏显

桃花源——桃花园

生:不可以,桃花源是世外的,给人一种美好的仙境的感觉,田园的感觉更像家里的一个菜园子。

师:谢谢你,你给了我一个新的理解。我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这个理由,非常棒,谢谢你。

生:因为第一个“源”是没有被限制的,第二个“园”是被限制的。

师:菜园都有围墙的、有篱笆的,而这个“源”是流动的,源源不断的流,‍‍太棒了,你又给了我新的理解,你们都是我的老师。

生:前面说了,林尽水源,说明桃花源‍‍是在水发源的地方。

师:而园子,可能就是一块地,不一定有水。第三个新的理解,真棒!

生:‍‍源是水流的源头,陶渊明可能是希望不只是有这么一个桃花源,‍‍他希望桃花源就像这么水流的源头一样,游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

(全班鼓掌)

师:用“源”组词看看——

生:源头、源泉‍‍、发源。

师:桃花源,是中国人民社会理想的源泉,它引发了后代一系列对桃花源的思考,也是中国文化的母题。何谓母题?

屏显

母题是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它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并存并在后世不断延续和复制。

师:今天晚上回家,你们可以‍‍做个小实验,在百度搜索栏输入桃花源,中国人以桃花源为主题创作的诗歌,真是多之又多。

屏显

《桃源》——唐·李白

《桃源行》——唐·王维

《桃花溪》——唐·张旭

《桃源行》——唐·刘禹锡

《桃花源诗》——宋·梅尧臣

《桃源行》——宋·王安石

《朝中措·桃源图》——元·善住

……

师:你看,王维、刘禹锡、王安石,连题目都不改,都是“桃源行”。那么,王维、刘禹锡、王安石能够实现桃源行的愿望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找到?课文如何说?

生: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屏显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师:正像秦观说的——月迷津渡,雾失楼台,桃源梦断无寻处。那渔人又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呢?

生:‍‍因为他有一个桃源梦,‍‍然后他想要那样的生活。

师:请注意,我的问题是——渔人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

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屏显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师:把这三句话放到一起来看的话,就很有意思了。这里,有三个动词有微妙的意味。你发现了吗?

生:“逢”、“寻”、“规”。

师:也许,陶渊明不仅仅给我们虚构了一个理想的境界,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隐喻——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境界,刻意去寻,是寻不到的,可遇而不可求。

屏显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师:孩子们,如果桃花源不仅仅是社会理想,也是一个人生理想,是陶渊明给我们讲的一个寓言。重读课文的开头,你有什么新的理解吗?

(生齐读)

师:孩子,我看到你的眼睛有光,请你来说。

生:复行数十步。复是又、再的意思,又走了了几十步。

师:如果你止步不前,‍‍你能遇到桃花林吗?

生:我们需要不断坚持。

生:遇到初极狭的地方,很难通过。

师:需要怎么办呢?

生:要坚持。

师:你有没有学过特长?

生:爬树。

(生笑)

师:大家不要笑,爬树还真有可能是一项特长呢?我相信很多人不会爬树。你爬到爬都爬不动的时候,你是停在那里还是继续爬?

生:继续爬。

师:爬上去了以后‍‍,就有甘甜的果实,而且树顶上看风景的感觉,用今天学到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生:豁然开朗。

师:树上的风景很好,那是你们这些笑他爬树的人所不能体会到的哦。

师:刚才这位没回答出问题的孩子,相信现在你心中有了新的领悟了。你来看这句话,“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追寻理想要怎么样?

生:向着目标与光明。

师:真棒,日本有个叫金子美铃的诗人写过一首诗《‍‍向着明亮那方》,孩子们,我们要向着明亮那方去。

师:今天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特别积极的几位同学,‍‍你们有一件事情做得特别对。我做了那么多年的老师,发现课堂上答不出问题或者不愿意答的‍‍同学啊,不是因为能力不行,是因为总担心自己的回答不好别人嘲笑,‍‍他们觉得别人在盯着他。而这些回答问题很积极的同学,完全融入进课堂,是因为他做对了一件事情——

生:忘路之远近。

师:非常好!孩子们,咱们有的时候需要忘记一些东西,你才能遇到美好的地方;忘记一些东西,‍‍向着有光的方向去,就会来到一片豁然开朗的‍‍美好之地。‍‍  

师:是的,细细品,《桃花源记》每一句,都有意味。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歌——

屏显

质而实绮 癯qú而实腴

师:孩子们,今天我就跟你们分享到这里,我相信‍‍,桃花又一次盛开在你们的心里了,对吗?桃花‍‍会落,明年又会再开,祝福你们的一生,都会带着美丽的桃源梦前行。

(生鼓掌)

同学们,我们下节课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