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洛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军毁坏的古迹叫什么 遇见洛阳

遇见洛阳

2024-07-12 04: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此后的三年里,关于洛阳和京都,洛阳和日本的话题,始终萦绕在大岛先生的脑海中,每每有新的发现,他都会欣喜不已地拍了照片、查了资料发给洛阳的朋友。比如,隋唐洛阳城的格局是里坊制,日本京都的叫条坊制;洛阳有应天门,京都也有应天门;洛阳有三彩,日本也有;比如1200多年前的平安京时代,正大门罗成门外,是84米宽的朱雀大街,而同一时期的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外,是宽120米的天街……

我有幸见到大岛先生整理的这些资料,对此话题也颇感兴趣,于是特意去了一趟日本,寻找这座也叫“洛阳”的城市。

不去不知道,一去真的吓一跳。京都这座城,质朴、典雅,街头有不少一看就是传承了许多年的老店,不少建筑以灰青色为主,唐代风格扑面而来。拿起手中的京都市地图,古香古色地标着洛东洛南洛西洛北;走在京都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洛陽総(zǒng)合高等学校”“洛陽工業高等学校”“洛陽莊旅馆”“洛陽病院”等标牌;住进酒店,拿起城市宣传图,一看名字,叫《京洛四季》……恍惚间,不禁心生穿越之感。

在网络上输入“洛阳”“京都”这两个关键词。瞬间,诸如“日本居然悄悄保存了一座洛阳城”“被日本偷走的洛阳城”便跃入眼帘。

作为洛阳人的您,看到这样的话语,一定和我一样,脑海中涌出一连串的问题,京都到底“抄袭”了洛阳的什么?没错,和我们有同样疑惑的大岛先生第一次来到洛阳后,也是同样的心情。他告诉我,京都的别称就是“洛阳”,也因此衍生出“上洛”(进京的意思)等词。

日本的京都为什么会用洛阳这个名字呢?洛阳和京都,缘从何来?

日本这座千年古都,曾以洛阳为蓝本而建

为了解京都和洛阳的渊源,我特意查阅了日本历史学家、神户大学教授、专攻日本中世史的高桥昌明所著的《千年古都——京都》一书。

这本书中提到,延历十五年(公元796年)的元旦,日本的桓武天皇端坐在大极殿中央的御座上,首次接受了群臣的朝贺,这个时间也被看作日本平安京(也称京都)的开始。

平安京南北长约5200米,东西宽4500米,是个长方形,远比之前的平城京要大不少,但仅是当时唐长安城面积的四分之一多一点。平安京的建设,完全模仿了隋唐时期中国的都城布局,整个城市像围棋棋盘一样,被东西南北的大街小巷分割成一个个小块,中心地区是皇宫及各个政府机关集中的地方。这种形制在中国隋唐时期被称为里坊制,在日本则被称条坊制。内涵一致,名字大同小异。

不仅这些与长安城、洛阳城一样,日本的都城从宫城正大门到外廓城的城门之间,也有一条宽阔而气派的大道。这条大道,在长安叫朱雀大街,在洛阳叫天街。日本的朱雀大街,宽84米,长3800米,从宫城正南门朱雀门出发,直通平安京正南方向的罗城门。

一条朱雀大街将平安京分为东西两半,由于平安初期的嵯峨天皇喜好中国古风,便用了中国都城的名字来命名,即朱雀大街东侧的左京,取名洛阳城;西侧的右京,取名长安城。

根据大岛先生查阅的资料,当时平安京的居民约15万人。虽然按照规划,城市沿朱雀大街对称发展,但从实际地形看,右京(长安城)地势低洼潮湿,不宜居住,开发遇到了阻碍,结果居住区域和商业市场越来越偏向左京(洛阳城)。到了平安时代后期,右京逐渐荒芜,而左京日益繁荣,现在京都的市中心基本上就是平安京的左京部分。

于是“京”=“左京”=“洛陽”,洛阳于是成了整个京都的代名词。

后来,到了室町时代,幕府设在京都北小路室町,各地官员去朝觐将军,都委婉地说成“上洛”。久而久之,“上洛=去京都”也成了习惯用法。

大运河贯通南北,遣唐使团纷至沓来

日本的京都,为何能将中国都城的格局都照搬了去?一千多年前的文化交流是怎样进行的?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从洛阳开通的,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以及沿着大运河而来的日本使者。

近几年,徐克导演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总是以唐代洛阳为故事发生地进行拍摄。电影中的洛阳,大运河水面帆影重重、船只往来穿梭,热闹异常。看到今天安静的洛河水面,人们不禁疑惑,这真的是一千多年前的洛阳吗?

没错,自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洛阳便担负起南粮北运的任务,同时也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商道。每天来到洛阳运粮的漕船、运送货物的商船、送乘客的船只,“舳舻(zhú lú)相继”。大运河成为隋唐时期的经济命脉,洛阳也因此一跃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这一时期,洛阳的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世界商品在此集散,很多遣隋使、遣唐使经大运河到达洛阳。从西域运来的玉器、马匹、玻璃制品等,从洛阳源源不断地流向东南腹地、东北边塞,日本、高丽、南洋都在运送范围之内;从东方运来的大米、布帛、瓷器和珍珠等,又从洛阳贩往西域。

同一时期的日本,又是怎样的呢?大岛先生提供的资料显示,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期,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动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

到了唐代,日本依然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从630年到894年的260多年里,正式的遣唐使大约有12次。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除此以外,随行的还有留学僧、留学生等。使团的人数和船只不断增多,最鼎盛时期,曾一次派出过五六百人、四艘巨船的庞大阵容。

如此大规模的使团,日本向中国的学习不可谓不全面。有据可考的资料还显示,日本模仿中国建造的第一个都城并非是平安京,而是藤原京,据说是按照遣唐使带回的资料和周礼的典籍规划的。随后的遣唐使,又带回了更详细的图纸,按照这些图纸,日本又建设了“平城京”,这座城基本上仿照了长安,同时还参考了北魏的洛阳城。之后,日本又模仿了洛阳,有了今天的千年古都京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