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牢记80年前日寇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摧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军毁掉的古建筑 1213:牢记80年前日寇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摧残

1213:牢记80年前日寇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摧残

2024-07-12 04: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与卫生署合办的卫生人员训练所图书室被炸现场。

珍贵文物和学术标本被劫掠

日军自踏上中国领土之日起,就轰炸中国文化机关,抢劫中国文物,直至日军战败投降,其以轰炸、焚烧、抢夺为主要手段的破坏中国文物的罪恶活动一刻也未停止过。战时中国公私文物损失十分惊人。

南京评事街被日机轰炸之惨状。选自1938年7月版《日寇暴行实录》。

日机轰炸后南京繁华街区一片废墟。

1937年,日本国内刊物上炫耀所谓“战果”的照片,侵华日军正在大肆放火,掠夺摧残中国文化设施。

日军侵占南京后,进行大肆抢劫。为支撑侵略战争的需要,日军大肆抢劫铜、铁等战略物资。他们将南京“僧寺之大钟铁鼎”也用车运至日本。“同文同种”的日本人对中国的字画古物、经像法器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入侵中国后他们就疯狂地掠夺中国文物。普德寺的500铁罗汉,在日军侵华期间,3尊被盗运往日本。1938年2月,国际救济委员会委托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史迈士(S.C.Smythe)主持历时3个月的对南京灾情的调查,其结果表明,南京住户损失:52%由于纵火,33%为日军抢劫所致,而市区损失63%由于抢劫,“值得注意的是,城内大部分房屋,甚至在烧毁之前,已经被彻底地、有组织地搜掠了里面财物,而实际幸存下来未毁的11%,也毫无例外地闯进士兵,遭到同样的洗劫”。

日军在南京,毁坏古建筑数百处,对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陈列的明清天文仪器大肆破坏,其中明制三件、清制二件。明制三件为浑天仪、简仪和圭表,均系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所造。浑仪是用来测量星体在天空中位置和运动规律的仪器;简仪则是浑仪改进型,不仅操作简便,测量精度更加准确;圭表乃圭与表的合称,用于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确定一年四时八节的准确日期,从而制定出合乎天时并能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明制浑仪、简仪和圭表至清时仍保存完好。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德军抢走明制浑仪和四件清制天文仪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收回德军抢走的天文仪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不断进逼华北,为保证国家珍贵文物的安全,中央研究院奉命将北平古观象台明清天文仪器运抵南京,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上述天文仪器落入日军之手,仪器受损严重,许多零部件损失殆尽,浑仪、简仪龙角、龙爪多处破损。

1938年1月22日,日军特务机关控制的(华中)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受委员会派遣人员赶到南京,成立了一个“学术资料接受委员会”,又称“标本整理部”,专门负责接受与整理被劫掠的文物古董与学术标本。

抗战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为筹建国家博物馆,将多年来从全国征集的各种珍贵文物,陆续归藏于南京城东的中央博物院,日军仅在此就抢走了1679种。其中有从栖霞山齐塔内出土的南齐刻石佛一尊、山西赵城县佛寺壁画4块、乾隆五彩瓷笾豆等8件、同治五彩瓷盖碗20件及古墨砚、对联、字画、古代服饰衣物等珍贵文物。

日本“学术旅行队”1938年在南京萧景神道碑前拓片。

日本“学术旅行队”1938年在日军保护下于杭州古荡盗掘。

南京许多古建筑上的有文物价值的构件也被日军劫走。如朝天宫正殿屋脊两端安装“吻鸱”一对,也称鸱尾,用以禁压火灾。这种起源于东晋时的神秘装饰物,曾被唐代高僧鉴真传至日本,在日本被视为国宝。日军侵入南京后,竟将朝天宫的“吻鸱”拆卸下来,送到日本。

南京沦陷前,北平故宫博物院被迫分5次将部分文物迁到南京,虽然国民政府抢运走16681箱,未及运出的还有2953箱,分藏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朝天宫)与国立美术馆中。日军入城后,即以重兵看管。然后,将1503箱工艺美术品搬迁至标本整理部,另外1000箱搬迁至千田兵站内。这些故宫文物多是珍贵的国宝,其中有康熙、乾隆年间西洋各国进献的各种精美工艺品,有《大清实录》、玉牒及清宫内务府档案等。日方劫走与损坏了其中的大部分。

曾被日伪劫走的故宫铜缸。

南京地区各政府机关与科研文化单位收藏有大量的、极为丰富多样的学术标本,1938年2月至6月,日军将10余万件学术标本、1500余箱考古资料全部运至标本整理部,进行整理,将其中最有价值的运往日本。

珍贵图书、典籍被掠夺

1937年12月初,日军竟成立了“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受委员会”,专门负责劫掠南京等地的图书文献。南京是中国的文化重地,又是当时中国的首都,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众多,公、私藏图书、文物数量惊人,其中除部分在南京沦陷前仓促迁移外,大多数都落入了日军手中。图书馆中规模较大的有中央图书馆、国学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等,此外还有南京市立图书馆、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央各部会和机关的图书馆、各科研文化机构的图书馆等。南京沦陷时,这类图书馆均遭到日军的劫掠。

日本“学术旅行队”1938年在日军保护下劫掠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资料。

中央图书馆于1933年筹建,抗战初期尚在筹备期间,至1937年已有藏书15万册,由于日军的侵略,本来选择的263箱重要图书,只运出130箱,1938年开始西迁,途经汉口、长沙、岳阳到四川重庆,初在重庆设办事处,翌年3月又迁至江津白沙镇,西迁时仅带走图书120箱计1万多册,其中存放朝天宫库房的有4万册,战后封存时只有3万册。存馆本部的也多为敌劫,损毁散失严重。中央图书馆存香港冯平山图书馆的善本典籍35万余册,日军占领香港后,为日人竹藤峰治劫运日本,分藏于东京上野公园帝国图书馆及伊势原等处(1946年追回)。该馆所有国学书局刻片、版片150余种七万余件全部遗失。

1936年开放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地址是成贤街。

国学图书馆,位于南京清凉山麓的虎踞路龙蟠里,最初为清道光两江总督陶澍的惜阴书院。“惜阴”二字,原出自东晋陶侃“大禹圣人,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陶侃以此自勉,也以此励人。光绪年间,两江总督端方就在南京龙蟠里的“惜阴书院”旧址,建造了前后二幢古式藏书楼,成为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里面有钱塘丁氏的“八千卷楼”藏书以及其他许多的珍贵版本。辛亥革命后,改为江南图书馆,1937年已有藏书24万余册,日机轰炸时,仓促选宋元精刊及孤本等善本装110箱藏朝天宫故宫博物院分院地库。地库隐匿,日伪多次悬赏发掘,1940年2月敌伪冲破地库,将该馆善本移竺桥伪图书馆专门委员会开辟专库贮藏。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敌伪资产进行封存接受,发现缺少善本书184部1643册。该馆存清代江南各公署档案6484宗及尚未整理者60余大篓,装订成册的各种日报1894大册又19束,被日军作旧纸出售或焚毁。丛书及地方志,用船运至苏北兴化的罗汉寺及北门外观音阁,计3万余册。兴化藏书大部为日军焚毁、劫掠,小部散失。战后调查,该馆损失图书167923册,被日军劫走中国古文献141种,其中元刊本30种。

位于汉中门龙蟠里的惜阴书院旧址

金陵大学图书馆,以藏地方志著名,中国古代农业与动植物书籍独有珍奇。其中有日本、朝鲜刊本,也有元、明刊本、宋代殿本,这部分古籍被盗去不少。该馆战时共损失中文图书21353册,西文图书4373册,中西文杂志合订本73928册。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书馆,战前馆藏中西文图书10万余册,战时除带出数千册外,均为日伪所掠,战后收回2万多册。被抢的重要图书就有1700册,包括湖北官书局版之十三经注疏毛边纸本王应腴玉海、古香斋本史记、汲古阁本汉书、竹简斋本三国志、扫叶山房本资治通鉴正续编、扫叶山房本子书33种,汉碑30种。

此外,科研文化单位的藏书损失也十分惊人: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损失中文书籍33319册,西文书籍7923册;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损失书籍40571册;中山文化教育馆(总理陵园内)损失中日文书籍58735册,西文书2654册。

国民政府文官处及各部会的图书损失惨重。1946年11月1日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处函件指出,“查本院图书馆抗战前收藏图书在10万册以上,二十六年政府西迁,因交通关系所有图书并未迁移,本年复原,曾由南京区清理文物委员会发回图书若干,但截至最近综合仍不及原数五分之一,即收回图书亦多残缺不完,损失之巨概可想见”。如此考试院一处就损失8万册以上。内政部图书馆也损失图书92146册。国立编译馆图书,“因前后二者相距之数目太远,原始清册或遭破坏,或遭销毁,已无从查考”。然抗战胜利后该馆回迁时,因“怡康轮”于长江中失事,所载运之精要图书37箱全遭损失。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南京的民房和商业区只剩下断垣残壁,一片死寂。

位于夫子庙的南京市立图书馆毁于战火,损失无算。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放火(一说遭炮火)将泮宫连同市立图书馆烧毁,当时南京市立图书馆的20万册图书大多焚毁殆尽,其中包括搜购齐全自原始至晚清革命的所有缙绅录,这类书对于考证历代官制的变迁、人物经历等很有参考价值。

1938年1月27日,日本东京出版的《朝日周刊》刊登了一张南京市立图书馆的照片。这是一张日军在占领南京后,为炫耀其所谓的“武功”而刊出的图片,时间是“昭和十三年1月27日”,也就是当时距离南京沦陷已经有1个多月了。画面中,夫子庙大成殿门前,空无一人,电线断垂,一片凋零,石牌坊的左边放置着一枚钢铁制大炸弹模型。图片说明显示,这幅图片的摄影者是日军随军记者小岛,摄影时间是1937年12月15日,是南京沦陷后的第3天。当时的大成殿里是南京市立图书馆,夫子庙更是南京的繁华地区,照片中这一尊用护栏围着的炸弹雕塑,可能和新街口的“炸弹”模型一样,由国民政府防空委员会所立。根据史料记载,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之前,新街口广场中央曾经放置过一枚巨大的炸弹模型,这个模型是193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防空委员会成立后,为举办防空展览会而制作的,意在提醒人们战争已迫在眉睫,警惕日军空袭。亦有研究指,夫子庙的这一尊用护栏围着的炸弹雕塑,疑是沦陷以后被日军从新街口移到夫子庙并被涂改的。但是从对若干照片比对中不难看出,新街口的“炸弹”模型和夫子庙的“炸弹”模型,式样和规格上是不一样的。夫子庙大成殿前的“炸弹”模型,已弹痕累累,满目创伤,它无声的记载着当时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疯狂。这张照片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揭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在随后的日子里,日军对南京市立图书馆馆藏图书大肆掠夺和摧残,整个图书馆被毁于战火,荡然无存。

日本《朝日周刊》记者1937年12月15日拍摄的南京市立图书馆被毁,惨遭摧残的照片。

据南京市档案馆档案记载,除了公有藏书遭到掠夺之外,南京还有大量的民间私人藏书惨遭日军劫掠。例如家住大石坝街50号的老中医石筱轩家,藏书丰富,闻名当代,仅珍贵的宋版医书就有十几部,早年孙传芳统治南京时,曾出价7万银元求购“石家藏书”,为石家所拒,而南京沦陷时却被日军劫去名贵书籍4大箱、字画古玩2000余种,世代居住的三进宅院也被烧成废墟;国立编译馆大学图书编委会秘书卢冀野,原名卢前,家住中华门外,其住宅内所藏书籍不下数十万卷,多有旧籍,自其祖云谷太史所遗留者,为倭寇焚窃。

据1986年日本《赤旗报》载文《日本侵略军进行的南京文化大屠杀》:“1938年3月6日,日图书文献接受委员会的文化特务第二次来到南京,在当地驻防日军的协助下,从3月14日开始,用了近1个月时间,将南京各部门、单位的图书全部运至珠江路942号原地质调查所一座石砌的三层大楼中,堆成200余座像小山似的书堆。为此次书籍搬运,动用日军士兵367人、中国劳工2830多人、卡车310辆。” 在这些被日方劫掠的数量巨大的图书典籍中,还有许多世所罕有、价值连城的善本秘籍。如宋版书4000余种、《清朝历代皇帝实录》写本3000多册、完整的《古今图书集成》10套等。这些珍贵书籍直到战后都没有归还给中国。

综上所述,据统计,战前,南京各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约为142万册。据日本专家松本冈研究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劫掠公共图书馆图书844060册以上,南京民间私家藏书53118册以上,合计劫掠公、私图书达89万多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东京帝国图书馆的85万册的藏书量。其实,上述统计是极不完全的,但即使是这样的不完全统计,数目已经惊人。南京的图书损失究竟有多少?这恐怕已成为历史之谜。

1930年时,民国政府对南京的图书馆进行统计,其中有南京市立图书馆。

侵华日军对南京进行文化大屠杀,妄图抹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打击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从而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但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摧不毁打不垮的。

*转自公众号图情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