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分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方剂目录内容编制原则 方剂分类

方剂分类

2024-07-07 21: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七方”、“十剂”是我国古代有关方剂分类的一种方法。所谓“七方”,指的是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等七种组织不同的方剂,所谓“十剂”指的是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

  从文献记载来看,“七方”的正式提出,虽然已晚至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可是溯其源流,却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已现端倪了。其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又说:“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可见成无己所说的“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与《素问》上述论述的师承关系是很清楚的。

  一般来说,药味多的称为大方,药味少的称为小方,但也有称药量大而药味少为大方,药味多而药量小为小方。缓方则以药性缓和者为方,适用于慢性病,急方则以药性峻猛者为方,适用于急性病。奇方药味合于单数,偶方药味合于双数。复方则多由两个以上的方子复合而成。从《素问•至真要大论》及后世医家对“七方”的认识来看,主要是以病情的缓急、病位的上下等作为制方的主要依据。

  至于“十剂”的提出,一般认为北齐名医徐之才的(《雷公药对》(已佚)提出来的,但是也有人从《千金要方》考证,认为出自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以其有“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的说法。至宋金之时成无己便在《伤寒明理论》中道出了“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的名称,至此则“十剂”之说正式确立。

  十剂的大致作用是:“宣可决壅”,如有涌吐作用的瓜蒂散;“通可去滞”,如有利尿作用的五苓散;“补可扶弱”,如有补益作用的四君子汤;“泄可去闭”,如有泻下作用的大承气汤;“轻可去实”,如有发散作用的麻黄汤;“重可镇怯”,如有镇静作用的安神丸;“滑可去着”,如有润肠作用的五仁丸;“涩可固脱”,如有固涩作用的桃花汤;“燥可去湿”,如有祛湿作用的平胃散,“湿可润燥”,如有滋润作用的琼玉膏。

  从上所述可见,“七方”、“十剂”的分类方法由于处于方剂分类的初始阶段,因此从临床实用的角度而言,并不那么完美无缺。然而它对后世方剂的科学分类,却起到了先导作用,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宋寇宗奭增加寒、热二剂而为“十二剂”,明缪仲醇又增加升、降二剂为“十四剂”,徐思鹤又在十剂基础上增加调、和、解、利、寒、温、暑、火、平、奇、安、缓、淡、清为“二十四剂”等,均是“十剂”基础上派生的新枝。而明代的张介宾则认为“大都方宜从简”,因此他又在“十剂”的启发下,另外提出了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等“八阵”方剂分类法。

  可是方剂分类最为科学且符合临床实际的,则要数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所提出的“二十一剂”,即补养之剂、发表之剂,涌吐之剂,攻里之剂,表里之剂,和解之剂,理气之剂,理血之剂,祛风之剂,祛寒之剂,清暑之剂,利湿之剂,润燥之剂,泻火之剂,除痰之剂,消导之剂,收涩之剂,杀虫之剂,明目之剂,痈疡之剂,经产之剂等。直至今天,汪氏的这种分类法,还为临证所习用。

  科学的方剂分类法是研究古今成方的组成和临床运用规律的重要手段。历代医家对此进行过多种探讨和尝试, 有按病名、证候、功效、临床分科、 方剂结构、 病因、脏腑、祖方、剂型等多种方法。 其中按病名分类的方法历史最为悠久,《五十二病方》就是最早

  按病名分类

  的方书。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查找应用。《汉书·艺文志》中的“经方十一家”载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金创方》等,以及《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类方准绳》等,也都是采用这种分类法的方书。

  按证候分类

  的方书首推《伤寒论》,内将方剂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证候变化分类,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按功效分类源于唐代陈藏器 《本草拾遗》,他将中药按功效分为宣、 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称为十剂。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药方论》自序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的这一观点,成为后世将中药十剂分类法引用于方剂分类的依据,对提高方剂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有一定意义。明代张景岳在 《景岳全书》 中提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八阵”;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出“汗、 和、下、消、吐、清、 温、补”的“八法”;以及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提出的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 杀虫、明目、痈疡、经产、救急等二十二类, 均是

  按功效分类

  的。按临床分科分类首见于《汉书·艺文志》列为“经方十一家”之一的《妇人婴儿方》;《千金要方》中也有妇人方、少小婴孺、七窍病等按科分类方法。以上四种分类方法各有所长,都比较实用。现代方书多采用以功效为主的联合分类法,如冷方南等编著的《中国基本中成药》的目录部分采用功效分类法,索引部分采用三级分类:第一级按内、外、妇、儿、五官等分科;第二级按病名分类;第三级在病名之下再按证候分类。这种方法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符合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又比较实用。按方剂组成结构的分类法只见于《内经》中的“七方”。按病因和脏腑的分类法,首见于《千金要方》。

  按主方的分类

  法,见于明代施沛的《祖剂》,书中选古方70首为主方,将其衍化方分列其后,合计达800余方,对研究方剂的变化渊源有一定价值。按剂型的分类法多见于现代中成药制剂手册,便于制剂时查找使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