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理新课程改革 第一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学课程类型有哪些 第三章 地理新课程改革 第一节

第三章 地理新课程改革 第一节

2024-07-09 10: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节 地理课程的基础知识

关键词:◆地理课程   ◆基本类型  ◆影响因素

一、地理课程的含义及类型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从我国古代书中“课程”一词的用法来看,课程的含义既包括教学科目,又包括教学科目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时间。

在西方英语世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由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H·Spencer)提出。课程(curriculum)一词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一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又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这与我国一些教育辞书对课程的解释基本上是吻合的。

随社会发展,课程定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学科说,将课程作为学科,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如《辞海》:“课程即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计划说或目标说,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预期的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1]。如美国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麦克唐纳(J.Macdonald)等学者认为:“课程即学习计划(program of studies)。”我国也有学者将课程定义为:“指导学生获得全部教育性经验的计划”[2];经验说或体验说,将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主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美国学者泰勒(R.Tyler)、多尔(W.Doil)、史密斯(David Smith)等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Planned learning experience)。

地理课程的含义与课程的含义一样,也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就地理课程的含义而言,我国当前大多数地理科学者认为:“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通常来说,它具体包括地理课程标准(或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音像教材)等”[3]。从世界各国中学教育课程体系来看,尽管地理课程形式有所差异,但地理课程都是不可缺少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之一。地理课程在基础教育当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使学生掌握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这些功能是其它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

【案例3-1】

一声“戏问”击中知识要害

某日,在讲到二分日的特点时,我总结说:“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全球各地均为当地地方时的6点看到日出,18点看到日落。”这时一男生俏皮的问道:“那要是站在珠穆朗玛峰上看日出,也是当地6点吗?”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我被学生将了一军!我脑海中迅急的搜寻着相关知识,蓦然想到证明“地球是圆的”那个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体的著名史实,我联想到,地球是圆的而视线是直的,那么“居高临下”看某一远处的物体,应该比在当地地平面上看提前一些,也就是所谓的“登高望远”。我把我的设想提出来,然后师生共同画出示意图,进行了证明推理,结果得出结论:在二分日,高海拔处看日出应该略早于当地6点。没想到当年(2004年)高考文综卷第11题竟真的考查了这个地理知识:

11.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接近7时    B.5时多    C.不到5时    D.7时

【随堂讨论】

结合上述案例,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地理课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4]。研究课程类型,有助于理解课程的概念,有益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正确选择和对待各种课程类型。由于课程观的不同,课程类型也有所不同,课程分类的焦点在于课程类型的划分依据。多数学者认为,课程类型划分应主要考虑课程表现形式、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基于此,我国当前学校地理课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显性地理课程与隐性地理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界限,是以课程的表现形式为依据的”[5]。显性地理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地理课程;隐性地理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地理课程。显性地理课程又称正式地理课程,是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按照学科实施的地理课程。

隐性课程,也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等,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克逊(Jackson)于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提出(3)。隐性地理课程与正式地理课程相对应,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地理学习信息的教育活动和学生自发的地理学习活动。凡是正式地理课程明确了的教学内容,一般不属于隐性地理课程的范畴,隐性地理课程主要限定在学校范围之内的生活空间。如校园文化,学校或班级活动、学校团体交往活动等。

【案例3-2】教师的期望与信任是让学生潜能尽情释放的魔杖

几年前我在担任高一地理课时,注意到一个坐在后面墙角的男生,他有一双清亮的眼睛,却总是沉默寡言,只是安静的听课。但我发现,他听的得意时会轻轻点一下头,没听明白时眉头就会皱起来。我对他的学习态度很有好感,就经常热情的表扬他、鼓励他,点名让他回答一些问题,他的眼神渐渐活泼生动起来。在一次“我来过把老师瘾”活动中,他第一次上讲台给大家讲解了有关“日照图”的解题技巧,讲得十分清楚明白,同学们都报以热烈掌声。在我眼里,他一直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有地理学习天分的学生,他后来果然考上了重点大学。

后来,在一次教学交流会上,我偶然知道他的学习基础非常差,属所谓的“升学无望”一族。知道这一真相后,我震惊极了,也非常后怕:假如一开始我就知道实情会是怎样的呢?我还会经常提问他吗?我还会对他报以会心的微笑,热情的赞美吗?他后来还能勇敢的走上讲台讲课,再意气风发的走在重点大学的林荫道上吗?

(二)必修地理课程与选修地理课程

这是从地理课程实施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必修地理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共同学习和掌握的地理课程;选修地理课程则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学的地理课程。必修地理课程是为了保证地理基本教育目标的实现,选修地理课程则是使地理课程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必修地理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而选修地理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两类课程相辅相成,各有其任务,不能偏废。

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地理课程与选修地理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层面。共性发展是指所有学生学习地理课程时都必须达到的普遍的基本要求;个性发展是指适合于不同学生个性、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有个性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高中阶段,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完成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标准链接】

高中地理课程考虑了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标准的衔接,考虑了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主要是针对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设置的。因而其设计注重了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而选修课程的设计是为了满足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或满足未来探究学习所必需的地理理论和必要的现代地理科学技术与方法,因而选修课程更加突出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应用价值,更加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

(三)分科地理课程与综合地理课程

这是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的两种地理课程类型。分科地理课程是以地理科学科逻辑知识为中心编排的地理课程,是依据地理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地理科学各分支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课程,以学科逻辑知识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的课程。它是我国当前学校地理教学课程的基本形式。分科地理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知识的系统性和简约性为特点。综合地理课程与分科地理课程相对应,它是打破学科组织的界限,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

分科地理课程是我国地理课程的传统,其优点是同地理科学各分支学科比较吻合,有较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缺点是容易造成分支学科间的分隔,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发展。综合地理课程则正好相反。分科地理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综合地理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地理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

(四)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与校本地理课程

这是从地理课程的管理主体来区分的课程类型。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其中,国家地理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地理课程体现国家的地理教育目标和地理教育价值,地方地理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地理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校本地理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地理课程展示学校的地理办学特色和宗旨。

图3-1 学校课程中三级课程比例示意图

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与校本地理课程共同构成地理课程的三级管理体系,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完善。地方地理课程的建设不能游离于国家地理课程的总体框架,应该与国家地理课程相辅相成,弥补国家地理课程难以兼顾的部分,校本地理课程往往是地方地理课程某一方面的拓展与深化,可以进一步依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补充地方地理课程难以兼顾的内容和问题。因而,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对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和校本地理课程加强规划和整合,使得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具有完整的框架体系,同时,在不同地方、不同学校又具有不同的特色。

【学习卡片3-1】

课程管理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摘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

                

               表3-1 不同地理课程类型的比较

划分依据

课程类型

特点

局限性

 

课程

表现

形式

显性地理课程

正式性、直接性

 

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按照学科教学要求实施,缺乏灵活性。

隐形地理课程

非强制性、易接受性、

通过学校教育环境、校园文化等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地理学习信息的教育活动和学生自发的地理学习活动。没有统一的规定与要求,差距大。

 

课程

实施

要求

必修地理课程

共同性、强制性

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的“个性发展”。

选修地理课程

选择性、多样性

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的“共性发展”。

课程

内容

组织

方式

分科地理课程

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易造成地理分支学科间的分隔,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综合地理课程

知识的综合性

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不强。

 

 

课程

管理

主体

国家地理课程

强制性、统一性

以学生的一般地理学习需要为基础,难以顾及每个地方、每个学校、每个学生之间地理学习的差异。

地方地理课程

地方性、实用性

相对于国家地理课程有较大的地方适应性,相对于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不易做好三者之间的协调。

校本地理课程

灵活性、特色化

以学校为基地,以地理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难以顾及与国家、地方地理课程间的统一。

 

三、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因素

【课程链接】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主要内容的比较

1.1986教育部《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这是一部初中、高中合在一起的地理教学大纲。大纲的高中部分,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1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高中部分的主要内容为:(1)在中学地理课第1次讲述系统地理,以系统地理为主要内容,改变“地名+物产”的地理教学内容结构。从学科本位出发,知识结构强调系统性、理论性;(2)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将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纳入人地关系范畴,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些内容(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政策性强,而地理性弱;(3)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基本的地理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引入高中地理教学。

2.1996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与1986年大纲相比,主要内容变化为:(1)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打破了地理科学科的系统,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自然地理部分以四大环境代替传统的圈层结构,人文地理部分则围绕人类的基础活动-生产、居住、联系和休闲,阐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强调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大纲多处要求“用典型案例说明”和“结合实例说明”等,此外,将当今世界出现的一些重大环境问题、热点问题等联系到相关的知识内容中,体现了地理的综合性特点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实用价值;(3)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教育,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观念、知识、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 2000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这部大纲是对1996年大纲的修订,主要内容变化为:(1)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大纲中第一次列入课题研究的要求。增加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并附了26个课题供选择、参考。(2)删减了一些过时、过难和地理教育价值不大的内容,增加了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并反映地理科学新进展的内容;(3)对一些知识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如将高一“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两部分合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将高二“领土与国力”调整为“世界经济政治地理格局”等。

 

【课堂讨论】

1.比较不同时期地理教学大纲主要内容,说明随时代发展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主要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由不同时期地理教学大纲内容的发展变化,思考影响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1. 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社会发展开拓了地理课程的视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在精神文明方面都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导致了传统意识观念的变革。社会发展要求中学地理课程从全新的角度、广阔的视野去看待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问题,去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综合性和前瞻性的深入思考。这些都对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及内容变革和传授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发展除了对地理课程具有传统意义的需求之外,还有时代性的要求。21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两个不容忽视的趋势:一是环境演变问题日益受到高度重视,环境伦理道德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将成为人类新世纪的主流意识,在中学地理课程中,此观念如同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二是全球性问题正逐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社会结构显示出多样性与趋同性并存的发展趋势。在以往的地理课程中,存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开、割裂的现象,结果导致地理教育中社会视野的主观性和分析问题的局限性;部门地理科学与区域地理科学的内容编排亦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和前瞻性地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社会的发展要求设计新的地理课程时,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加强分析综合的力度,加大理解问题的深度,侧重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结合,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结合,强调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培养。

2.经济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我国地理课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理论、新现象、新趋势,如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等,将极大地丰富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内容;其次,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城乡关系、新农村建设、生态恶化、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等,对地理课程的深化并与社会经济的实际结合提出了挑战;第三,经济发展中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地理课程中经济分析、资源分析、区位分析、环境分析等方法与手段更为科学全面,既可以为课程增加更多生动有趣的辅助学习资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创新意识的能力。地理课程应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正视社会、投身现实、服务实际的观念,教会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使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经济建设服务,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经济空间概念,改变以往区域经济自成体系的封闭状态,使得地理课程的有关内容必须作相应的改革和补充。首先必须增加有关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地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不能只从国内或地区市场的需要来考虑,而要从全球范围来分析其可行性。其次,地理课程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全球化经济形势和掌握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势,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问题。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导致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组织和演变机理发生重大变化。地理课程要使学生了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经济的运作模式正在为知识经济的运作模式所取代,科技进步正在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的关键技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想。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状况,影响着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对比关系,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应在地理课程中有所反映。

3.文化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地理科学主要从区域性与综合性的角度研究文化现象以至文化内涵。文化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区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和差异方面,进而体现于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文明。物质文化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往往表现为直接性和动态性的内容。如对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等的影响和表现。制度文化反映的是个人和他人、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制度一旦形成便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依据,并具备强制性和权威性,而且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地理课程应从此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和积极的社会态度。精神文化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改造自然界,逐步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行为准则。在地理课程中应从此角度强调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并把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

中学地理应当将文化发展的新理念纳入到课程建设中来,重点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精神境界,珍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道德准则和社会态度,以及正确的行为规范。例如,如何处理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替代与整合;如何教育学生在选择现代文化的同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爱护,并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继承下来等。中学地理课程还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培养学生节俭的美德。此外,精神文化的发展对于人们的审美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地理课程也应注意加强地理美学和审美情趣方面的内容。

(二)学生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地理课程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设置的,地理课程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学生因素的制约。学生地理认知的发展有赖于地理课程的指引,地理课程的设计也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差异以及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需要。

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差异对地理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地理课程类型的设置。由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有着基本的范型和规律,因而地理课程的设置须满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注意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即前人经验)的需要,这需开设促进学生地理认知、地理技能、地理审美等和谐发展的内容,比如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仅要有自然地理内容,而且要有人文地理内容,不仅要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要学习地理技能;另一方面,要适当满足学生获取某些地理直接经验的需要,这需设置促进学生地理基本素质充分而有特色发展的地理活动课程,比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等。此外,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地理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这就要求地理课程不仅仅要有必修课,还要设置一定数目的选修课。

第二、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地理课程目标的设计。一方面,地理课程目标的设计要反映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不同阶段的地理课程目标既有不同的重点,又能前后衔接。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总体目标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确定的总体目标就分别考虑了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特征。

第三、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地理课程内容的编制。这突出地表现在学生心理特征的发展顺序对地理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的制约。地理课程的编制只有将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在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心理特征,其中,对地理内容的兴趣取向和空间感知方面的变化,应是地理课程特别重视之处。一方面,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强的倾向,而高中生对地理的兴趣则趋于稳定,其兴趣程度取决于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初中学生更宜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性色彩的地理内容,而高中阶段学生却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地理内容的特点。

【课堂讨论】

1.比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地理课程的定位,说明学生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2.结合地理教学实践,说明我国地理课程设置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调查了解本省区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进展,并从成绩、问题、对策三个方面交流。

地理科学知识与地理课程内容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人类长期积累的极其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课程的重要源泉。地理科学知识的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内容与结构的改变均有重要的影响。

(三)现代地理科学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社会需求是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从20世纪中期开始,科技突发猛进,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对地理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科技进步也为地理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使地理科学研究水平日益提高,并促使现代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把握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对于正确设计和编制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目前,现代地理科学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并存的特点。一是从“过程”入手,采用实验微观研究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由此导致地理科学在微观研究层面的进一步分化。二是以全球问题为对象,进行宏观层面的综合集成研究,解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及战略性问题。在地理科学内部表现为自然地理科学与人文地理科学的相互渗透,重大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与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地理科学外部则更加强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成为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的共同主题。

在加速发展的学科群中,由于全球性问题和社会多种需求(人类生存环境、资源、人口、发展等)所产生的紧迫性,地理科学将对其他学科产生巨大的劳动作用,并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地理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中学地理课程的知识教育目标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应当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地理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而且要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应用,还要了解地理科学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6]。

 

    学习实践

1.请举例说出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对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影响。

2.结合地理教学实践,说明我国地理课程设置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 当代教育学[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2.

2.李 臣著. 活动课程研究[М].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2.

3.袁振国主编. 当代教育学[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2.

4.陈 澄主编. 新编地理教学论[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5.

5.袁书琪主编. 地理教育学[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2.

6.张 超,段玉山主编. 地理教育展望[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7.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