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昙花一现,《悬溺》洗脑登场?华语乐坛火的总是口水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摇滚rb 《大梦》昙花一现,《悬溺》洗脑登场?华语乐坛火的总是口水歌

《大梦》昙花一现,《悬溺》洗脑登场?华语乐坛火的总是口水歌

#《大梦》昙花一现,《悬溺》洗脑登场?华语乐坛火的总是口水歌|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实际上,我们都能看到近年爆红歌曲都是这个情况,不是土就是加段什么的中国风,或者切中了什么社会现实话题的歌曲。反正感觉绝大多数都是口水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呢?

《乌梅子酱》和《爱如火》土也就罢了?为什么《大梦》也不能火

我大概明白那些不喜欢这首《大梦》的原因,毕竟伯光君听音乐较多,也经常写音乐评论,这个观点从来不单单是大众以为的“好听”角度出发,而是综合音乐发展,音乐基础和好听角度出发。

《大梦》表达的主题是“人生梦一场”,整首歌分成幼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他们试图通过描述这些阶段出现的场景来表达“人生梦一场”这个问题,每一阶段最后出现的就是“怎么办”。

我看到有不少网友评价,如果他们经过深度思考”人生梦一场“这个问题就不应该用这种肤浅的词来表达,甚至有一些贩卖焦虑的嫌疑。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解决办法,车到山前必有路,古时候就已经有这的心态,不必去焦虑,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古人已经把经验告诉了我们,但是瓦伊纳依然通过这种肤浅的歌词来表达,《大梦》无疑就差了一点吧。

这个再加上《大梦》播出之后,网上一片好评,几乎被刷屏了。这种现象的背后恰恰说明大众的音乐审美和大众的文化水平是平庸的,矫情与贩卖焦虑已经成了博得流量的手段,大众为此叫好并沉迷。这是《大梦》这种综艺走心歌曲的通病,直白,有内涵,但还是缺乏深度。

那么其它像《爱如火》《乌梅子酱》这种“土嗨”歌曲呢?

这类歌曲在唱上面还好,主要是歌词通俗,加上旋律节奏以洗脑为主。编曲和制作并不讲究,非常容易传唱但是没有什么内涵和专业性,导致短短时间火爆但是很快又过气了,全是口水歌。

其实在我个人眼里,只要词不恶俗,曲不成曲,演唱不会是电音就都能算歌曲。我爱听乐队和一些歌唱家的歌,但对于所谓的神曲口水歌也并不反感。

如果硬说我讨厌那些神曲《惊雷》和《学猫叫》那类绝对在榜——一个完全都算不上歌曲,一个没有旋律,歌词和演唱简直无法形容——而且《惊雷》已经万人diss,但《学猫叫》还在一直火。

复杂的不好听,好听的是“神曲”?你真的会听歌吗

对于艺术类的东西,美术也好,音乐也罢,外行人总会以为大家都是从零开始,从重新造轮子开始创作,但内行人都明白,其实大多数画作和音乐,和搭积木、套公式一样,都是套出来的,就像同一辆车喷一些不一样的漆、贴一点不一样的贴纸一样。

古人早就试错试得差不多了,好听好看的本质核心差不多都摸透了,其实就那几种,谁上谁也不会太差。艺术虽然没有上限,但是底线确实不高,懂点基础现在AI不是都能写歌了,但现在的整体审美水平和文化水平,懂点基础的人都没多少。

这才导致出现那么多“下里巴人”的爆款,以及对专业歌曲的不理解甚至讥讽。

我是同意破落户老公知高某这个观点的:单纯在中国范围内,我们因为文化传统过于着重歌词轻曲子,同时因为历史传统音乐重雅乐的正身教化功能,没有去挖掘和发掘音乐和人性层面的联系。

我们发现黑人成年之后学习汉语发音很容易,但欧洲人就很生硬,是人种问题上黑人更有语言天赋吗?还是黑人的母语发音习惯与汉语更接近?我不懂。不过这一点也很简单的就可以证明。

一个美国出生后就学习英语的黑人与一个非洲黑人出生后学习当地语言,对比一下他们学习汉语能力的不同就可以得出是人种天赋还是母语发音习惯更接近了。

汉语更讲究意境,而诗歌的美好就在于意境上,而意境往往来自于“颠覆逻辑上”,而音乐应该更讲究逻辑和专业性一些。汉民族接受的五声音阶有自己独特的美与韵味,但在音乐性上显然是七声音阶更复杂,更复杂的往往更“专业”。

这时可能会有人辩驳了,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近现代文艺文化来自西方的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里关于音乐就是西方的古典音乐,什么肖邦、莫扎特、舒曼、李斯特、贝多芬等等。

这个西方古典音乐就相当于近现代音乐的基础科学,后面的乡村、爵士、摇滚、RB等等,都是通过这些古典音乐而发展,拓展和延伸。而中国代表的东方音乐在音乐基础上拓展极差,都是从西方音乐汲取音乐基础,改良和创造。

这一点完全不用否认,毕竟我们的国歌都是那样写的啊。

一首歌曲曲子的部分,包括旋律、和旋、节奏,其实就是用音乐的语言在讲述一个故事,音乐与噪音的区别在于它的和谐上,有了和谐就会给我们“安全感”与朗朗上口,这个安全感就像外出的游子回家路途越来越近。

不过,好的音乐还需要表达离开家越来越远后经历的的不安、奇遇、美景、忧伤……,而这种“不安全感”的表达就需要有那么一点音阶组合的略微不和谐来实现,而乐曲就是这种和谐与不和谐的奇妙复合体。

火的都是“人设”,爆红的是口水歌?华语乐坛为何这么堕落

49年后内地学习西方构建的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交响音乐。虽然是二道贩子但是无论形而上还是形而下有很高成就,尤其是戏曲、民族、民歌这些音乐类别。

毕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欧美音乐基础再深厚也玩转不了不同文化的技巧和表达。

这就好比“呼麦”技巧是中国蒙古族和北欧一些音乐人能用到,你很少看到欧美乐坛和日本乐坛去用这个发声技巧,因为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他们没有传承,你要学,你也就成了二道贩子,因为历史传承和系统,你又不会有蒙古族精深。

内地在民族和古典上构建更深,在78年改革开放过后还爆发了一波戏曲,民歌、地方音乐的流行化的风潮,就是韩红,腾格尔,《青藏高原》等等,这其实就算是流行民歌。

不过,这个构建华语流行乐坛音乐风格的是港台,从香港武侠歌曲到台湾新民歌,再到beyond到罗大佑,伍佰的流行摇滚,再到周王陶林的RB,中国说唱,新中国风等音乐风格,剩下基本上都是CPOP。

也就是所谓的都市流行,港台芭乐,这也没啥毕竟好听又专业就行了。

但后来前者内地民歌崩溃于不断深入的市场化,港台流行崩于唱片行业的崩溃(背后是经济发展等导致市场迁移),最终变成现在以互联网和短视频为主的完全通俗流行,十几秒高潮让人记住,它能不口水吗。

内地市场诞生的学习西方的流行音乐代表就是学习西方的摇滚,以及学习台湾的民谣。到90年代末到地下发展,这二十年依托于音乐和巨大的市场倒是全面开花,出现较好的音乐人和音乐风格。

这也是《乐夏》有那么多优秀乐队的原因,但中国听众不听乐队,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华语乐坛还有未来吗?当然有,《大梦》就是答案

瓦依那的《大梦》还好,我认为只是一小波所谓自己有艺术品味,然后去装的那类人。其实他们的要求也有道理,但完全是以中国顶级音乐人去要求的,动辄崔健罗大佑,五条人野孩子,弱一档其实算不上什么。

《乌梅子酱》《爱如火》等口水歌能火,这就是华语听众的审美惯性。

这个问题短时间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毕竟骂《学猫叫》它就是火,骂《大梦》的就是装。华语乐坛要全是不同音乐风格的瓦依那和《大梦》,那不得早就回归盛世了,超越当初港台流行音乐了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