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教育】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三十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四史”学习教育】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三十四)

【“四史”学习教育】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三十四)

2024-01-12 10: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抗战是持久战,只有实行持久战,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持久战是中国抗战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在全国抗日阵营中,认识到 抗战将持久地进行的人是很多的,并且相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是,在相信持久战的人中对于持久战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蒋介石的“持久战”基本上限定为一种军事上的指导方针,是单纯的军队和政府的行为,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础。同时,一些人,包括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拥护持久战,但对于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和中日两国的实际情况、战争能力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因而对战争的发展趋势和结局缺乏冷静的思考。正确回答持久战理论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的智慧,写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重批评了关于抗战的错误思想,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別的战 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 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具体地说,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具有很强大的战争力量,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这 一特点决定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而中国不能速胜,中国的抗战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退步的,它所进行的疯狂的战争冒险,只会加剧其本身的内外矛盾,使它走向灭亡。而且日本是小国,它的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持长期战争。日本虽然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支持,但由于它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威胁和损害着其他国家的利益,这就必然会使它受到国际反对力量的遏制。这些都是日本的短处,这些短处是日本自己无法克服的。中国则相反,正处于向前进步的历史时期。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 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中国在进步的历史时期所进行的抗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因而能够唤起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同仇敌忤,利用中国地大、人多的有利条件来支持长期的战争,并将得到国际上的广大援助。

毛泽东指出,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论述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时,他着重分析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指明相持阶段中,在犬牙交错的战争态势下敌我优劣形势转换的各种因素,论述了相持阶段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

这是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要点。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中国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中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在战略反攻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全国抗战开始不到一年时间所描绘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的预测。 他对持久战特别是对相持阶段的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 重要作用。

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还必须有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采取的战略方针。由于敌强我弱,敌在战略上采取进攻的、速战速决的和进行外线作战的方针,我则采取防御的、持久的和进行内线作战的方针。但是,由于敌小我大,敌以少兵临大国,只能占领中国一部分领土,我们有对敌进行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极其广大的地盘。这样,在战役战斗中,对 于部分敌人,我可能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地进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结果,在具体战斗中,敌可由强者变为弱者,由优势变为劣势;我则相反,可由弱者变为强者,由劣势变为优势,取得战役战斗的胜利。这些胜利的积累,将逐渐改变总的敌我形势,我日益壮大,敌日益削弱直至走向完全失败。在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这一套方针,这是以弱胜强所必须采取的方针。除《论持久战》外,毛泽东还在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这一套方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这些论述既是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全国抗战10个 月来新鲜经验的总结,包括对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实行单纯防御战略方针的教训的总结。

持久战的基础在于广大民众。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为了动员民众,就要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就要在广大人民中做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就要调动全军全民的最大积极性以支持战争。游击战争是人民战争的一种最生动的形式。不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也就不可能有广大的游击战争。在长期的不断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斗争中,游击军和游击战必将向正规军和运动战发展,形成为最后战胜敌人的强大战斗力量。“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 的正确道路,批判了对于抗日战争的各种错误认识,因而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 的信心和决心。这两篇著作是指导全国抗战的军事理论纲领,是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具体情况岀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党支部

核稿:陈 芳

审稿:费 维

往期精彩推荐

【“四史”学习教育】卢沟桥事变和全国抗战的开始(三十三)【“四史”学习教育】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三十二)【“四史”学习教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三十一)【“四史”学习教育】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三十)【“四史”学习教育】实现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二十九)

【四史学习教育】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二十八)

【四史学习教育】红军的建设和作战原则的基本形成(二十七)

【“四史”学习教育】中央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二十六)

原标题:《【“四史”学习教育】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三十四)》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