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西省地震台网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2024-02-01 10: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91年3月26日山西省大同-阳高5.8级地震

山西省地震局 刘 巍 王秀文 张淑亮 安卫平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摘    要

 

   1991 年 3 月 26 日在山西省大同县和阳高县交界处发生 5.8 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大同县堡村和阳高县前贵仁、后贵仁村之间,地处多组断裂交汇部位的大同盆地册田凹陷内。震中烈度Ⅶ度,极震区为近北东向的椭圆。地震造成23 000 余户受灾,死亡 1 人,重伤 1 人,轻伤数百人。 5.8级地震是1989 年大同-阳高 6.1 级地震的一次晚期强余震,主震前 6 天,大同-阳高老震区序列日频度衰减已很低的背景下,曾发生 60 余次小震。 5.8 级地震的最大余震为4.3 级,余震衰减正常。余震区长轴近北东向,主震位于余震区的最北端。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走向近北东, P 轴方向北东东,推测该次地震是在北东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东向断裂发生右旋走滑错动的结果。控震构造是北东东向的六棱山北缘山前断裂,发震构造是北东向的大王村断裂。 震中附近地区地震观测台站较多,5.8级地震前,在 300 km 范围内共观测到异常 27 项。地震发生前存在地震空区及小震频度升高异常;前兆异常均为中短期和临震异常。震中周围 100、200、300 km 范围内的定点异常台项百分比为 35.7%、26.9%、13.7% 。前兆异常百分比比 1989 年 6.1 级地震前的异常百分比小。

  

前    言

 1991年3月26日02时02分,在山西大同、阳高两县交界处发生5.8级地震。微观震中位于39°57.6′N,113°50.7′E,宏观震中在大同县新堡村和阳高县前、后贵仁村之间,震中烈度Ⅶ度。这次地震是继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后,时隔18个月在同一地点发生的又一次中强地震。地震时,1人因破窗外逃被玻璃划破股动脉血管造成死亡,另有重伤1人,轻伤数百人。山西省的大同、阳高、浑源、广灵、天镇县和河北省的阳原县共计23000余户受灾,44 000余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6 000万元人民币。 地震发生后,山西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派考察组连夜冒雪赶赴震区,进行地震灾害、地震地质考察和地震现场分析预报工作。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本地区的测震台网分布和监测情况见本书《1989年10月19日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一文,表1给出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基本参数。 

表1  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震中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91 03 26

02 02 00.0

39°57.6′

113°50.7′

5.8

11.8

大同县、阳高县、新堡村、贵仁村一带

1)

 

 

地震地质背景 

 震中区附近地震地质背景请参见本书《1989年10月19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一文。

 

烈度分布及震害

 

1. 烈度概况

据宏观考察结果[1],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中位于大同县新堡村和阳高县前、后贵仁村一带。极震区烈度Ⅶ度,呈椭圆形,其长轴走向近北东,长4.6km,短轴方向近北西,长2.0 km,面积约8 km2(图1)。极震区内含3个自然村,共897户,有房屋1 961间,大部分为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后重建的新房,本次地震使其中16%的房屋遭受中等以上的破坏,多为墙体开裂,烟囱倒塌、或反扭,12%的房屋遭受到轻微破坏,多为墙体裂缝。

Ⅵ度区与极震区等震线形状相似,为近北东向椭圆,其长轴13.8 km,短轴7.3 km,面积约84 km2,包括大同、阳高两县的4个乡镇、11个村庄。Ⅵ度区内的房屋大多数是1989年6.1级地震后重建的,少部分房屋为翻新或维修过的。新建房屋多遭受不同程度损坏,其中20%~80%的的房屋出现程度不同的细微裂缝。老旧房屋、窑洞受破坏较重,窑洞局部倒塌者甚多,普遍严重开裂。

Ⅴ度区亦呈椭圆形,其长轴方向与Ⅵ度、Ⅶ度区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长轴44km,短轴23 km,面积约820 km2。包括大同、阳高、浑源、广灵4县12个乡、镇,共79个村庄和河北省阳原县的部分村庄。Ⅴ度区内的房屋在1989年6.1级地震时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后大多数进行了修整,部分重建。新建房屋基本完好,个别出现细微裂缝。老、旧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其中个别局部倒塌,大多数墙体出现多处裂缝。

图1  大同-阳高5.8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 1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5.8级地震的有感范围较大,据震后了解,太原、石家庄、北京、天津、呼和浩特、集宁、郑州等地有感,有感范围面积达48万km2。

    2. 震害情况

 5.8级地震的震害并不严重,除各烈度区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损坏外,还有少量其他震害。

 这次地震的Ⅶ度、Ⅵ度区是1989年6.1级地震的重灾区,也是世界银行贷款重建区。重建房舍大部分为木结构房顶,水泥砂浆砌墙。地震时绝大多数经受住了考验。Ⅶ度区内的重建房屋无一倒塌,只有0.5%严重破坏,1.6%中等破坏,12%轻微破坏,86%基本完好。Ⅵ度区内房屋无一间倒塌和严重破坏,除0.9%中等破坏,8.8%轻微破坏外,其余基本完好。在Ⅶ度区、Ⅵ度区和Ⅴ度区内分别有30%、40%~50%和20%~30%、的地区为玄武岩出露区。房屋破坏统计的结果表明,在玄武岩出露及黄土层覆盖的地区,房屋的破坏程度较轻。非玄武岩分布区,房屋的破坏程度较重。Ⅴ度区由于大部分是旧的土窑洞和土坯房,1989年6.1级地震时曾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后不属重建区,只做了简单修整。这次地震使这些房屋的破坏程度加重,因而在Ⅴ度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5.8级地震还造成塌方等多种地质灾害。在Ⅶ度区的堡村、贵仁村的玄武岩冲沟,沟壁出现局部塌方。Ⅵ度区的讲理村水库,1989年6.1级地震时土坝多处裂缝;这次地震又出现4条新的裂缝,最宽5~10 cm,长约15 m,为重力下滑所致。Ⅳ度区内驰名中外的应县木塔,经历多次地震未遭受破坏;现因年久失修,在这次地震中其二层西面的斗、拱、横梁出现位移,位移最大幅度达1 cm左右。

 5.8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数百人轻伤。伤亡人员中除个别人是由于房屋倒塌砸伤外,绝大部分是意外伤害造成。Ⅶ度和Ⅵ度区内仅1人因墙体倒塌被砸断腿,其他受伤人员寥寥无几,多数受伤人员反而出现在Ⅴ度区、甚至Ⅳ度区内。在震区,人们对1989年6.1级地震记忆犹新,对地震比较敏感,故地震时人们仓惶出逃。Ⅴ度区内有200多人因跳窗被划伤、扭伤和撞伤;Ⅳ度区内有100多人因外逃造成意外伤害,浑源县大仁庄乡柴春村一青年因地震时跳窗外逃被划破主动脉、失血过多而死亡,成为5.8级地震中的惟一死亡者。

地 震 序 列  

据大同地震遥测台网记录,1991年3月26日至4月30日,大同-阳高老震区共发生地震1 243次,其中5.8级地震1次,4.0~4.9级地震2次,3.0~3.9级地震11次,2.0~2.9级地震35次,1.0~1.9级地震320次,最大余震为4.3级( ML )。表2列出5.8级地震序列目录。图2给出这次地震序列的 M-t 图。  

表2  大同-阳高5.8级地震余震目录( MS ≥3.0)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sequence( MS ≥3.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震中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91 03 26

02 07 27.0

39°59′

113°50′

3.8

19

大同-阳高

1)

2

1991 04 01

05 35 23.1

39°54′

113°49′

3.4

14

大同-阳高

1)

 

图2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序列 M-t 图( ML ≥2.0)

Fig. 2   M-t  diagram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sequence (ML≥2.0)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序列的主震释放能量占整个序列释放能量的99.5%以上。余震序列的应变释放曲线如图3所示。

 按累积频度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了5.8级地震序列的 b 值,结果显示,在主震后24小时序列 b 值就达到0.62,接近该地区20多年的平均值0.63(图4)。余震频度随时间分布可以用茂木频度衰减公式N0 T-P 表示,5.8级地震的 p 值始终保持在1.327,反映这一地震序列以较大的速率衰减(图5)。

 5.8级地震的余震分布为近北东向狭长条带,余震区长约15 km,面积近100 km2(图6a)。主震位于这一条带的最北端,两次4级多的余震围绕在主震左右,其他余震向西南方向延伸,其整体走向与震中地区北东向的大王村断裂基本一致。

图3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 3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sequence

 

 

 

图4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序列 b 值曲线

Fig. 4   b -value curve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sequence

 

 

 

图5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序列 P 值曲线

Fig. 5   P -value curve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sequence

 

 图6b和图6c是5.8级地震序列的深度剖面图。余震深度的优势分布范围为10~15km,主震的深度为11.8 km。在深度剖面图上,1989年6.1级地震时曾有一处深度剖面的空段,1991年3月26日5.8级地震就发生在该空段内(图6)。

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5.8级地震是1989年大同-阳高6.1地震序列中的一次晚期强余震活动[2]。两次地震的宏、微观震中和极震区基本重合。根据吴开统[3]等人对国内近几十年发生的数百次中、强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5.8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点、震源深度分布、频度衰减、极震区烈度等都符合晚期强余震的特点。

图6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1991.3.36~4.30)

     ( ML ≥2.0)

      a. 余震震中平面分布图;b. 沿 A-A '余震深度剖面图;

      c. 沿 B-B '余震深度剖面图

Fig. 6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the  MS 5.8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sequence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根据全国地震台网150个测震台的P波初动资料,求得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3),图7是其上半球投影,其矛盾符号比为15.9%。 

表3  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编号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B轴

X轴

Y轴

结果

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34

NW

82

123

NE

85

79

1.5

340

4.5

186

85

34

4

303

2

山西省地震局

 

图7  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图

Fig. 7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结合野外宏观考察结果、极震区等震线长轴走向、余震分布及震中区地质构造环境等多项因素,推断北东向的大王村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大同-阳高5.8级地震震中附近有地倾斜、水准、地磁、水位、水氡、地电、地应力、测汞、地热等定点前兆以及流动水准、流动地磁和流动重力等观测项目。前兆台站分布图见本书《1989年10月19日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一文。除地热外,大同-阳高5.8级地震前其他观测项目均出现异常。前兆异常中有Ⅰ类异常18项,Ⅱ类异常9项。

 在研究文献[1~11]及资料1~5)的基础上,共整理出27条前兆异常,其中:测震学异常2条,流动观测项目异常6条,定点观测项目异常19条。定点观测异常项目中201~300 km内有前兆异常7条,101~200 km内7条。0~100 km内5条,前兆异常分布见图8,前兆异常情况见表4和图9至图20。

图8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前定点前兆异常分布图

Fig. 8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at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before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图9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前震中分布图(1990.1~1991.3.25, ML ≥2.0)

Fig. 9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ML ≥2.0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图10  张山营台基线月均值曲线

Fig. 10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base line at Zhangshanying

         station

 

 

 

图11  狼山台水准月均值曲线

Fig. 11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leveling at Langshan

         station

 

 

图12  易县台地倾斜(EW)月值曲线 

Fig. 12  Curve of monthly value of tilt(EW) at Yixian station

 

 

 

图13  赤城台SQ-189倾斜仪(SN)月均值曲线

Fig. 13  Curve of monthly value of SQ-189 tiltmeter after Kalman

         filtering at Chicheng station

 

 

图14  阳原台地倾斜(SN)月值曲线

Fig. 14  Curve of monthly value of tilt (SN)at Yangyuan station

 

 

图15  五里营井水位脉冲、突跳异常判别图(据王贵宣)

Fig. 15  Diagram of pulse-like abrupt anomalies of water level

         at Wuliying station

 

 

图16  大同镇川堡D22井水位原始记录曲线

Fig. 16  Record curve of water level of D22 well in Zhenchuanbao,

         Datong

 

 

图17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各地电台ρs月差值图

Fig. 17  Curve of monthly difference value of ρs at some st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图18  邢台台地电五日均值图

Fig. 18  Curve of 5-day mean value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at

         Xingtai station

 

 

图19  代县电感应力(深孔)日均值曲线图 

Fig. 19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electric induction stress

         (shallow hole) at Daixian station

 

 

表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4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综上内容可以看出,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有如下特征:

(1)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长期异常不明显,中期和临震较为丰富。中期异常中地震活动性异常、形变异常和流磁异常时间较早。形变异常表现为断层活动速率增大,打破年变规律等。如大同台短水准异常,自1990年6月以来,短短几个月变化幅度达7 mm,大大超过了年平均0.9 mm的变化量。怀仁小磨测线在2次大同-阳高地震前表现出类似的加速― 恢复― 发震的形态[10~12]。

(2)前兆异常种类多、数量多。大同-阳高地震发生在前兆观测台网较密集的地区,所以观测到丰富的前兆异常,前兆异常种类包括地震活动性、地形变、地电、地磁、应力应变、水位等项目。除地震活动外,共有前兆异常25台项,其中有断层形变、地倾斜、地电、地下水动态、水化、地磁、应力-应变等方法异常。

(3)前兆异常分布范围广,但不均匀。定点前兆异常中在0~100 km内,共有前兆异常5项,异常密度为35.7%;在101~200 km范围内有前兆异常7项,异常密度为26.9%;在201~300 km范围内有前兆异常7项,占异常总数的13.7%。

上述结果表明,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主要集中在200 km范围内。异常的空间分布也不对称,震中的西南和东北异常较多(图8)。地磁异常主要集中在山西北部地区,地形变、地下水和地电异常主要集中在山西地震带中北部和北京地区。

(4)25项前兆异常中,中短期异常有17项,占异常总数的68%,短临异常8项,占异常总数的32%,中期异常主要是形变异常(包括倾斜、连通管、基线、跨断层水准测量等)共10项,地磁异常1项,其次是地电异常3项,这3类异常占中期异常的82.0%。

 

总结与讨论 

1. 短临预报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前,山西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在震前曾作出短临预报,1991年我省地震趋势会商会上,将北三省交界区至京西北列入值得注意的地区,有可能发生5.5~6.0级地震。在这一中期预报意见的背景下,1990年底至1991年初山西中北部前兆观测项目陆续出现多项中短期变化,异常集中在形变、水动态等项目上。1991年1月12日山西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根据前兆异常的变化提出了未来15天“在太原盆地及其周围地区有可能发生5级地震”的预报意见,并填写了预报卡片。同年1月29日在山西忻州合索乡发生 MS 5.1级地震。忻州5.1级地震后,山西地区的前兆异常并没有恢复正常,部分台项还有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并出现少量新异常。1991年2月3日局分析预报中心根据前兆异常的情况,召开了紧急会商,再一次提出短临预报意见,指出:“1991年2月4~20日在山西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有可能发生5.5级地震”。其后一个半月发生了大同-阳高5.8级地震。这次地震前的短临预报依据较为充分,但用地震预报三要素检验,发震时间与震中位置均有偏差,震级相符。究其原因,1月29日山西忻州5.1级地震活动对其后5.8级地震的发震地点和时间的判断影响较大;对大同-阳高老震区小震活动频度骤然升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前的前兆异常对比

 1989年10月19日和1991年3月26日在大同-阳高分别发生了6.1级和5.8级两次中强地震。这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基本重合,属原地重复地震。这一对中强地震发生在我国大陆地区地震观测台网较密集的地区,两次地震前都出现较多的前兆异常,但异常的数量、空间分布、时间进程都存在较大差别。对于这样一对同一地点发生的中强地震,在前兆观测台网未变、临测能力相同的讨论下,研究其前兆异常时空特征反演过程十分必要。表5给出了这两次地震前前兆异常的详细情况,它们有如下特征:

(1) 空间分布特征

两次地震的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范围广,但不均匀。6.1级和5.8级地震在100 km内共有定点前兆异常6项和5项,分别占定点异常总数13.9%和26.3%,101~200 km内有定点前兆异常14项和7项,分别占定点异常总数32.6%和37.4%,201~300 km内有定点前兆异常23项和7项,分别占定点异常总数53.5%和37.4%。不难看出,6.1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主要集中在201~300 km范围内,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主要集中在101~200 km范围内。异常的空间分布极不对称,震中的南面和东面异常较大,形成NNE和NW向2个条带,这种不对称分布,主要是由台站布局不对称造成的。

(2) 时间分布特征

两次地震前兆异常时间进程不同,6.1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以短临异常为主(占异常总数的53.8%),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以中期异常为主(占异常总数的68%),两次地震的长期异常都不明显。前兆异常随时间进程具有阶段性,中期异常大都出现在震前2~3年,短临异常出现在震前几个月至几分钟;中期异常向短临异常转变过程中,异常数量的明显增多。

(3) 异常台项的特征

两次地震异常台项的种类存在较大差别,6.1级地震前的前兆异常集中在流体和形变项目上(占异常总数的76.9%),5.8级地震前的前兆异常相对集中在形变测项上(占异常总数的48%)。两次地震的地震活动性异常都不丰富。从异常台项的时间进程分析,两次地震前的中期异常主要在形变(包括倾斜、连通管、跨断层水位)和磁电(地磁、地电、流磁)测项上,短临异常主要在流体测项上。  

表5  大同-阳高两次中强地震前前兆异常的统计

Table 5  Statistics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for the two Datong-Yanggao moderate earthquakes  

异常情况时空特征

地震

异常总数

0~100 km

101~200 km

201~300 km

备 注

异常台项数

密度 %

异常台 项数

密度 %

异常台 项数

密度 %

空间分布特征

6.1 5.8

43 19

6 5

40   35.7

14  7

36   26.9

23  7

32   13.7

不含流动观测项目

 

地震

异常总数

长期异常

中期异常

短期异常

临震异常

备 注

震前>5年

震前0.5~5年

震前<0.5年

震前<1个月

定点前兆项目,百分数为占异常总数

时间分布特征

6.1

5.8

43

19

不明显

不明显

16  37.2% 13  68%

18  41.9  4   16%

9  20.9% 3    12%

 

地震

异常常数

形变项目

磁电项目

流体项目

测震项目

备 注

异常项目特征

6.1

5.8

73

27

24      32.9%

13  48.1%

9         12.4%

7  25.9%

26  35.6%  5  18.5%

9  12.3% 2   7.4%

地热1项

3. 结论

大同-阳高发生的6.1级和5.8级地震活动,是在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下,在同一地点原地重复的强度接近的地震事件。在周围只有相同的前兆监测台网,但两次地震前的前兆异常演化过程存在差异,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 前兆异常的空间演化过程之间的差异

6.1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分布范围很大,距震中最远的前兆异常达400 km,最近的仅十几公里;其优势空间分布范围是200~300 km。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分布范围则小的多,其优势分布范围是100~200 km。6.1级地震的空间演化过程经历了由震中― 外围― 震中+外围的历程;即中期大多出现在震中周围地区,随着中期异常向短期异常过渡,其空间分布范围也由震中周围地区扩展到外围地区,进入短临阶段后,又由外围向震中周围地区收缩。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空间演化过程相对简单,这种扩展― 收缩现象不明显。

(2) 前兆异常的时间进程之间的差异

6.1级地震的中期前兆异常占异常总数的比例约49%,短临异常所占比例高达51%;5.8级地震则以中期前兆异常为主,占异常总数的比例高达68%,短临异常很少,仅占比例总数的32%,6.1级地震的前兆异常由中期向短期过渡中,异常数量明显增多,在异常合成曲线上出现阶跃变化,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无此现象。

(3) 前兆异常的群体差异

 两次地震前,前兆异常频次都出现逐渐增高的现象,根据山西地区的前兆异常统计,6.1级地震的异常频次为43台项,密度为35%;5.8级地震的异常频次为18台项密度为16%。震后异常频次迅速降低。两次地震前前兆异常形态都呈多样性,时间上有趋势异常、短期异常、临震异常,形态上有年变动态异常、阶变异常、固体潮畸变异常、脉冲频幅异常等;幅度上相差悬殊,有上升异常,下降异常等。前兆异常由趋势变化到短临变化,从缓变到阶变,异常类型多种多样,异常信息的频带很宽。

(4) 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前前兆异常对比分析

 通过对大同-阳高两次中强地震前前兆异常的对比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地震前的前兆异常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虽然,两次地震的强度相当,并在同一地点和相同的构造环境下,有相同的前兆监测台网和监测能力,但震前的前兆异常反应确是大相径庭的。这种时空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主要与两次地震的孕震过程不同有关。6.1级地震是华北区域应力场不断增强、应力大范围调整、传递和转移的背景下孕育成熟的,其孕震过程主要受华北区域应力场控制,5.8级地震作为6.1级地震的一次晚期强余震活动,其孕震过程更多是受6.1级地震的震源应力场控制。

 

 

参  考  文  献 

参  考  资  料 

 [1] 震害评估小组,1991年大同-阳高5.8级地震震害评估,山西地震,No.3,31~40,1991。

 [2] 刘巍、赵新平、安卫平,大同-阳高两次地震的对比分析,地震研究,No.1,1994。

 [3] 吴开统等编著,地震序列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 赵新平、刘巍、王秀文、安卫平,1989年10月18日山西省大同-阳高6.1级地震,中国震例,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5] 山西省地震局,1991年1月29日山西省忻州5.1级地震,中国震例,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6] 王川华等,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 MS 5.8地震的地壳形变异常,山西地震,No.3,117~120,1993。

 [7]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2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8] 安维光,大同-阳高6.1和5.8级地震的地电阻率异常,内陆地震,vol.4,No.2,394~400,1992。

 [9] 王秀文,山西中强地震前形变前兆的异常特征,山西地震,No.3、3~8,1995。

 [10] 王秀文,山西地震带跨断层定点及流动测量1990年度形变异常明显,中国地震年鉴(1990年),北京:地震出版社。

 [11] 王秀文,大同-阳高6.1级地震部分前兆资料的动态分析,山西地震,No.4,48~52,1994。

 [12]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1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13] 王国强等,1991年大同-阳高5.8级地震宏观烈度与地震构造,山西地震,No.1,41~47,1992。

 [14] 马森林、黄庆玲,大同-阳高中强地震的地磁短期异常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山西地震,No.1,45~49,1995。

 [15] 鱼金子等,大同-阳高地震前静乐井水位记震能力的异常及其意义,山西地震,No.1, 50~53,1995。

 [16] 王建全,大同-阳高忻州3次中强地震的地磁橱F异常演变特征,山西地震,No.3、3~7,1994。

 [17] 郑熙铭,阳原4.8级和大同5.8级地震前兆异常的模糊识别及其特性分析,中国地震, vol.8,No.4,43~48,1992。

 

 

参  考  资  料 

  1)山西省地震局,山西省1992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91。

  2)山西省地震局,山西省1991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90。

  3)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1991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90。

  4)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1992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91。

  5)傅德川、王秀文、张子广、赵新平,华北北部地震震后异常与新地震异常的识别和研

     究,国家地震局“八五”攻关项目(编号:85-04-02-05),1993。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