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尤利安努斯 『第一章

『第一章

2024-06-13 10: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公元前八世纪的罗马王政时期,诞生了第一支罗马军团。在当时,这也是罗马所拥有的全部军队。这支罗马军队在公元四世纪随着帝国的分裂演变成了东西罗马的军队。在共和国时期,罗马逐渐代替掉了过去临时征召罗马公民的古老作战方式,军团数量开始倍增,同时期还有罗马的同盟者国家提供兵力作为辅助步兵协同作战。共和国后期的将军们以职业化的军团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的绝大多数土地,而这之中的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则以此征服了共和国本身,成就了他新的征服,也同样保有了他的权力。这近千年的传统一直保留着,直到284年,盖尤斯·奥勒留·瓦莱利乌斯·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1]的继位为止。

戴克里先继位的时候,他接手的是一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军队,在这个世纪四分之三的时间内他们对波斯和日耳曼人唯唯诺诺,但是对他们自己人重拳出击,在戴克里先之前,这支军队已经谋杀了他的三位前任——马克·奥勒留·卡鲁斯(Marcus Aurelius Carus)[2]、马可·奥勒留·卡里努斯(Marcus Aurelius Carinus)[3]和马尔库斯·奥雷利乌斯·努梅里安(Marcus Aurelius Numerianus)[4]。在戴克里先即位后,他发现帝国四处外患不断:帝国的东部接壤萨珊波斯,多瑙河上游、下游和莱茵河沿岸是日耳曼部落,而大军也因此不得不在这四处驻扎。然而皇帝却只有一个,分身乏术,使得其他三个地区也要不得不留下大量的军队以驱逐敌军,而这反会成为内部动乱的根源。在篡位者称帝后,便会率领边防军队进军中央,令边防空虚,让蛮族如入无人之境。

戴克里先继位之后开始努力尝试使军队难以叛乱并易于解决边患:如果要让军队变得更强且有力,必须要令其规模进一步扩大。所增加的规模是多少一直是众说纷纭,不过这个我们放到后面讲。戴克里先当时使用了强制征兵的手段,他将军人们的儿子们列入征兵清单,并要求地方的纳税人要么提供兵员,要么就缴纳额外的税款。为了稳定军心并加强管理效率,戴克里先将给付常规化——大部分是由口粮,兵器和制服组成,但是这些难以量化,故我们之后再说。

还有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戴克里先给每支前线部队安排了忠心可靠的指挥官,在293年,戴克里先选择了三名备受信任的将军,由戴克里先本人将他们指定为皇帝。他本人成为东部的奥古斯都,将其职责定为专守东部边境,凯撒伽列里乌斯(即盖乌斯·伽列里乌斯·瓦列里乌斯·马克西米安努斯,Gaius Galerius Valerius Maximianus)[5]则负责多瑙河下游地区的防卫工作;在帝国的西部地区,还有另一位奥古斯都,当然这位奥古斯都算是个“副奥古斯都”,他负责多瑙河上游地区;至于莱茵河地区,由另一位凯撒负责。这个做法在现在被称为四帝共治,但戴克里先本人的个人想法只是二分,即两个奥古斯都所对应的东西二部。

帝国内部的四位皇帝在各自的辖区内统领军队,其中绝大多数都驻扎在前线。戴克里先当时将这些军队聚合在一起,在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都督(Dux/δούξ)统领,而都督则与地区的民事官员是独立开来的,一个都督的辖区大约是2—3个行省的大小(因为地区行省过大,都督军政合一容易导致兵变的特点,戴克里先将行省分割成大量的小型行省以加强管理)。都督本人既可以指挥当地军团的步兵,也可以管理当地的辅助步兵和骑兵。至于辖区内有河流的还可以管理辖区内的内河海军舰队。皇帝本人自然也会保留后备机动部队,如有必要则会前往前线并集合当地的部队进行对外作战。戴克里先对此的改革目的便是为了满足本土与域外的基本安全需求。

他所做的这些改革,在最初的几十年内确实行有成效,戴克里先与其同僚成功地击败了萨珊波斯和日耳曼蛮族以及地方的叛军。边境以及境内的公共秩序第一次得到较好的管理。299年,戴克里先通过伽列里乌斯击败萨珊波斯后签订的《尼西比斯条约》(Treaty of Nisibis),兼并了波斯的大量领土,即使戴克里先这个做法只是为了惩罚萨珊波斯过度扩张的行为而非扩张帝国领土,但这是帝国继三世纪危机之后百年来第一次对外的重大胜利。在305年,戴克里先自愿退位,使得他在东部的副手伽列里乌斯成为了帝国东部的奥古斯都,并同时提拔了马克西米努斯(即盖勒里亚斯·瓦勒里亚斯·马克西米努斯·达易士,Galerias Valerias Maximinus Daes)成为东部的凯撒。理想状态下,这样的方式理应成为四帝共治的良性继承模式。

然而在失去了戴克里先影响力的制约之下,四帝共治迅速带来了东西间的内战。307年,伽列里乌斯进军西部企图恢复统治秩序,但是因为他手下的军队投奔了马库斯·奥勒留·瓦莱里乌斯·马克森提乌斯(Marcus Aurelius Valerius Maxentius)[6]的帐下,伽列里乌斯不得不撤军。帝国内部再次硝烟四起,阴谋遍地,帝国本身也被东西两个互相敌对的皇帝所撕裂。312年,西部的凯撒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7]打败了西部的奥古斯都马克森提乌斯,而东部的凯撒瓦莱里乌斯·李锡尼亚努斯·李锡尼(Gaius Valerius Licinianus Licinius)[8]打败了奥古斯都马克西米努斯。

君士坦丁一世在317年夺取了伊利里亚(Illyria)并在324年彻底击败了李锡尼成为帝国唯一的皇帝,并以此在拜占庭(Byzantium)原址上建立了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以此纪念他对李锡尼的最后的胜利——赫勒斯滂海战(Battle of Hellespontus)[9]。

帝国的军队在尤利安(即弗拉维乌斯·克劳狄乌斯·尤利安努斯,Flavius Claudius Iulianus)[10]之前一直很好地戍卫了帝国的东部边境,尤利安在其堂兄君士坦丁一世去世后继位奥古斯都,并在363年率军入侵萨珊波斯。然而泰西封远征[11]最后被证明毫无意义,尤利安本人也因此死于战伤,军队也处于缺乏补给之中。尤利安的继承人弗拉维乌斯·克劳狄乌斯·约维安努斯(Flavius Claudius Iovianus)[12]被军队选为奥古斯都后被迫割地给萨珊波斯以换得安全的撤离。这次远征更大的错误并非出在军队本身,而是尤利安本人的决策失误。

八个月后约维安去世,帝国内部再次出现空位期。军队选择了前皇帝的贴身侍卫瓦伦提尼安一世(Valentinian I)[13],他决定管理西部并将帝国东部的国土交于其弟弗拉维斯·埃弗利乌斯·瓦伦斯(Flavivs Ivlivs Valens)[14]管理。兄弟二人平分了所有的野战军部队,瓦伦斯将他的三支野战军(Committate)——中央常备军(Obsequium)、东方野战军(Orientem)和色雷斯野战军(Thracias)部署在多瑙河边境,由三位大元帅所率领;多瑙河边境的剩余军队则归属瓦伦提尼安一世麾下的伊利里亚野战军(Illyricae),由其麾下的大元帅坐镇。

当野战军重要性逐渐体现之时,驻守边境的边防军(Limittatc)便开始沦落为二线军队[15]。这些二线的边防军通常对付边境的盗匪有余,而对阵外敌军队却力有不逮。于是当匈人出现在帝国东北边境时,大量的日耳曼人被迫越过多瑙河边境寻找新的家园,而帝国的边防军却无力对付,这便衍生出全新的问题了。

378年,临时联合起来的哥特人在亚德里亚堡(Adriatica)击败了东罗马帝国的野战军,并且烧死了瓦伦斯和他的大量部下,这场由拜占庭方面无数的错误所导致的混乱的战役,致使在这之前并非完美无缺但也没有大错的帝国军队,也终于在这之后产生了弱点。为了挽救当时的形势,瓦伦提尼安一世之子弗拉维乌斯·格拉提安(Flavius Gratianus)[16]火速提拔了弗拉维乌斯·狄奥多西(Flavius Theodosius)[17]作为东部的奥古斯都,是为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除了瓦伦斯的管治土地之外,格拉提安还将大部分的伊利里亚交给了他,这不光是因为哥特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这个地区,还因为西部的伊利里亚野战军此时也因为哥特人而受到重创,无力保护此地。

为了降低亚德里亚堡战役带来的损失,狄奥多西迅速招募了包括大量日耳曼人在内的新兵,其中一部分是哥特人或是其他蛮族的逃兵。本来由骑兵和步兵元帅分领的多支野战军(伊利里亚野战军、色雷斯野战军、东方野战军、中央常备军),现在统一由一位大元帅(Magister Militum)率领。在格拉提安提供援兵之后,狄奥多西成功地将哥特人或多或少地抵挡在北色雷斯的边境之外。而剩余的哥特蛮族,例如东西哥特都同意与帝国保持和平,其中东哥特人驻扎在格拉提安辖区的伊利里亚内,而西哥特人则被安置在色雷斯。从官方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帝国的盟友,同时还具有独立的地位。

狄奥多西在当时已经获得了时间来重建军队,即使在归还伊利里亚和其军队给格拉提安之后,在386年,狄奥多西仍然再次击败了东哥特人的劫掠部队,并且在389年击败了谋杀了格拉提安的篡位者马格努斯·马克西穆斯(Magnus Maximus)。在这之后,狄奥多西拥立了格拉提安之弟瓦伦提尼安二世(Valentinian II)[18]继位,而他本人随即将伊利里亚野战军重新转回到自己手中,并在388年转移了大批西部野战军的士兵至东部,使得中央常备军由一支扩编为两支。[19]394年,狄奥多西在冷河战役(Battle of Cold River)中击败了谋杀瓦伦提尼安二世的阿波加斯特(Arbogast)[20]后成为帝国唯一的奥古斯都。第二年即395年,狄奥多西去世,将帝国交予二子,长子弗拉维乌斯·阿卡狄乌斯(Flavius Arcadius)[21]获得东部,次子弗拉维乌斯·霍诺留(Flavius Honorius)[22]获得西部。

狄奥多西在在世时将绝大多数东部的野战军带到了西部作战,而在其死后又要重返东部驻地,其二子的监护人正因为此争吵不休。到最后东部的野战军确实回到了东部,但军队也因此杀死了东部皇帝的监护人兼权臣弗拉维乌斯·鲁菲努斯(Flavius Rufinus)[23]。[24]阿卡狄乌斯的新监护人弗拉维乌斯·尤特罗庇乌斯(Flavius Eutropius)再次将帝国东部的五支野战军重组,而这个新的东罗马帝国军队的组织架构便被后世称为《百官志》(Notitia Dignitatum)的书所保存了下来。

这本书综合性地记录了帝国内主要的官员和军官。东罗马帝国的主要架构记录的是395年的样子,而西罗马帝国的可能要更晚一些。百官志的东罗马帝国部分将军团(Legion)和其他的单位分门别类,将其归类进五支野战军以及十五个都督麾下的边防军编制内。

即使东罗马帝国军队的组织架构在五世纪内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那段时间对于帝国而言并非是一段好时日。西哥特人在前往西罗马帝国腹地之前,数年内一直在伊利里亚烧杀劫掠;在400年时,盖纳斯(Gaīnas)作为帝国中央常备军的大元帅,在他叛逃被杀之前曾一度控制了君士坦丁堡;匈人在色雷斯和伊利里亚频繁劫掠,逼迫帝国数次纳贡并不得不加固首都城防。在450年匈人进攻西罗马帝国之前,东罗马帝国曾将多瑙河边区的大部分军队撤回腹地。

当东罗马帝国正好由弱势的皇帝所统治时,便是日耳曼人和其余蛮族在帝国军队内大量任职的时候。比如说阿兰人阿斯帕(Aspar)曾任职过帝国中央常备军的大元帅,直到457年他都是东罗马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了平衡阿斯帕和日耳曼人的影响,利奥一世(Leo I/Λέων Α')[25]招募了小亚细亚大批的伊苏利亚人新兵,他们(伊苏利亚人)是小亚细亚东南部的好战山民。伊苏利亚的领袖芝诺(Zeno)[26]因为被招进新建立的禁军警备军团(Excubiti)而成为帝国禁军的统领,之后利奥一世任命芝诺成为色雷斯野战军的大元帅,并将其女儿许配给他,还让他成为帝国的继承人。

468年,利奥一世与西罗马帝国为了从汪达尔人手上收复北非而发起帝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联合攻势,如果能够成功,西罗马帝国将会被彻底挽救。然而远征毁灭性地失败了,西罗马帝国的毁灭依然注定,而东罗马帝国也元气大伤。很明显,因为一些原因,东罗马帝国的内部出现了许多声音斥责帝国军队内部的蛮族军官大规模叛国,阿斯帕更成为众矢之的。三年后,阿斯帕被杀,芝诺很轻松地坐上了阿斯帕原先的位置。

但是,阿斯帕被谋杀很明显激怒了帝国军队内部的众多东哥特人,他们与定居在伊利里亚的东哥特人合作,在色雷斯大肆破坏,为此,帝国不得不用钱收买他们。在474年芝诺坐上帝国的皇位时,东哥特人的问题也遗留了下来,继续成为在任皇帝的心头大患。到最后,他也不得不通过连年的作战,在488年让东哥特人转战意大利,才最终解决了问题。这么做也许是为了惩罚奥多亚克(Odovacar)[27]废黜西罗马帝国皇帝并篡权夺位的报复,也可能是为了限制帝国军队内蛮族的人数以便于控制。至少,在芝诺统治时期,他下达的法令使得中央对帝国新兵的监管得以合法化[28]。

图1  公元395年的东罗马帝国

除去这些内外的困扰,在284年戴克里先继位直到491年芝诺去世,东罗马帝国获得的领土要稍稍少于损失的领土。在戴克里先时期征服的波斯领土只在尤利安时期丢失了小小的一块,但是狄奥多西通过和萨珊波斯的外交协议吞并了亚美尼亚(Armenia)的大片领土。帝国数次撤出多瑙河边区,但在之后他们总是能重新收复。四帝共治虽然使得帝国内部内战丛生,但是这个体系从来没有导致东罗马帝国长期被外力所重创。君士坦丁一世之后的东罗马帝国不再拥有叛军,而东罗马帝国的军队也或多或少达到了戴克里先所追求的目的。

[1]284年11月20日—305年5月1日在位。

[2]282年—283年在位。

[3]283年—285年在位。

[4]283年12月—284年11月在位。

[5]305年—311年在位。

[6]306年10月28日—312年10月28日在位。

[7]即盖乌斯·弗拉维乌斯·瓦勒里乌斯·康斯坦丁乌斯,306年—337年在位。

[8]308年—324年在位。

[9]是君士坦丁一世与李锡尼在罗马帝国内战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之子克里斯普斯(Crisps)率领西罗马帝国海军以少胜多,击败了李锡尼部将阿班图斯(Abantus)在赫勒斯滂海峡布防的舰队,摧毁了李锡尼势力的制海权。

[10]君士坦丁王朝的罗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他是罗马帝国最后一位信仰传统多神教的皇帝,并努力推动多项行政改革。

[11]363年3月—363年6月。

[12]363年6月26日—364年2月17日在位。

[13]即弗拉维斯·瓦伦提尼安努斯(Flavius Valentinianus),364年—375年在位。

[14]364年—378年在位。

[15]《狄奥多西法典》(Codex Theodosianus),VII.22.8。

[16]375年—383年在位。

[17]379年—395年1月17日在位。

[18]即小弗拉维斯·瓦伦提尼安努斯(Flavius Valentinianus Iunior),375年—392年在位。

[19]关于从西向东转移的军队和组织,见于霍夫曼的《晚期罗马军队的转移(第一卷)》(Spätrömische Bewegungsheer I),p.469—507。

[20]罗马帝国将领,出身蛮族,曾扶植一个罗马人为帝,首开由军人立傀儡皇帝之风。

[21]395年—408年在位。

[22]395年—423年在位。

[23]他是在狄奥多西在世时被擢拔的,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不屑地用“玷污统治的光荣”来评价这一人事变动。这位野心勃勃又贪婪无比的臣子,用残酷和恶毒的手腕清除自己前进路上的盟友和敌人,最终排开年老的狄奥多西和幼弱的阿卡狄乌斯,独揽大权。他曾打算将女儿嫁给阿卡狄乌斯,在失败之后就逐渐失去权势,最终被西罗马帝国的名将弗拉维乌斯·斯提利科(Flavius Stilico,359年—408年在世)杀死。为此,这事还曾引起东西罗马帝国之间的摩擦。

[24]霍夫曼,同前引,p.516—519。

[25]即马凯利斯·利奥(Μακέλλης Λέων),曾是一名士兵,后来成为阿斯帕家族的管家。在公元457年2月7日,56岁的利奥成为第一位被君士坦丁堡主教加冕的东罗马帝国皇帝。457—474年在位。

[26]即弗拉维·芝诺(Flavius Zeno,原名Tarasicodissa),在474年—475年及476年—491年在位。

[27]西罗马帝国雇佣兵首领、日耳曼民族斯基尔人。是意大利的第一个日耳曼蛮族国王,476年—493年在位。

[28]《查士丁尼法典》(Codex Iustinianus),XII.35.17。《查士丁尼法典》,即《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

『前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