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中国语言学史)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尔雅的名词解释文化语言学原理是什么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中国语言学史)书评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中国语言学史)书评

2024-07-16 07: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总领

本书的标题“语言学”取其广义,实则主要介绍中国的“语文学”历史,博览考证文献资料与故训。语文学虽欠缺西方语言学研究的科学系统方法与客观成体系的理论成果,仍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浩瀚丰美,也拥有着无数值得钻研挖掘的知识;语文学研究,也足有二千年的历史了。故,本书以介绍语文学研究史为主,兼介绍古文字学、语法学、普通语言学、语言调查等。

第一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

第一节 语言研究的萌芽

先秦时,语言文字材料尚未丰富,语文学研究并未兴起;然而语文学的萌芽已然萌生。

首先是离真正意义的语文学相去较远的情况。一,借字义解释阐明哲理或政治观点。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孔子曰政为正;又如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些都是后世称之为“声训”的方法,取同音或近音字释义;二,借字形解释道理。如《左传》中“武”为“止戈”的解释。这些解释未必是造字者的本意,可以视作这些解释者为了说明道理而牵强附会。例外是作者辨别同义词的情况,如《左传》庄公称军队驻扎一夜为“舍”,两夜为“驻”,三夜为“次”。

第二是对古书的释义,则离语文学较近,较为可靠。如《左传》中荀林父为了说明《诗·大雅·板》中“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指出“同官为僚”,是解释《诗经》的字义,是准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

第三是古籍中偶然出现的一些语音分析材料。如《吕氏春秋》中东郭牙凭借读唇术断定齐国将攻打莒国。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语言学范畴的语言理论。荀子在《正名篇》叙述了三个语言学原理,包括“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具有民族性,思维具有世界性”,“语言稳固又发展”等。

第二节 童蒙识字课本和故训汇编

童蒙识字课本是语言学研究的第一阶段。秦汉时期,已出现部分用以教学孩童识字的“小学”课本,其中大部分已经亡佚。以仅存完整的《急就篇》来看,其内容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分别押韵铺排,罗列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包括饮食、衣服、器物、动物、兵器、形体等多方面内容,以教会孩童认字。这类书乍看价值有限,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朽经典。盖汉朝法令要求做官需通识课本中9000多字而教育人才稀缺;国家如此重视,“小学”的意义自然凸显。

汉代兴起“训诂”。《尔雅》为先,分十九卷解释不同范畴的词,包括具象的河流山川草木鱼虫,也包括抽象的形容词副词等。其主要保留历代相传的故训,有帮助继承文化遗产的价值。然因其体例流于简单,常出现容易引人误会的混淆情况。之后,有《广雅》等同类著作。

第三节 方言学的兴起

中国古代方言隔膜深。战国时代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一统天下,方言隔阂引起重视,方言学由此兴起。

扬雄《方言》是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其以各方言互译,体例类似《尔雅》。其方言分区方法较完善,囊括国、州、郡县、山水、民族等,又并举地名以示两区方言相近。另外,其中还记录了许多古语传承下来的用法。此书也表明,彼时已存在汉族共同语,方言与共同语又有互相转变的可能;方言词汇存在交错重叠现象,而很多差异又仅由于语音形式不同;汉代汉语已存在大量双音词。

虽然因时代局限,《方言》缺乏音标的标注,但本书的汉语史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第四节 字书的兴起

汉字形体与意义、读音关系密切。到了东汉,国家语文教育松弛,古书更不好懂了。于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应运而生。

《说文解字》对形声字讲解的基本公式为“x,x也。从x,x声”,讲解一个小篆字的意符与声符。对象形、指事、会意等也各有恰当的公式。每个字只解说本义,或有不同说法的说明与引经据典的举例。读音则通过声符或直音法标注。其另一个重大成就在于建立了部首,分五百四十部,以类相从。在字义解释上,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重视字词的本义;二是解释时加入许多描写叙述性内容。

《说文解字》虽有拘泥于因字形讲字义、弄错字形、方法不够科学等漏洞,但瑕不掩瑜,因为它是中国历史实际意义上的第一部字典,具有一个真正的科学体系,既有通往古代文字的桥梁作用,又为后代字典的编撰提供了范例。

第五节 声训

声训算不上严谨的科学方法,但其在汉代影响力巨大,而且触及语言学领域,故值得讨论。

同肇始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西方“语源学”类似,上古时代中国学者重视从事物得名方式追溯其本义。“声训”即通过同音或近音字来说明词义。应用声训的领域,以抽象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概念为主,如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日常运用的词语一般不成为声训对象。渐渐的,为了传播政治思想,名号、典章制度等也被利用声训加以解释。

而到了刘熙《释名》,则大有不同,一是其讲解范围不局限于宏大事物而囊括日常器物,进入了具有普适性的语言学领域,二是其首次建立了声训的基本原则。虽然此书因拘泥于依靠声训解释词义而偶陷入牵强附会甚至荒唐的唯心主义谬误,但仍有巨大价值:其记叙名物风俗制度等本身即中国文化史之珍贵资料,又可与训诂学成果互相参照;其反映的字词古义也值得珍视;声训的同音、近音特点也使我们可以进一步学习了解古代的音韵系统。

虽然声音与意义最初的关系是偶然的,但是涉及“词族”概念即词的演变时,语音就与意义有了关系。《释名》中也记载了这方面的例子。

第二章 韵书为主的时期

第六节 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应用

反切出现以前,汉字注音只有直音法,即以同音字注音,容易出现生僻字,局限性极大;反切以上字声母与下字韵母拼出读音,功能性得到显著提高,是为一大进步。

需要注意二合音如“之乎为诸”不属于反切,仅仅是语言实践中无意识的运用;反切的出现在汉末,实受西域传来的梵语十四字注音方法影响,再由汉学者根据汉语特点进行改良转变为注音文字的反切法,至孙叔然创《尔雅音义》为首个完备的理论成果。

反切上下字的使用大有学问。残存的《尔雅音义》中上字下字并未统一固定,据传是孙叔然采纳众家创制之反切系统所致;然而哪怕是一家理论,上下字也难以得到固定,盖不应用本字做本字的上字之故。然,部分上下字毕竟是各家一致常用的。

反切法受到后世传承发展,到魏时已被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掌握,虽有变动,但本质方法还是利用双声叠韵法进行上下字注音,一直沿用,保存得好的文献典籍首推陆德明《经典释文》和陆法言《切韵》。

第七节 韵书(上)

韵书的出现据说是为了适应诗赋需要。古人用五声声韵,到沈约《四声谱》始有四声。大部分韵书(上至三国魏时)都亡佚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隋代陆法言《切韵》,《广韵》前还保存了一篇《切韵序》,两者的音韵系统可以看作是一致的。

《切韵》的创制不仅为了诗赋需要,也是为了规范方言读音。其语音系统以方言(可能是洛阳话)语音系统为基准,又以古音系统为参照,反映了古代语音特点。其语音系统工整完善,如入声配阳声的严谨配对,都是参考古音、吸纳今音的周全成果。

虽然《切韵》没有将地方反切统一,也没有注明基础音系外的读音以资参考——也即规范化工作不到位,但它反映的古音系统和地方读音都是后世研究者极度宝贵的材料。

第八节 韵书(下)

本节介绍几本后世的韵书。

第一本是《集韵》。比起《广韵》,它收字多,注解详细;同时韵部分类和反切字的选用有所不同。

第二本是金代韩道昭《五音集韵》。它合并了《切韵》的韵部,减至一百六十韵部。

第三本是《韵略》。此书又名“平水韵”,合并二百零六韵为一百零六韵,成为后代诗人作诗押韵的实际参考书。

第四本《古今韵会举要》介绍了元代音韵系统概况。

第五本是重要的《中原音韵》,它与《切韵》同为中国两大韵书。《中原音韵》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系统,为北曲曲韵的参考书。《中原音韵》有二十声母,其体系与前代韵书差别甚大,实为飞跃,见于:一是入声消失、平声分化、浊上声变去声;二是声母分化。周德清反复古主义、重视当代口语的思想对编写本书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认为,现代普通话的语音也是从《中原音韵》发展而来。

第六是《洪武正韵》。其音韵体系南北杂糅,存古从今都不彻底,语音也不统一完备,价值欠佳。

第九节 等韵学

等韵图初为佛教徒学习梵语所用,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又用它来学习反切。等韵图有三派,第一派把字音分二呼,每呼四等,第二派在第一派基础上把韵部减少,第三派分四呼而不分等。

第一派以《韵镜》为代表,把三十六字母分为二十三个直行,根据反切上下字分别查询图表确定读音。

第二派韵图将二百零六韵分为十六摄为主要功绩,同样服务于反切,如《四声等子》。

第三派韵图给四呼下了定义,如《类音》。

第十节 六朝至明代的文字学和训诂学

此时期的文字学和训诂学不及音韵学成就高。下介绍几本代表作。

《字林》。收字较《说文解字》多,收录异体字,小篆写得好。

《玉篇》。字数收得更多一些,有新词新义,有反切注音,有引自《说文》及其他典籍的解释,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开后代字典的先河。

大小徐二人修订的《说文解字》。有增删校改,个人评议等。

孔颖达《五经注疏》对后世训诂学影响极大,作疏的长处在于使五经互相参照融会贯通。

颜之推之孙颜师古《匡谬正俗》内容广,纠正古人谬误多,有参考价值。

第三章 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

第十一节 《说文》的研究(上)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非常流行,被认为是文字学的复兴。研究说文的四大家为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

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一是对《说文》做了许多带凡例的讲解,二是加上了引申义假借义的讲解,三是对同义词辨析到位;对于许慎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他敢于批评许慎的错误观点,二是注意到词义的变迁。缺点则在于拘泥于小篆体式、拘泥于汉字本子,有一些穿凿牵强之处等,但瑕不掩瑜。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资料丰富而编排有逻辑,却犯了观点先行的错误,认定许慎的看法都是正确的,故在解释时难免牵强。

第十二节 《说文》的研究(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以《说文解字》为基本,又讲解了超出许慎的转注、假借之法,又将文字按古韵分类,也就是说,这一本书包含了字形字义字音的知识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此书对字词的意义讲解进入了新境界。朱骏声大胆批判许慎观点,旁征博引,详细介绍了字词的引申义与假借义,而又以“定声”作为假借的基础,根据双声叠韵来研究假借。

虽然朱氏对假借的使用,转注、假借、别义、声训间界限的区分,对《说文》的修订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朱骏声对词义的综合性研究足以使其在该领域稳坐头把交椅。

王筠注重资料整理汇编,又是四大家中唯一一位注重文字普及工作的,他的著作是很好的文字学入门典籍。

第十三节 古文字学

古文字学从宋代开始有研究,却直到清末以后才兴盛。古文字主要包括金文和甲骨文。 首先是甲骨文研究。1899年到1949年的五十年间甲骨文研究非常兴盛,主要是做识字工作。其主要原则有:一,以《说文解字》为证;二,与金文互证;三,从甲骨文本身归纳,四,从字的形象判断;五,从文化史上考证。

主要研究者有罗振玉,他的甲骨材料多,研究方法也不坏;王国维,他的治学方法思想更为现代科学,眼光敏锐,成果颇丰;郭沫若,能联系社会发展史研究甲骨文,颇多新颖之说。

金文研究在甲骨文研究之前就已经开始。后世主要是王国维、郭沫若二人。王国维的研究方法与其对甲骨文研究一致,互相联结对照。郭沫若同样提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意见,也联系着社会发展史看问题。

第十四节 古音学

古音学指的是对上古语音的研究。

首先是明代的陈第,他对宋代《诗经》的叶音说批判很有价值,认定同时同地某字读音确定,否定了朱熹等的叶音说。

清代也有人才辈出。顾炎武著《音学五书》,主要贡献有解析了《唐韵》,以及以入声配阴声。江永把古韵分十三部,研究时的特点则是讲究音理。段玉裁古音学重新分开了部分韵部,又认为古无去声,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清儒在研究古音时普遍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盲目复古,二是滥用“一声之转”。

第十五节 训诂学

重视语音与字义的关系、而冲破认为字形与字义才紧紧联系的观念牢笼,是一种训诂学的革命。段玉裁等人正是通过这种革命把训诂学提升到新境界。下介绍几位拥有这种理念的清儒。

王念孙代表作为《广雅疏证》,冲破字形的藩篱,从语言的声音角度出发观察词的形式,从而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他在训诂学上的贡献巨大,在训诂学上足以坐第一把交椅,与段玉裁同级。

王引之是王念孙的儿子,主张以古音求古义。

郝懿行《尔雅义疏》注解准确,纠正了前代许多错误看法。

章炳麟《文始》探求语源,体现出了词汇间的演变联系,不过比较粗糙。

另外可提《康熙字典》。它缺点很多,如缺乏内在逻辑条理,采用错误的叶音说,引用错误、矛盾众多。但其博采群书的规模十分巨大,在中国字典历史上还是算得上一座里程碑。

第四章 西学东渐的时期

第十六节 语法学的兴起及其发展

中国语言学在清末到解放这段时间受西洋影响。

兴起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是《马氏文通》。此书作者马建忠精通拉丁语、法语、古代汉语,比较这些语言时具有高度专业水准,此书虽有部分照搬西洋语法处,但也在许多方面根据汉语的固有规律和形式建构了适当的语法规则,在开创中国语法学上立下汗马功劳。

发展时期以王力为代表性学者,他发表了一系列涉及语法学的论文和著作,提出不应该从模仿西洋语法入手,而应该从客观材料中提炼归纳汉语的语法规律,又指出古今语法相异,要用历史眼光看问题。

第十七节 西欧汉学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

西方语言学家有着现代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工具,再将其运用到中国的语料中,便是他们的研究特色。其中,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为代表人物。他对中国的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都有研究,中国语言学受了高本汉研究的影响。

第十八节 描写语言学的兴起及其发展

描写语言学指的是静态语言学,忽略历史发展的时间跨度对同一时期的语言系统进行研究,常指方言研究。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较早的重要著作。解放前,语言研究所还进行了方言调查,但缺点在于对词汇、语法重视不够,也不是纯粹的描写语言学。

结语

中国语言学发展的路线受社会发展与汉语言本身特点影响。在封建时代以实用为目的,缺乏系统科学的学术方法,而直到五四运动前,也缺失了诸如语言理论、历史语言学、描写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古代汉语言语法较为简单、汉字又不是拼音文字,故研究常以文字为对象,而缺乏语法研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