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学体裁(马工程文学理论笔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话语名词解释文学理论 第五章 文学体裁(马工程文学理论笔记)

第五章 文学体裁(马工程文学理论笔记)

2024-07-16 09: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总述

● 结构形态和话语表达上都有明显可辨特征的文学作品类型

● 童版: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发展和分类

● 一 文学体裁的发生与发展

● 1 中国

● 《尚书》政贵有恒,辞尚体要

● 曹丕《典论.论文》四科八体:诗赋欲丽

●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分类

● 刘勰《文心雕龙》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 有韵之文:诗、乐府、赋、杂文等

● 姚鼐《古文辞类篆》体裁分类、性质

● 2 西方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确立三分法具体原则:史诗类、抒情类、戏剧类

● 黑格尔发展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诗——史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诗

● 西方当代文论家进一步细分,如叙事文学有神话、史诗、寓言、童话、叙事诗(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抒情文学包含抒情诗、抒情散文(书法作者情感);戏剧文学供舞台演出的脚本,以人物自身的行为动作和台词来表现社会人生。

● 弗莱:主题类(传达寓意)&虚构类(神话、浪漫传奇、英雄故事、现实主义小说、反讽型)

● 二 文学体裁的分类

● 1 两分法

● 中国古代:韵文、散文

● 局限: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很少涉及;对文学缺乏明确定义,包含有非文学的文章

● 2 三分法(2021考,答题时可加上“三分法”在西方的确立和发展、优缺点)

● 根据文学作品的性质和表现方式不同,把文学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

● 1)叙事文学

● 神话、史诗、小说、寓言、童话、叙事诗

● 叙述故事、塑造人物

● 2)抒情文学

● 抒情诗、抒情散文

● 抒发作者的情感

● 3)戏剧文学

● 供舞台演出的脚本

● 以人物自身的行为动作和台词来表现社会人生

● 局限

● 姚斯:不完全适用于中世纪文学(说教型)

● 3 四分法(2021考)

● 我国五四运动以来借鉴西方“三分法”进行补充而形成。

● 根据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语言运用、表现方法等特征,分为四类

● 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剧本)、散文

● 4 三分法VS四分法的优缺点

● 1)三分法

● a 优点

● 着眼于情感体验和艺术表现方式不同,具有“类”的概括性和逻辑性

● b 局限

● 相对忽视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

● 抒情诗被归入抒情文学、叙事诗被归入叙事文学

● 2)四分法

● a 优点

● 从文学作品的整体形态出发,关注体式、语言方面的不同,分类明了、易于把握

● 散文被单独划分为一类,突出体裁特征

● b 局限

● 存在交叉的问题,散文诗、诗化小说难以归类

● 第二节 文学体裁的主要类型

● 一 诗歌

● 诗歌的定义: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 中国诗歌发展

● 诗经楚辞,两大源头,奠定抒情诗传统

● 明代胡应麟《诗薮sou四言变而离骚,离骚变而五言,五言变七言,七言变律诗,律诗变绝句,诗之体以代变也。

● 五四时期,自由诗(新诗),打破格律、平仄、篇幅限制;格律诗(旧体诗)

● 西方叙事文学占主导,也不乏抒情诗

● 叙事类文学占主导(史诗、小说)《伊利亚特》《奥德赛》

● 文艺复兴时期的十四行诗

●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 现代派诗歌

● (一)诗歌的特征

● 1 强烈的【情感】

● 抒情性——诗歌最根本的特征,是诗歌内在要求

● “诗言志”传统:《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情感——在诗歌中居于核心位置

● 诗以情感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且以情感表现作为判断自身价值的标准

● 艾青《我爱这土地》抒发对祖国深沉的爱

● 诗歌表达的强烈情感需根植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应无病呻吟

● 杜甫“三吏三别”,对安史之乱有深切的体验

● 情感表达方式多样

● 华兹华斯:一切好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 直抒胸臆;融情于景,通过想象和营造意境委婉含蓄表达;兼而有之

● 2 跳跃性的【言语结构】

● 与诗歌抒情性所表现出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强烈情感和丰富想象有关

● 跳跃性的言语结构与诗歌文体形式有关。作诗讲究章法: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平仄、对仗、起承转合;自由诗有重复、回旋等形式要求——造成省略和颠倒

● 跨越时间:“观古今于须臾”

●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 ——从时空到情感,词人的一生与千古悲愤都浓缩于跳跃的言语结构中

● 跨越空间:“挫万物于笔端”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3 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 格律诗要有严格的字数、行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要求,自由诗也有内在的韵律和节奏。讲究韵律和节奏,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形式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感情。

●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反对《女神》过于欧化的句式与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方式,提出新诗的三美标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与“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作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死水》、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 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概括的文体。

● 诗人需要对每个字词斟酌,增强语言表现力

● 运用比喻、隐喻、反讽、双关等手法,使得语言有多义性

● 用典故在新语境下获得新意蕴

● 创造陌生化语言,激发人们对诗歌语言和情感的新鲜感

● 《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颠倒主谓。

● 乔纳森.卡勒:通过韵律的组织和声音的重复达到突出语言,并使语言富有新奇感是诗歌的基础

● 4 凝练的【意象】

● 诗人要表现物象在心中激起的情感和内心活动,其审美感受和体验不会停留在物象表层,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变形的方法,将物象的某种特征凸显出来,创造出包含浓郁情感的鲜明、凝练的意象。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抓,鸿飞那复计东西?——飞鸿是凝蕴含了诗人生命感悟和哲思的意象

●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将自己 心境投射到物象上,产生移情效果

● 诗人的主观情思的“意”和客观情景的“象”和谐交融,辩证统一,或是单独创造出一个意象,或是多个意象的叠加、并置。中国诗歌创造了许多意味隽永的意象群。

● “柳”被诗人赋予了多种不同的意象:

● 春日景美: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

● 抒发离情别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

● 营造脱俗的隐居空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

● 5 拓展:象征主义与意象派、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存在主义等可应用于文学评论(参考书推荐: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马新国《西方文论史》)

● 贺拉斯《诗艺》

● 朗基努斯《论崇高》

● 希德尼《为诗辩护》

● (二)诗歌的类型

● 1 抒情诗与叙事诗

● 抒情诗:抒发诗人真实的思想感情。情诗、颂歌、哀歌、牧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咏史诗

● 叙事诗:采用有韵语言述说相对完整的故事,不作详细铺叙,选取最具特征性的形象来吟唱,重在抒发诗人内在情感。《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 2 格律诗、自由诗、歌谣诗

● 格律诗:有固定格式和韵律。篇、句、行、字数、平仄、押韵等有严格规定

● 自由诗:没有固定篇幅、句式、字数限制,节奏音韵自由,适应情感表达的需要

● 歌谣诗:在音韵和篇幅上没有格律诗严格,为了诵记和合乐,一般有韵脚;结构上,每节大体一致,末节反复咏唱。民歌、流行歌曲、各种小调的歌词;民歌体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比兴手法

● 二 小说

● 定义: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的虚构作品

● 叙事性:讲故事

● 虚构:艺术加工

● PS:也有摹写事实为主的纪实小说

● 中国小说发展

●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距离也就很远了——小说:微不足道、琐屑浅薄的言论

● 先秦寓言、两汉史传文学蕴含小说萌芽

● 魏晋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志怪小说《搜神记》

● 唐传奇,开始有意识地虚构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元稹《莺莺传》、《虬髯客传》

● 宋元话本,说经、讲史话本

● 元末明初,章回体小说发展成熟: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三言二拍

● 清代:聊斋、儒林外史、《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巅峰)

● 20世纪,梁启超“小说界革命”“新民”

● 五四后,鲁迅《呐喊》《彷徨》

● 西方小说发展

● 古希腊罗马时代神话、史诗《奥德赛》

● 中世纪骑士传奇、民间故事《罗兰之歌》

● 17世纪西方现代小说基本定型: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 18-19世纪浪漫现实主义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

● 20世纪,西方现代派小说 :乔伊斯《尤利西斯》、福克纳《喧嚣与骚动》

● (一)小说的基本特征

● 1 叙事性

● 小说最基本的特征

● 叙述者按照一定的叙述方式来结构事件

● 叙述方式:叙述者、角度、时间、话语,关系到小说的语言表达、情节组织、意义揭示、甚至整个作品成败

● 2 故事性

● 指小说的结构形态和构成因素

● 人物:细致刻画人物的手段有语言、对话、自白、行动、神态、意识活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自由转换时空

● 情节: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充实丰富故事、使故事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 环境:故事背景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场所;人物情节获得真实合理性和可能性的条件

● 3 虚构中的现实

● 巴尔扎克“严肃的谎言”

● 强调虚构性,又追求真实感(追求细节的具体和真实),小说叙事以作家的人生经验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理解为基础

● 4 文体的杂糅

● 与其他文体融合:诗体小说、散文体小说

● 包含其他文体的片段,实用文体的用词

● 5 拓展:叙事学理论、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可用于文学评论(参考书推荐: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马新国《西方文论史》)

● 亚里士多德《诗学》:强调情节

●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情节是按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 格雷马斯:行动元矩阵,主客体、发送接收者、辅助反对者(可用于文学评论)

● 罗兰巴特:零度叙事

● 托多洛夫:文本时间和事件时间、人物与叙述者关系、叙事转化(平衡——失衡——平衡)

● 热奈特聚焦理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可用于文学评论)

● 巴赫金:复调理论、狂欢化诗学

● 德里达:对传统二元对立的解构

● (二)小说的类型

● 根据语言特点:白话、文言

● 根据结构体式:章回、日记、书信、自传

● 根据叙述范式与容量差异

● 短篇:篇幅短小、选题严谨、情节单一明了、结构严密巧妙、场面集中,通过描写一个或几个人物揭示社会某一侧面来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本质。《孔乙己》、《故乡》

● 中篇:介于之间,人物关系没长篇复杂、故事情节相对集中,不铺张宏阔的时代背景,以鲜明的人物、精炼的故事情节、较为丰满地反映某个具体时间段内的社会生活。《边城》、《月牙儿》

● 长篇: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子夜》、《骆驼祥子》

● 界限不是泾渭分明,微小说、小小说、纪实小说

● 三 剧本

● 定义:

● 通过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营造戏剧情境,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 为戏剧表演提供文学脚本,属于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

● 剧本可以作为脱离戏剧演出而独立存在的文学作品

● 台词:剧本叙事的主要方式,对白、旁白、独白(内心声音的表达)

● 舞台提示:时间、地点、场景气氛、灯光、布景、音响、人物特征动作

● 发展:

● 中国

● 传统戏文是歌舞乐结合的戏曲剧本,元代杂剧(关白郑马)、明清传奇(汤洪孔),基本形式:唱念做打,有韵唱词、无韵宾白

● 现代话剧:文明新戏、田汉、丁西林、曹禺、夏衍、老舍、郭沫若

● 西方

●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 文艺复兴:莎士比亚

● 莫里哀、易卜生、萧伯纳

● 20世纪荒诞剧:《秃头歌女》、《等待戈多》

● (一)剧本的艺术特征

● 1 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

● a 戏剧冲突

● 戏剧中由对抗力量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

● 戏剧性最高、最集中的形式,是剧本的灵魂

● 包括角色与角色之间、同一角色内心诸种欲望的冲突、角色与环境、不同意念

● b 戏剧情境

● 由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对人物性格或人物关系产生影响的突发事件和人物关系构成(主要是人物关系)

● 戏剧冲突爆发、向前推进的契机

● 是戏剧情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人物产生特有动作、心理、性格的客观条件

● 2 高度集中的戏剧结构(布局)

● 戏剧情节构成和铺展的方式

●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原则:三一律——曹禺《雷雨》

● 分幕和分场,一幕可以有多场或一场

● 幕的划分利用场景的置换来体现

● 3 以对话为主的戏剧语言

● 戏剧语言的作用:构成话语情境、展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

● 台词的特征

● 性格化: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年龄、职业、思想、感情。——《茶馆》唐铁嘴——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两个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这服气还小吗?

● 动作化:表现其欲望、意志及内心的冲突,使内心状态通过语言转化为外部动作(姿态、表情、手势、形体)

● 富于潜台词:言外之意,话中有话,言在此而意在彼,暗示某种意蕴,引发新的矛盾冲突——《北京人》愫芳和曾文清谈笼中鸽子飞走又回来,但能表现其人物性格,暗示新的矛盾和人物命运结局

● (二)剧本类型

● 根据场次:多幕剧、独幕剧

● 根据表演方式:话剧、歌剧、舞剧、影视剧

● 根据矛盾冲突性质、人物命运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差异

● 1 悲剧

● 冲突中正义的一方失败或毁灭引起人们的悲痛、怜悯由此产生崇高感的戏剧作品

● 恩格斯: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 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命运、性格、社会悲剧:窦娥冤、桃花扇、赵氏孤儿、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

● 2 喜剧

● 讽刺、幽默、夸张的手法表现可笑之处

● 讽刺喜剧:对性格缺陷或丑陋、庸俗的主人公加以嘲讽和揶揄,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 幽默戏剧:肯定和赞美戏剧人物所追求目的的合理性,在制造笑料的过程中体现某种睿智《救风尘》

● 3 正剧(悲喜剧)

● 狄德罗“严肃戏剧”

● 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

● 更近似现实生活、题材内容更广泛、人物性格塑造更丰满和复杂

● 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成分

● 四 散文

● 发展

● 古代:除了韵文和骈文之外的文体;先秦《尚书》记言——论说散文;《春秋》记事——史传文学;刘勰:“笔”指除了诗赋外的无韵散体文章;议论、抒情、游记、传记;现代:以审美的方式抒发人生感受,与诗、小说、戏剧并举;白话散文、抒情文、小品文

● (一)散文的艺术特征

● 1 感受新颖,情感真挚

● 表达内心体验、抒发真情实感、哲理感悟

● 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2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 写人叙事咏物怀古

●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沈从文《湘西散记》

● 3 形式自由,形散神聚

● 苏轼: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

● 形散:细作对象、结构行文、表现方式

● 神聚:围绕表现特定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之思

● 4 语言自然优美

● 文学性、文辞美、音韵美

● (二)散文的类型

● 根据表现对象和表达方式

● 记叙文:记事叙人写景;抓住片段或侧面

● 抒情文:以情为线索调遣材料安排结构;茅盾《白杨礼赞》、朱自清《荷塘月色》、巴金《解剖自己》

● 议论文:文学语言、文学意象,具象的、以情感人的说理;小品文、随笔、杂文。贾谊《过秦论》、鲁迅《坟》《热风集》《二心集》《华盖集》

● 第三节 文学体裁的融合和新变

● 一 文学体裁的融合

● 1 不同语域的混用

● 文学的有意识跨界,不同语域的交织和并置。

● 交通标志、广告用语、法律用语、数学物理公式等运用在文本中

● 小冯内古特《顶呱呱的早餐》采用美国通用面粉有限公司的一个注册商标

● 纳博科夫《微暗的火》兼具诗歌和学术研究的作品。前部分:诗人约翰.希德 999行的自传体双韵体长诗《微暗的火》后部分:教授查尔斯.金保特为编辑这首诗写的前言、注释、索引

● 2 不同艺术媒介的融合

● 宗白华: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的体系,而且各艺术系统往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

● 波德莱尔:今天每一种艺术都表现出侵犯邻居艺术的欲望

● 当今,画面、声音进入文学,成为小说诗歌等组成部分

● 有声书、视频诗歌,将人们的感官体验和思维过程融为一体,给读者多重享受

● 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嘉娜》梦境现实交织,加入照片和图画

● 福克纳《喧嚣与骚动》,用彩色油墨重新印刷,不同字体和颜色来区分小说第一部分的故事时间转换,方便读者把握意识流、多角度叙述等叙述方式,视觉效果

● 二 文学体裁的新变

● 1 数字文学的问世

● 文学与数字技术结合产物,通过计算机软件或链接生成,依赖网络。

● 新的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了文学内部的结构形态、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体验

● 对常规和秩序的反抗和对读者创造力的召唤

● 不同于以纸质文本为来源的视听文学(数字技术充当媒介,含时间因素、书写、阅读聆听线性秩序),数字文学完全颠覆了线性秩序

● 在线技术的交互性使数字文学具有非线性和无序化的性质,人们协助计算机的链接功能,通过关键词在不同文本形式(文本、声音、图像等)之间产生关联,在词语、图像、乃至随意浏览的文档之间转换,这种频繁的交互性所带来的文本不稳定性,使得文学创作始终处于进行时状态。

● 超文本小说(超链接小说)

● 由作者将众多信息块链接而成,读者需下载特定软件通过不断点击链接来延续阅读

● 迈克尔.乔伊斯《下午,一个故事》

● 多重不确定性,点击不同的词语会被导向不同的故事

● 交互性

● 建了新型作者和新型读者之间的新型关系,设定节点及其关系、需技术支持,读者阅读变成操作和游戏构,作者的预设和读者的点击构成故事的不同面貌和发展方向,作者和读者是合作关系,数字文学里的多条路径,使得读者“迷失在开心馆里"

● 机器人写作诗歌以假乱真,叙事作品还未成熟

● 2 非虚构文本的挑战

● 采用纪实而非纯想象的方式写作的文本

● 文学范式的一次转型,并非文学体裁,可它的出现一定造成了对体裁的解构。重新审视体裁的特征、引发审美思考——杜鲁门.卡波特《冷血——一桩多重谋杀案的经过与结果的真实报道》

● 其产生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有关,回到现实生活和事实本身,具有在场、介入和立足个体经验的特征,不同体验者和观察者对事件的叙述叠加也会使得社会景象更加丰满逼真,增加说服力,社会效应、引起共鸣。但无法完全否认虚构的存在

● 三 文学体裁的不变与变

● 守正创新,吸收国内外成果,更好地认识文学发展的规律

●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

● 金代王若虚: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钱钟书:盖文章之体可辨别而不堪执着

● 大体须有

● 每种体裁的基本要素和表现形态,有各自相对稳定性

● 性质和结构有可重复性:古今中外作品仍可纳入一定某个体裁中;读者期待视野所形成的的阅读习惯,对文学体裁的基本架构有限定作用

● 划分标准不以时间时代地域民族语言为标准,东西方均有小说和诗歌,普遍性证明文学体裁的大体须有

● 总结:文学体裁的构成方式和构成要素包含普遍性和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历史、疆域、媒介的限制——文学体裁具有超越性,虽一直在变化但常有其体

● 定体则无

● 每种文学体裁的规则和边界都会受到来自文学活动内部或外部的冲击,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处于动态变化中——文学自身的发展

● 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同样适用于解释文学体裁的变化——文学形式变革,唤起人们的新鲜感。

● 创作实践上来看,作品即受到体裁规范的制约又突破体裁的规范限制——作家自觉的追求;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新型文艺

● 发展、开放的文学体裁观:区分、相通、出奇制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