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关于推进农田节水工作的意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宣传工作稳步推进的成语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田节水工作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田节水工作的意见

2024-07-15 10: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厅(委、局):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干旱和缺水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业节水工作,始终强调把节水农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2004年以来,连续四个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加快节水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田节水工作的重大意义

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农田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农田节水的内涵,积极推进农田节水发展。

(一)推进农田节水是建设节水型农业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年用水量在3600亿立方米左右,约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64%。每年农业灌溉缺水300亿立方米,8亿多亩灌溉农田中约有1亿亩得不到有效灌溉。据专家测算,要保障95%的粮食自给率,到2010年农业用水缺口将达1500亿立方米。而根据国家水资源发展规划,到2030年灌溉用水供给量将基本维持零增长,挖掘农田节水潜力是解决水资源缺口的重要途径。有关分析表明,通过发展农田节水,在灌区小麦和水稻生产上具有节水360亿立方米的潜力,在旱作区增加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上具有260亿立方米的潜力,相当于解决农业用水缺口的近二分之一。因此,立足田间和作物,实现工程、农艺和管理措施的有机结合,是建设节水型农业,解决水资源短缺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二)推进农田节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安全压力将长期存在。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和利用率不高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每年有3~4亿亩农田受到旱灾影响,直接减产300亿公斤;灌溉水平均水分生产效率1公斤粮食/立方米,每毫米降水的生产效率0.5公斤/亩,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0%以上。通过发展农田节水,根据不同区域水资源和粮食作物需水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广应用农田节水技术,能够直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关专家测算,将灌溉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立方米,旱作区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亩,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亿公斤以上,相当于河南省2006年全年的粮食产量。

(三)推进农田节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

现代农业是先进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推进的有机结合,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过程。水资源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变水资源利用方式,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环节。农田节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作物产出率为核心,立足田间,针对作物,树立科学节水理念,升级改造节水技术,引进先进节水设备,解决农业粗放经营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推进农田节水,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四)推进农田节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十五”期间,各级农业部门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地示范推广了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土壤水库营建、集雨补灌、经济植物篱、聚水保墒、抗旱坐水种、冬小麦测墒节灌和水稻浅湿控制灌溉等农田节水技术模式,达到了节约水肥、节省劳力、改善品质等效果,促进了粮棉油及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增产增效,同时带动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进一步推进农田节水,是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突出的情况下,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二、进一步明确农田节水的工作思路

农田节水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各地要立足农业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创造性地推进农田节水工作。

(一)明确推进农田节水的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立足田间节水,遵循需水规律,结合区域特点,改革耕作制度,优化种植布局,配套田间节水设施,集成创新节水模式,普及推广节水技术,完善监测服务网络,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农田节水格局,努力提高水的生产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努力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把握发展农田节水的基本原则

一是立足田间,强化综合。农业节水的关键环节在田间,抓住了农田节水就抓住了农业节水的根本。应始终把农业节水工作的重点放在田间,加强工程、设备、农艺和管理等措施在田间的集成创新,建立“蓄—集—保—节—用”综合节水技术体系。

二是节水增产,节水增效。必须将农田节水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将作物增产增效作为农田节水的衡量标准。要通过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单位水资源的产出数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与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三是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农田节水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应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要重视抓好示范区、示范片、示范点建设,树立典型,示范技术,创造经验,带动面上的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应用。

四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应根据不同区域水资源特点,结合优势农作物产业布局,选择节水潜力大的主导作物,确定一至两项主推技术,形成经济适用、效益显著、各具特色的农田节水发展格局。

五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田节水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很强的事业。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农田节水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农田节水工作,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推进农田节水的良好局面。

三、科学确定不同区域农田节水模式

推进农田节水,必须实施分区发展战略,科学确定区域发展思路与重点,明确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的具体内容。

(一)西北区

以提高降水资源收集率、增强农田抗旱能力为重点,加强微型集雨窖(池)节灌工程建设,提高农田集雨设施配套率,推广以“蓄雨、保水、抑耗水”为核心的节水技术。在棉花、瓜果等作物上重点推广膜下滴灌技术模式;在玉米、小麦、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上重点推广集雨补灌、聚水保墒技术模式。

(二)华北区

灌区在加快渠系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大田间节水垄畦改造力度,围绕冬小麦、玉米、棉花生产,推广农田综合节水技术模式;围绕蔬菜、瓜果等生产,配置滴灌等现代节水设备,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丘陵山区加强集雨水窖(池)建设,重点推广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三)东北区

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为重点,改良土壤,提高蓄水能力,合理开发抗旱小水源,解决春季抗旱保苗问题。在玉米、大豆等作物上重点推广抗旱坐水种技术模式;在稻田重点推广水稻薄浅湿晒技术模式。

(四)西南区

以修建微型抗旱工程和坡面防洪工程,配套建设“三沟”、“三池”和微型集雨蓄水工程为重点,在旱坡地粮、果、糖等作物上重点推广经济植物篱和集雨补灌技术模式;在稻田重点推广水稻综合节水技术模式。

(五)东南区

加强现代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在果树和特色作物上推广水肥一体化和集雨补灌技术模式;在稻田重点推广水稻综合节水技术模式。

四、认真抓好农田节水的重点工作

“十一五”期间,各级农业部门要立足现有基础,从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强化服务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全面推进农田节水工作的开展。

(一)强化农田节水设施建设

针对田间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在灌溉区开展田间微型节水工程建设,平整土地,改造畦块,完善田间灌溉末级渠系,配置田间软管送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备等,提高农田灌溉的调控能力;在旱作农业区修建和完善微型抗旱和坡面防洪工程,配套建设微型集雨蓄水窖(池)和“三沟”、“三池”,提高田间雨水蓄积利用能力。

(二)加快农田节水技术推广

“十五”期间,各级农业部门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已经研发集成和示范推广了一批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各地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模式,加大创新与推广力度。要集中资金、人力和技术,结合优势作物和特色产品生产,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土壤水库营建、集雨补灌、经济植物篱、聚水保墒、抗旱坐水种、冬小麦测墒节灌和水稻浅湿控制灌溉等9大技术模式。要建立不同模式、不同层次的农田节水示范区,展示技术效果,带动周边农户,扩大技术覆盖范围。

(三)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

各地要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节水高效农作制度,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资源性缺水地区,扩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选用耐旱品种,改革种植制度,努力提高作物需水与自然降水在时空上的一致性。工程性缺水地区,实施水旱轮作,发展间作套种,努力减轻季节性干旱的影响。灌溉农业区,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优化粮食作物品种,积极推进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发展,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分生产效益。

(四)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加强土肥水技术骨干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队伍;按照不同生态条件和种植区域特点,配置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完善土壤墒情监测网络,定期测定和发布土壤墒情信息,为适水种植、抗旱减灾和合理配置土肥水资源提供依据。研究开发节水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全国范围的信息采集和发布平台,提高农田节水技术服务水平。

(五)探索建立农田节水长效机制

各地要积极争取把农田节水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农田节水扶持政策。争取对农田节水设备实行优惠税收政策,提高生产企业研制开发农田节水设备的积极性;争取政策性补贴,引导企业、农民和社会参与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和工程建设。

五、积极营造农田节水的良好环境

推进农田节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制定规划,争取投入,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努力开创农田节水新局面。

(一)加强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田节水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要将农田节水工作摆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出位置,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分解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搞好综合协调,努力推进农田节水的各项工作,确保农田节水稳步推进。

(二)制定规划

编制好农田节水规划是发展农田节水的重要前提。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区域水资源特点、优势作物生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组织编制本地区农田节水发展规划。要针对影响农田节水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难点问题,确定发展的思路、目标、布局和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统筹安排好“十一五”时期的农田节水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节水农业的发展。

(三)争取投入

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田节水重大战略、政策和技术等问题的研究,探索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设计和谋划农田节水重点项目,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将农田节水列入政府支农资金预算范围,不断扩大资金规模,扎实推进农田节水的发展与建设。

(四)依法管理

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开展农田节水立法调研,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农民是农田节水的主体,保障农民参与农田节水建设的义务、责任和利益。确定政府是农田节水投入的主体,保证农田节水设施建设资金和技术推广经费。确定全社会参与农田节水的义务,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氛围。确定农业部门在农田节水管理中的职能和任务,依法落实资金投入、加强监督管理和推进农田节水工作,努力为农田节水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强化宣传

各级农业部门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农田节水宣传力度,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要通过组织科技下乡,采取示范观摩、印发资料和现场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要扩大农田节水技术的社会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田节水的氛围,促进农田节水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〇〇七年三月五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