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徽剧团任教徽班老艺人介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婺剧凤凰山金华二团 安徽省徽剧团任教徽班老艺人介绍

安徽省徽剧团任教徽班老艺人介绍

2024-07-06 17: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安徽省徽剧团在成立之初曾邀请来自徽州、金华、高淳等地的徽班老艺人入团任教,为招收的徽剧学员授课传艺,他们为徽剧的抢救与恢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如今徽剧再次面临传承的问题,但是他们曾经做出的努力不应该被历史所淡忘。

程发全(1886—1966)男,汉族,安徽省歙县人,著名徽班艺人,文武老生。其父程长枢(徽班男旦演员),搭新春和班唱青衣。程发全自幼从父学艺,十一岁入班跟朱正义学武生,曾在老庆升、福喜堂、老阳春、柯长春等班演出武生戏,并渐有名气。后由其父引荐拜名角春友为师(绰号“歪有头”,文武全才,昆乱不挡)习二花。首学《三挡》、《太平桥》。此二出皆为“骨子戏”,全身披挂,集唱、念、做、打于一身,耍枪舞锏,动作繁杂,非功底厚实而不能胜任。因程发全幼功扎实,故学成之后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后又随父再入“老庆升班”拜吉牙为师,习武二花、武三花。所学武二花剧目有《打龙棚》、《醉打山门》、《竹林计》、《兴隆会》、《落马湖》、《八蜡庙》等,武三花剧目有《三盗九龙杯》、《三岔口》、《花蝴蝶》等,自此技艺更加精进。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搭“新庆升”班,又拜名大花朱金元为师。学《锁五龙》、《霸王别姬》、《收张奎》、《御果园》等戏。同时又受教于徽班前辈名角瑞堂、光富(怀宁县人,学艺于石牌徽调科班的最后一科)二位大家。由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派,故成为皖南一带徽班名角,人称发全师。后因战乱,民不聊生,加之国民党欺凌迫害艺人,徽班难以维持,至抗战时已很少有徽班活动。程发全亦返乡务农,只是在年节时应景演一些“社戏”。1954年,为抢救徽剧这一古老剧种,安徽省文化领导部门派专家组织了一批徽班老艺人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华东戏剧会演。程发全主演了《三挡》和《醉打山门》二出戏,其功力不减当年,演出获得成功并获大会特发的荣誉奖。1956年,程发全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剧会演,所演《三挡》和《八达岭》二出戏均获得一等奖。同年安徽省政府行文,于下半年筹建安徽省徽剧团。程发全是首批入选任教的老艺人之一。他传艺八年,授戏很多,有《秦琼逃关》、《太平桥》、《八阵图》、《赵家楼》、《快活林》、《打龙棚》、《醉打山门》、《一箭仇》、《闹天宫》、《三盗九龙杯》等,为培养下一代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957—1962年任安徽省政协委员。

程发全主演的《醉打山门》

余银顺(1888—1973)男,汉族,安徽省歙县人,著名徽班艺人,先后工须生、青衣、小生,后改文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入徽班柯长春,拜班主柯高荣习须生。学艺六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出师,擅长演王帽戏。所演剧目有《九锡宫》、《打金枝》、《大红袍》、《渭水河》、《取成都》、《宫门挂带》等。宣统元年(1909年)又学了《青石岭》、《战樊城》、《七盘山》、《三搜府》等戏。后因声带损伤大嗓失声,遂拜余德顺为师,改小嗓习青衣。所学青衣戏有《合钵》、《重台别》、《失金钗》、《祭江》、《换龙胎》、《芦花河》、《宝莲灯》等。民国三年(1914年)因师父去世,改拜双寿(石牌人,工文武小生,文武、昆乱不挡)为师习小生,随他学了《昭君》、《水斗》、《断桥》、《思凡》、《赠剑》、《千里驹》、《奇双会》等戏。民国六年(1917年)再拜朱金元为师(旌德人,太子科班出身),随他学了《采莲》、《赐盒》、《梳妆·跪池》、《盗金刀》、《藏舟》、《刺梁》、《罗衫》、《扫花》、《辞阁》等戏。其所学戏众多,所演戏俱佳,终成徽班名角。民国八年(1919年),因声带再次受损,失去小嗓,改治文场,习操琴、吹笛、奏唢呐。因其有旧学底子,文化水平高于其他徽班艺人,加之又得益于石牌徽调科班最后一科的瑞堂、光富(人称两秀才)二位大师的艺术熏陶,精韵仄,通音律。不论昆乱,种种皆精,并善抄剧本、打工尺谱,是班里的戏篓子。民国九年(1920年)搭二阳春班。民国十年(1921年)搭新阳春班。民国十一年(1922年)回柯长春班,后因战乱,民不聊生,加之国民党欺凌迫害艺人,愤而返家打铁为生,人称“打铁顺”。1956年3月应芜湖地区邀请出山参加挖掘徽剧遗产工作。同年首批被请进安徽省徽剧团,任剧团教研室研究员和唱腔课、排演课的主教老师,兼乐队演奏师。主授旦行及生行唱腔,同时与新音乐工作者合作,口传笔录了许多徽戏音乐资料。其抄写的徽戏传统剧目,文字工整,笔画均匀,苍劲有力。所书唱词附工尺板眼,朱笔圈画精确、规范并细录锣鼓记号,为手抄本中之范本。1958—1963年任安徽省人大代表。

徽剧《百花赠剑》剧照

(点击可跳转至视频)

程松顺(1880—1966)男,汉族,安徽省歙县人,著名徽班艺人,老生演员。其十三岁拜桂春班(二黄班兼演目连戏)王顺田为师习老生,出师后相继在上升、丹桂、长春、二阳春、柯长春等大小戏班唱戏。因长期在山区演出,能演的戏很多。其嗓音响亮,并将所习之二黄腔、高腔两者融合,粗犷之中又有稍纵即逝的细小变化(捉摸不定的颤音)。尤其是唱唢呐二黄,行腔高亢入云,远听若近,绕梁三日,极富老徽调韵味,为观众所喜爱,驰名一时。后因战乱,民不聊生,加之国民党欺凌迫害艺人,徽班相继解散,其亦回家务农。1954年被邀赴上海参加华东戏剧会演,所演《蓝关渡》获大会特发的荣誉奖。1956年被请进安徽省徽剧团传艺,所授老戏有《龙虎斗》、《蓝关渡》等十余出。所授《龙虎斗》之唢呐二黄,是徽戏老二黄之原腔、二黄调之源头,原汁原味,极具特色。1958年招待梅兰芳大师时程松顺亲演了此戏,受到大师的高度赞扬。程松顺本人亦有文学修养,平日爱写一些歌颂新社会的诗词,所抄剧本工整、工尺谱准确,是老艺人中的才子。

徽剧《龙虎斗》剧照

(点击可跳转至视频)

鲍进昌(1908—1973)男,汉族,安徽省歙县人,著名徽班男旦演员。其唱腔委婉动听,表演细腻,落落大方,拿手戏很多。所演《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稳中求媚,静中出神,武技简而准。《女审》中的秦香莲唱拨子刚柔兼蓄、声情并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显荣华富贵之气,露骄纵伤感之情,令人惊异。《百花赠剑》(又名《凤凰山》)中的百花公主既英姿傲慢又一往情深,观之令人心旷神怡。是男旦中之佼佼者,在徽州六邑名噪一时。战乱后避祸乡下,打鱼为生,人称“打鱼进”。1956年被请进团传艺,曾授《断桥》、《齐天乐》、《小宴·惊变》、《昭君出塞》、《宇宙锋》、《百花赠剑》、《回营·进美·采莲》、《思凡》、《女审·包断》等数十出旦角戏。

徽剧《宇宙锋》剧照

(点击可跳转至视频)

汪仙保(约1890—?)男,汉族,安徽省黄山市(原屯溪市)人,著名徽班男旦演员。十一岁时随其兄汪梓春搭徽班庆春和,拜名动一时的武旦尼为师。后又拜朱八贵为师,学《破宛城》、《翠屏山》、《看女》等戏。宣统元年(1909年)搭风春和班拜文武花旦李朴心为师,学《十字坡》、《演火棍》、《七星庙》、《红桃山》、《泗州城》、《打桃园》、《破洪州》,后搭二阳春班,拜双寿为师,习《思凡》、《一枝梅》、《扈家庄》、《两狼关》、《虹霓关》、《水斗·断桥》等戏。因双寿出自石牌科班,所以唱做念打都十分讲究。汪从其学艺获益匪浅,技艺大有长进,文武俱佳,跷功为甚,观众欢迎,名声大振,常有几个戏班共轮一人的局面。因其头上有疤痕,被称为“瘌痢凤”。当年在徽州、婺源、淳安一带提起“瘌痢凤”无人不晓!其表演极具特色,如在《断桥》中演青蛇抓到许仙时,时而口吐舌信,时而高举右手作蛇头状,上下闪动,以表现蛇类发怒时的形态,为其他剧种之少见。后因战乱回家务农。1956年被请进徽剧团,所授剧目有《断桥》、《扈家庄》、《二度梅》等数十出老徽戏。

徽剧《白蛇传》剧照

(点击可跳转至视频)

方妙桂(1896—?)男,汉族,安徽省歙县人,著名徽班男旦演员。十七岁时进新万春班。因为方的体形适中、五官匀称、扮相秀丽、小口细牙、水眼汪汪,故被名旦胡文进收为徒,习花旦。后又拜陈道元为师,陈乃安庆人,石牌徽调科班出身,擅长玩笑戏,方从师后得益较多。所学《喂药》、《乌龙院》、《山伯访友》、《兰桥会》、《荡湖船》、《八盘山》、《四盘山》、《打樱桃》、《桃花配》、《打面缸》、《北天门》等花旦应工戏,深得其师真传。如演《喂药》中的潘金莲当面卿卿我我、柔情脉脉,背身则举止凶狠、面露杀气。演《乌龙院》中的阎惜姣对宋三郎的情感时好时坏、时睛时雨;对张三郎的情感却像霜上飞雪,层层添厚;准确地把握了人物既拘谨又放荡、既毒辣又多情的特点,最后逼得宋江不得不杀她。因其表演风流妩媚、大胆泼辣,加上轻盈的跷功,故自成一派,所演人物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徽州一带著名的花旦。曾主掌过笑舞台、大舞台、新和春、庆春和等班社。1956年被请进团教学,所教剧目有《北天门》、《乌龙院》、《兰桥会》、《断桥》、《巧姻缘》等。

王明桂(1902—?)男,汉族,安徽省歙县人,徽班著名武生演员。幼年在柯长春班拜柯高荣为师习小生。学了《折柳·阳关》、《惊变·埋玉》、《贩马记》、《奇双会》、《凤凰山》等戏。民国八年(1919年)搭新阳春班,曾向一道士学了《界牌关》、《反五关》等戏。此时王明桂尚处在配角地位。民国十一年(1922年)改搭大舞台班,跟班主张立涛学了不少戏,技艺突飞猛进。主演了《黄鹤楼》、《群英会》、《取南郡》、《盗御马》、《赵家楼》、《四杰村》、《天开榜》、《花田错》、《辕门射戟》、《白门楼》等戏,自此名声大振,成为皖南徽班有名的武小生。民国十四年(1925年)王明桂自任班主,起班社吉庆堂,大多启用南陵、太平等地的徽戏艺人,并与江北(怀宁石牌)的班社合流演出。民国十年(1929年)搭班凤舞台时,艺术有了更大的提高。尤其在武技方面,除刀枪耍得精彩外,还能翻下四张高台。自此以后演戏文武各半。1956年被请进徽剧团授艺,曾教过《赵家楼》、《七盘山》、《八阵图》、《闹天宫》等武戏,同时是男学员基本功教师之一。

徽剧《八阵图》选段

王明月(生卒年不详)男,汉族,安徽省歙县人,丑角演员。1958年被请进团任教,曾授《拿虎》、《乌盆计》、《借靴》等戏。

徽剧《拿虎》剧照

王正同(1887—?)男,汉族,安徽省歙县人,徽班著名丑角演员。1957年被请进团任教,曾授《审乌盆》、《拿虎》、《齐王点马》、《双别窑》等戏。1961年因历史原因而离开徽剧团。

徽剧脸谱

林天赐(1909—?)男,汉族,安徽省黄山市(原屯溪市)人,徽班著名花脸演员。十一岁从父学艺习花脸,初学《下南唐》、《渭水河》、《单刀会》、《水淹七军》、《五子夺魁》、《二进宫》等戏。十四岁丧父,十五岁拜徽班名角程秋香(石牌人,石牌徽调科班出身)为师。学《黑凤帕》、《取荥阳》等戏。十六岁拜洪康和为师,学《采莲》、《闹天宫》、《单刀会》、《北饯》、《古城会》等。1927年至1950年,先后在新阳春、二阳春、新紫舞、警钟舞台、凤舞台、柯长春、大阳春等徽班唱戏。1950年后在休宁群乐徽剧团唱戏。1957年被请进徽剧团教学,所教剧目有《斩包勉》、《乌盆记》、《单刀会》、《宇宙锋》、《回营·进美·采莲》、《五子夺魁》等十余出花脸戏。

徽剧《水淹七军•观书》剧照

(点击可跳转至视频)

程有芳(?—1962)男,汉族,安徽省黄山市(原屯溪市)人,徽班花脸演员。1957年被请进团,曾授《龙虎斗》、《斩包勉》、《乌盆记》、《扈家庄》、《昭君出塞》等戏。1962年在团内病故。

刘发荣(1887—1961)男,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徽班老生演员。十八岁入高升班师从董金贵。所学戏目以石牌调(吹腔)为主,后改搭余庆班,师从刘来亚,习艺五年。1905年后又先后搭新万春、新阳春、子舞班、柯长春等徽班。多年的艺术活动使其技艺猛进,所演老生如《斩经堂》中吴汉,气度宏伟,光彩照人。1957年被请进团任教,所授剧目有《南天门》、《过昭关》等。

黄诗全(生卒年不详)男,汉族,安徽省黄山市(原屯溪市)人,徽班花脸演员。1956年被请进团。初教男学员练功,后改服装管理。

马荣福(1893—?)男,回族,江苏省高淳县人,徽班小生演员。在江苏高淳一带享有盛名。拿手戏有《淤泥河》、《斩貂》等,大都为吹拨剧目,小生戏居多。其嗓音高亢,腔纯味正,初听已入耳,再听韵更浓。虽上下句反复,却百听不觉其厌,为江北苏皖一带徽班之代表。他所参加的徽班中首推寿音和新春,此二班均有近百年历史。常演的一百多出戏中以吹拨戏为主。此外他还在双福、新春、鸿福、正音、庆升、寿春、春福等班社中演唱过。由于他技艺独特,在江苏、安徽两地演出均受到欢迎。1958年被请进团。所授《淤泥河》,全遵师传原样。其中《血疏》一折,与《缀白裘》所载基本相同,此折大段唱腔,哀婉悲愤,感人至深。所以此剧传授后,在北京、上海的演出都很受欢迎,成为剧团的代表剧目之一。

周总理与在《淤泥河》中饰演罗成的章其祥亲切握手

(点击可跳转至视频)

史双奎(生卒年不详)男,汉族,安徽省太平县人,花脸演员。原在休宁县群乐徽剧团,后入徽州地区京徽剧团。1957年特邀至安徽省徽剧团传授《水淹七军》中周仓一角,身段步法特色鲜明,雄健又妩媚,粗犷又细腻。《观阵》一场关羽、关平、周仓三人的舞蹈,造型优美、珠联璧合,令人叹绝。此剧为剧团常演剧目之一。

徽剧《水淹七军•观阵》剧照

谷上清(生卒年不详)男,汉族,安徽省南陵县人,青阳腔艺人。

荀道一(生卒年不详)男,汉族,安徽省南陵县人,青阳腔艺人。

谢昌禄(1908—?)男,汉族,安徽省南陵县人,青阳腔艺人,演员兼乐师。自幼随父学艺,又师从毛世道习小生和司鼓。十四岁即登台演《白马驮经》中高劝善一角。其父晚年买下班社资产留传给他,他改创新万福班自任班主,与任普齐、万庆时、谷上清、谷上志、汪大来、汪道根及荀道一等艺人合作,名盛一时,时传“请不来昌禄班子不体面”之说。因其会戏甚多,鼓艺精湛,堪称“戏篓”。1960年与谷上清、荀道一等被请进团教学。“文革”前离开剧团。1979年又与荀道一、万庆时、汪道根、何玉林、崔继新、朱华领等为县文化馆提供了南陵县之青阳腔支脉“目连戏”的全部唱腔及有关班社的资料,为我省戏剧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存做出了贡献。

1960年谷上清、荀道一与谢昌禄等青阳腔艺人被请进团教学,授《张飞祭马》、《看女》、《磨房会》、《出猎回书》、《贵妃醉酒》等十几出高腔戏。其三人演唱之声腔,古朴高亢、特色鲜明。经音乐工作者记录整理。为剧团留下了丰富的资料。“文革”前离开剧团。

徽剧《张飞祭马》剧照

徽剧青阳腔《出猎回书》选段

王阿凡(1894—?)  男,汉族,浙江省金华市人,金华班(亦称徽班,唱徽戏为主,后定名为婺剧)著名男旦演员。十三岁时父死母改嫁,虽几次投班学艺,俱被其叔缚回留其为农活助手。后经多次出逃,终得其叔首肯,拜小庆福班陆壳儿为师学艺。学《珍珠衫》中小旦,再学《富贵图》,先唱吹腔,后唱拨子,一年后从小庆福转投小新春班拜阿顺为师,学《卖胭脂》、《磨房串戏》、《拾玉镯》等花旦戏。学艺二年未到,便被班主推上舞台,谁知甚受观众欢迎。王阿凡还拜福大为师学小生戏(福大是徽州人,小生唱得出名,在观众中影响很大)。此时东至诸暨,西到江西贵溪,南下松阳、丽水,北上桐庐,沿途各县都是徽班长期流动演出的地区,也是王阿凡展现技艺的地区。观者称曰:“阿凡艺不凡,演女不知男!”1961年安徽省徽剧团经过一年多的摸底调查,聘王阿凡入安徽省徽剧团传艺,曾授《烤火·投店》、《拾玉镯》等戏。

 婺剧《烤火·投店》

胡成金(1894—?) 男,汉族,浙江省永康县人,金华班旦角兼小生演员。其学艺较晚,二十岁方正式下海,搭班庆福姚,先后拜长寿、马阿穴、双友等人为师。初学《桃园三结义》中张飞妻,及《悔姻缘》、《碧玉簪》、《碧桃花》、《烈女配》、《赐双金》、《丝罗带》等戏,又学小生戏《雁门摘印》。其表演风格鲜明、独特。演少妇(如《张飞卖肉》中张妻)搓线纳鞋底动作细致入微,爽朗泼辣、生动有趣,少妇之态表露无遗。演节妇(如《凤姣投江》中孙凤姣)双手单指颤抖,反映内心悲痛;甩大发(类似男甩发),动作粗犷激昂,流露必死之意;走交叉八字步,表现凤姣投江前举步艰难,留恋人生的矛盾心情。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保留了老徽班的特色。演小生(如《雁门摘印》中呼延必显)则英俊潇洒、雄姿焕发,人物性格层次分明:如初见潘洪恭敬多礼,见到将士热情谦逊,摘印之时当机立断,摘印之后威风凛凛,历数潘罪,把一个智勇小将表现得活灵活现。实属金华班中难得的好演员。他所搭班社有朱庆福、大庆福、大舞台、新舞台、吕庆福等。抗战开始,民不聊生,只得回乡务农。1961年被请入安徽省徽剧团。授《凤姣投江》、《雁门摘印》、《过昭关》、《拾玉镯》、《烤火·投店》、《张飞卖肉》等戏。

婺剧《拾玉镯》剧照

(点击可跳转至视频)

方永林(1898—?) 男,汉族,浙江省金华市人,金华班花脸演员。原为农民,二十岁后弃农随表兄学艺,后入全德班拜名丑凯聂为师工丑行,不久又拜金秀为师,习花旦。后因学了老二黄《龙虎斗》、《下南唐》、《荣乐亭》等花脸戏而改工净角。其师承技艺较为古老、原始,较多地保留了由傀儡戏转化到人演戏的过渡期动作。常用来表现一些反派角色,如《雁门摘印》中之潘洪,耸肩闪腰,上下提动,并做鬼脸自嘲,喻其“内藏于奸,外溢于滑”,奸臣恶吏,声形毕肖,表演风格独特,很受欢迎。所搭班社有鲍庆福、徐福、金春德等。所到之处有兰溪、义乌、杭州、江山、永康、丽水、武义等县。1961年被请入安徽省徽剧团。曾授《雁门摘印》、《打郎屠》、《张飞卖肉》等戏。

图源:婺声楼

徽剧《徐策跑城》选段

胡耀章(生卒年不详) 男,汉族,浙江省永康县人,金华班老生演员。1961年被请入安徽省徽剧团,曾授《伍子胥过昭关》、《九件衣》、《告御状》等戏。

徽剧《九件衣》剧照

徽剧《告御状》选段

胡耀昆(1921—?) 男,汉族,浙江省永康县人,金华班丑角演员。1961年被请人安徽省徽剧团,曾授《种小麦》等戏。

穆观炎(生卒年不详)男,汉族,安徽省歙县人,徽班老鼓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尚在民营安徽省休宁县群乐徽剧团司鼓。1954年参加第一届华东戏剧会演。1956年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剧会演,获得伴奏三等奖。1957年被请入安徽省徽剧团,为鉴别演出伴奏。1958年开始带徒授艺,并随团参加了1959至1961年赴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演出。

与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章思涛(1887—1967)男,汉族,安徽省黄山市(原屯溪市)人,徽班老琴师。十七岁时拜戴树堂为师,学文场。满师后在老阳春班操琴十余年,后又在兴阳春操琴,并一度主掌大舞台班。其拉操琴极有特色,身正琴直,琴杆对鼻梁,名曰“朝天一炷香”。并擅长吹笛子和唢呐,熟悉众多老徽戏的剧目和唱腔。抗战爆发后回乡务农,1951年至休宁县群乐徽剧团操琴。1957年被请入安徽省徽剧团,为鉴别演出伴奏,并协助新音乐工作者整理徽戏唱腔。1958年开始带徒授艺,并随团参加了1959至1961年赴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演出。

章雪如(1911—1973)男,汉族,安徽省黄山市(原屯溪市)人,琴师。继承其父(章思涛)习操琴,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徽州地区少数残存的民营徽班之一“安徽省休宁县群乐徽剧团”班主。1954年在政府有关文化部门的组织下,他作为琴师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华东戏剧会演,徽剧参演剧目为《借靴》、《醉打山门》、《蓝关渡》。1956年率群乐徽剧团参加了省第一届戏剧会演,参演剧目为《八达岭》、《三挡》、《百花赠剑》,本人获伴奏三等奖。安徽省徽剧团成立后,作为特邀琴师被借调到安徽省徽剧团。随团参加了1959年赴上海、北京等地的演出。

与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等京剧名家合影

陈有兴(生卒年不详)男,汉族,安徽省黄山市(原屯溪市)人,徽班笛师。1956年被请入安徽省徽剧团,为鉴别演出伴奏,并教授唱腔。因其识工尺,所会唱腔甚多,协助音乐工作者记录了不少徽戏唱腔。1958年开始授徒,并随团参加了1959至1961年赴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演出。

吴长财(生卒年不详)男,汉族,安徽省黄山市(原屯溪市)人,徽班唢呐师。1957年被请入安徽省徽剧团,为鉴别演出伴奏。1958年开始授徒,并随团参加了1959至1961年赴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演出。

与周信芳、俞振飞等名家合影

姜成福(1905—?)男,汉族,浙江省江山县人,金华班琴师。祖传乐工,以笛为主,其自幼拜吴大元为师,十五岁入新庆福班任副吹,半年后入大阳春班任正吹。其气功深厚,换气自如,匀而圆润,其徽胡拉得也很好,为徽班文场之高才。1961年被请入安徽省徽剧团,传授操琴和吹笛。

应翰松(1888—?)男,汉族,浙江省江山县人,乐师。早年务农,闲时学弹月琴兼打火锣,二十五岁正式学艺,入小鸿福班,拜高御宝为师,除学月琴外,还学了“一打三”,即一人兼打三样:板鼓、大锣和堂鼓。应翰松尽得其师技艺,所会锣鼓点子甚多。因当时龙游、徽州、汤溪都开了科班,其亦加入任教,一面参加演出,一面培养下一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961年被请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教,传授操琴和文武场。

方荣清(1891—?)男,汉族,浙江省金华市人,金华班乐师。十五岁在小新寿班学戏,习丑行,因父母反对而中断。十八岁方再次搭班入姚庆福班改习场面,先习小锣,三年后拜宋双有、兴复二人为师习板鼓。兴复系安徽省凤阳人,为金华一带徽班名丑,会戏很多,方在后来学艺大半得益于他。1961年被请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教,传授击板鼓及文武场。

 徽班锣鼓

除徽班老艺人以外,安徽省徽剧团还邀请了不少京剧演员作为学员的武功、身段教师。

金鸿荣(1928—1993)女,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旦行教师。梨园世家。父亲金凤喜系徽班名丑,尤擅长彩旦,人称“盖天红”,后改唱京剧。1933—1935年金鸿荣在芜湖随父搭班学艺。1938年入秦家班(后改名鸿春社)。出师后于1944年在上海唱京戏。1946—1953年在西安、芜湖、当涂、含山、无为等地演出。1954年初入安庆市京剧团。1956年入省庐剧团。1956年7月入安徽省艺术学校任教。1957年8月入安徽省徽剧团任身段教师。因其受过科班的严格训练,加之有多年演出经验,所以戏路宽,身段美,善于编排身段组合。经其加工、辅排过的传统戏有《贵妃醉酒》、《巧姻缘》、《双下山》、《百花赠剑》、《白蛇传》、《宇宙锋》、《磨房会》等。

安淑英(1923—  )女,汉族,江苏省溧水县人,武生教师。1929至1931年先后在上海虞少朴、朱东梅两科班学艺,习京剧老生,后专攻武生。1933至1944年先后在上海、福建、广东、江苏等地演出。因其功底扎实,且为女武生,扮相俊武,故较有名气。所搭班社均任挑梁武生。1957年入安徽省徽剧团,任男生身段课、基训课及辅助排练教师。其教学严谨,所教学生均较出色。经其加工辅排的传统戏,既保留了徽剧唱腔特色又规范大气,所以演出受到欢迎和好评。主要辅排的戏有《淤泥河》、《一气周瑜》、《出猎回书》、《一箭仇》、《快活林》、《七盘山》等。

李森福(1923—1996)男,汉族,江苏省高淳县人,武功教师。1934年入春和班师从季全奎学艺。1944至1950年在宣城、芜湖等地搭春和班、黄林同班唱京戏。1951至1957年先后在芜湖市京剧团、庐剧团工作。1957年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毯子功教师。

杨全奎(1916—1997)男,汉族,上海市人,武功教师。艺人子弟,幼年丧父。八岁随舅父杨胜龙搭班学艺,拜彭胜福为师,习武二花。习成之后常年在江、浙、沪一带搭班演出。他熟悉各种“把子”和“挡子”,尤擅长“出手”。1936年随京剧名角李吉来(小三麻子)、李瑞来、李东来三兄弟赴台湾演出。1941年曾到越南西贡演出。回国后进上海天蟾舞台任武行头。1949年在南京大众京剧团。1958年4月返上海大舞台伴张世杰。同年11月赴福州京剧学校任教。1959年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武功教师。因其功底扎实,刀枪把子无所不精,因此所教徽剧演员的基本功较为扎实。他辅排过《盗仙草》、《水斗》、《摇钱树》、《红桃山》、《齐王点马》、《三战张月娥》、《打百弹》、《泗州城》、《蔡家庄》等戏中的武戏部分。

王富贵(1922—?)男,汉族,江苏省溧水县人,武功教师。1934至1937年在高淳春福班从孔元亮学京剧。1939至1952年在高淳、含山、宣城一带搭班。1960年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教。

蒋提胜(1909—1996)男,汉族,安徽省定远县人,武功教师。1922年至1928年在六安入九如班师从秦福堂学京剧。1929至1933年入新盛班唱武二花。1934至1949年在无为、蚌埠、临淮关一带搭班。1950至1960年在舒城、庐江、繁昌、滁县、宣城一带搭班,后入芜湖市庐剧团。1961年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教。

梁少泉(生卒年不详)男,汉族,籍贯不详,京剧武功教师。1956至1958年被聘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教。

贾长顺(生卒年不详)男,汉族,上海市人,京剧武功教师,曾任上海大戏院武行头。1957至1959年被聘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教。

张成全(生卒年不详)武二花教师,江苏省南京市人,京剧花脸教师。1957至1958年被聘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教。

张俊仙(生卒年不详)女,汉族,籍贯不详,京剧武旦教师。1957至1958年被聘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教。

张少峰(1918—1983)女,汉族,上海市人,京剧老生教师。1961年至1963年被聘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教。

金振庭(生卒年不详)男,汉族,上海市人,京剧武功教师。1962年至1964年被聘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教。

王宾飞(生卒年不详)男,汉族,上海市人,京剧丑行教师。1962年至1963年被聘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教。

方治振(生卒年不详)男,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京剧艺人,1962年入安徽省徽剧团任服装师兼教师。

徽调的发源地在安庆,而安徽省徽剧团授艺的老艺人大部分却来自徽州地区,因此如今对徽剧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但是我们从老艺人的从艺经历可以看出,来自徽州徽班的老艺人不少都曾受教于安庆怀宁石牌徽调科班出身的名角,过去徽州徽班的活动范围也不限于徽州本地,与皖南其他地区的徽班交流也很频繁,因此他们完全能够代表皖南徽班,除此之外还有来自金华、高淳等地徽班的老艺人,由此可见所谓“徽剧仅仅是徽州戏,不能代表老徽调”的说法乃是无稽之谈。此外从介绍也可以看出建团之初安徽省徽剧团恢复了很多传统老戏,只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其中大部分再次失传了。希望今后安徽省徽京剧院能够多挖掘多恢复传统老戏,将老艺人的艺术瑰宝重现于舞台。

注:本文的老艺人介绍摘录自《中国徽班与徽剧艺术:徽剧艺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