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完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读懂通书书籍 《书读完了》

《书读完了》

2024-07-12 20: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书读完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书腰上的宣传语:一位学术大家卓越的读书方法,一位文化传奇特殊的学习路径。解决的三个问题: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读通书。

    书名来源于历史学家夏曾佑对陈寅恪说的话一句话:“我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

    浩如烟海的书籍,怎么读得完?金克木认为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则说必备的基础文化。

    作品中以必读书目为例介绍了多种读书方法。

一、福尔摩斯式读书法

    古代的书跟我们时代差距这么大,西方的书跟我们的思维习惯那样不同,如何拆除这些壁垒,明白作者的弦外之音,从容地进入书的世界,跟那些伟大的写作者共同探讨人心和人生的奥秘呢?金克木提供是方法是“福尔摩斯式读书法”。

    书有些是为“槛内人”(专业)写的,有许多话没有写进去(以为是常识),而在“槛外”的没有一段“助跑”(读这本书之前要读的一些书),那么我们就和作者不在一条起跑线,对于他以后说的话就会恍恍惚惚似懂非懂。作者又说这里的困难之大并不那么大,主要在于怎么理解对书“理解”,也就是说,看你认为怎么才算“懂”。简单来说,有两种“懂”:一是照原来的“懂”,二是我“懂”了(对于难读的书我经常用这种,用我的“原来”去懂他的“原来”,化出来的是他也是我,还可以说不是他也不是我。这时仿佛左右逢源大彻大悟)。这两种“懂”并不是隔绝的,但推到极端的人会互相菲薄。其实,谁也知道那不等于“原来”的,但作者认为“懂”中有“误”不足为害。

    撇开个人的文化思想起跑线不一样,还要区分读书是否为考试。若不是为人而是为己,只是自己要知道,那么就不必以复述原话为标准,可以自加解说。这部是兢兢业业唯恐作者打手心的读法,是把他当朋友共同谈论的读法,所以也不是以自我为主的读法。这种谈论式的读法,边看边问边谈论(文章后面有不少篇幅展示金克木怎样与作者边问边谈论,既是对这一方法实践后的成果展示,也减轻了读者的压力。)不诛求字句像审犯人,那也会觉得不亚于看小说。一旦“”进入角色,和作者、译者同步走,尽管路途坎坷,仍会发现其中隐隐有福尔摩斯在侦查什么。

二、九方皋读书法

    金克木以九方皋相千里马把黑色的公马说成黄色的母马这一故事说明读书要有效率。“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这样才能有效率。效率包含了速度。一本书里有无数内容,有各种层次的思想,那就只能去我所用,择其一端,不及其余。向九方皋一样,只要日行千里就算千里马,不管什么样子,不记得什么样,因为不重要。

    一本书,作为对别人有无教育意义和作为对我是否有用的书是不同的。不随包装判断。

    金克木说读书法也是“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适合自己便能生效,凡事都要讲效率,读书也一样,无效读书不如睡觉。

三、读书得间

    有字的部分有了方法,怎么读那些书间的空白处呢?

    古人有个说法叫“读书得见”,大概是说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方法在于提问。读者要发现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不少专挑错。外国有个苏格拉底,中国有个公羊高,专爱发问题。问来问去。公羊高讲《春秋》,一字一句都要问个明白,自问自答,好比上课讲解或讨论。

四、眼前无异路式

    以金克木用单桨代替舵,走出被困湖中的窘境,自学拉丁文,三种语言转换校勘梵本《集论》等三个看起来没多大相关性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不拘泥于表面的联系,而把探询的目光深入金克木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眼前无异路式”,集全部心力于一处,心无旁骛,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这不就是我曾在阅读《思考的快慢》时用到的方法吗?包含经济、心理、逻辑的这样一本书对于我来说有难度,阅读中容易走神,我想起作者在序言说起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本书的一个目的是让大家了解一些专业名词,用专业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我一开始并不十分肯定这种读书方式,但既然是作者说的,不用怀疑。正如金克木所说书的开头是读书时首先要仔细思索的,不是对最末的结论去“定性”。看来是共通的。能力有限,我着重关注专业名词,反复品味理解。调整之后,我觉得阅读的获得感提高了,阅读的积累也促进了我对后文的理解,阅读意识的把握,让我有了读下去的兴趣。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