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通书》:中华民历第一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怎么才能学会看通书 《罗家通书》:中华民历第一书

《罗家通书》:中华民历第一书

2024-05-10 07: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说到内涵丰富的“通书罗”,就不得不提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便是《罗家通书》的始创者,清朝康雍年间的罗庆辉。

据载,罗庆辉自幼受其舅父影响,对天文星象学特别感兴趣。青年时于游学经商途中,在河南信阳一带偶遇一位在京都钦天鉴任事的天象师,见其聪明谦和,懂得不少天文基础知识,又有志学习历法,便收为弟子,将天文、星象、仪度、六任、吉凶和预测祸福等知识悉数传授,又推荐他进了钦天鉴推算历法。

在钦天鉴,罗庆辉认真研究西洋历法,汲取了西洋历法的精华,解决了一些以往计算历法中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受到钦天鉴官员的赞许, 其所推演历书中节气交接和日月交蚀时刻精准,也常被皇历一一采用。

当时是一个封建时代,按规定只能由朝廷来出版所谓的“皇历”。 但中国幅员辽阔,而且由于交通落后,山乡闭塞,京都的皇历运到岭南粤东山区要足足好几个月时间,迟迟落后于农事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需要。往往是当年的最新“皇历”到了,也只能用上半年。

罗庆辉告病还乡后,在家乡兴宁福兴镇继续学习和传授天文历法知识。有感于家乡农人的切实需求,决心自已来编撰通书。雍正五年(1727),罗庆辉经过四年的潜心研究和推算,通书正式编纂成功,定名为《广东省兴宁县罗家推算通书》。

起初,《罗家通书》仅在兴宁民间流行,由于此书计算的节气、时日准确,对农业耕作影响的预告和农事安排的详实说明,颇受群众欢迎,越传越广。

由于当时的历法书籍由朝廷控制,《罗家通书》的流通引起了官府的注意,被诬为“邪书”,不准出版发行。罗庆辉不服,向县官据理申诉,辩明《罗家通书》是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决不是什么“邪书”, 县官不信,等到朝廷的皇历一到,就拿来对照比较,结果两个版本的数据和说明几乎完全一样。

又因为《罗家通书》极大方便了当地群众,所以此书禁而不止。有鉴于此,县官便将《罗家通书》上呈京城钦天鉴并实情报奏皇帝。

雍正皇帝看了《罗家通书》后,并不相信山区小县会有如此能人,即下诣传罗庆辉入京。罗庆辉奉旨赶到京城应考,细心推算,他计算“秋分”的日时与“皇历”丝毫不差,又兼落落大方,对答自如,雍正皇帝称其为“奇才”,恩准《罗家通书》可以正式颁行,并推荐在岭南民间使用。

《罗家通书》遂大行于世,“通书罗”也随之声名远扬。

罗庆辉始创《罗家通书》后,又将编撰通书的知识悉数传至其子,子又传孙,代代相承,开枝散叶。在近300年的时间里,其传承者众,不可计数,先后出现了宗睦堂、崇道堂、九星堂、万兴堂、集福堂、天宝堂……等诸多分支。

这些传承者中,不乏天资聪慧、勤学不缀者,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校正,使《罗家通书》延绵不绝,流传天下。

但时至今日,罗氏子孙众多,聪愚有分,勤惰有别,便也有鱼龙混杂的现象,更有甚者,只是顶着罗氏后人的名号,稍稍涉猎了一下周易五行,天象历法,便俨然自成一派,继而开堂设馆,专事替人择日选课、趋吉避凶,其实只是误人子弟罢了。

因此,在“通书罗”的众多传承者中,亦良莠不齐,大有分别。几个主流的有名望的堂号之间,为着些许利益之争或门派之见,也生出许多相轻相侮的事端来,皆自称其为传承之“正宗”,引发了颇多争议。

其实,作为一个纯粹的局外人,按我的看法,“通书罗”既已辗转传承数百年,已无须拘泥于哪个堂哪个号,甚至无须理会其姓甚名谁,只要在编撰中能严谨法度,去伪存真,便可为“通书罗”之正宗。

须知《罗家通书》是一本严谨的民间历法,内容丰富,包括“头由、山课、嫁娶、月辰、二十八宿吉凶图”等;还绘有二十多种动物图像,文字精炼,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通书推算日月蚀、月份大小、二十四个节气较为准确;对气候及气流流向也有一定的表述;对二十四个节气的温差变化将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农事安排都有明确的预示。全书以历法为依托,渗进很多有关择吉避凶的内容。它既是岭南民间,尤其是粤东客家地区人民明察四时的依据,又是他们趋吉避凶举事行动的圭臬。

“通书罗”的诞生反映了当时有关天文历法的科学水平,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当然,不可避免的,其中亦掺杂了许多当时的科学无从解释,在现在看来是迷信妄诞的内容。

因此,“通书罗”的传承者,必须秉持更严谨的科学态度,逐其糟柏,存其精华,努力学习现代数学和天文学,才能使《罗家通书》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断不可固守祖宗的财富,而不思进取,陷于内耗,使之蒙羞。

可喜的是,兴宁相关的文化部门也已经对“通书罗”的现状给予了及时的帮助和引导。2010年梅州市批准《罗家通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进行省一级的“申遗”。“通书罗”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让罗氏族人引以为耀的历史光环,更重要的是这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财富,是兴宁,是梅州,是客家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惟默默祝愿“通书罗”的后裔族人和各大流派之间可以捐弃前嫌,通力合作,统筹编撰,共享先祖的荣光,使“通书罗”后继有人,发扬光大;也希望这个具有人文色彩的“中华民历第一书”,会打造成为兴宁又一张颇具份量的历史文化名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