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心得怎么写 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研究

2024-04-16 12: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也在不断推进。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用以指导中国的法治建设,同时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列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法治教育的重心则转向法治思维的培育。法治国家的建设不仅要求领导干部要具备法治思维,更需要千千万万个社会公民都具有法治思维,否则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就形同虚设。

  大学生将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法治思维培育是实现国家法治化建设的时代要求。要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需要不断完善法治教育的实施与支持体系,将大学生培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具备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推进者。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育,探索以培育法治思维为主,以相关法律知识获取为辅,以多学科知识为背景的培育方式,着重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笔者专著《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研究》是近年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部力作。

阐述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不是空谈,而是掷地有声的治国方式。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彰显法律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来源于对法治发自内心的拥护和信仰。因此,加强人民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被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法治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法治思维是在长期的法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经过历史检验的、科学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从意识形态领域看,法治思维是法治在思想中的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思维是以中国传统的法治思想为基础,批判性地吸收借鉴西方的优秀法治理论,结合我国实践创造性发展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思维方式。依法治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以法治思维为核心的教育体系。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素质社会公民的摇篮,其法治思维培育效果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具备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思维培育是刻不容缓的社会需求和时代责任。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范畴的有力拓展,能够深化法治教育的研究深度,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法治素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以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教育状况为出发点,深入细致地研究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方法,将契合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进程作为研究的着力点,以期通过理论创新促进我国高等法治教育的发展,使高等法治思维培育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对于建设法治国家来说,深化德育、法育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性。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成长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迫切要求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育。法治思维培育的研究应整合各学科资源,使研究更具交叉性和融合性,这有利于打破学科研究壁垒,以开放的视野推动多学科融合,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范畴,深化法治教育的研究深度。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不但需要多学科的理论支持,更需要明确高校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职能与责任,使大学生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高等法治教育的成效。对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研究,对于法治教育研究的深化、法治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提高、高等法治教育有效性模式的探索以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层层递进论述法治思维培育的逻辑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法治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依法治国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了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问题缘起、学术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等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从“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构成要素,为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研究奠定了要素基础,解决了从哪些方面培养人的问题。“知”是人脑对法治的反映、认知与思考,其基础是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法治思维是以对法律的认知和在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上确立的,是从对法律的认知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提升的发展过程。“情”是指对法治的情感认同,是源自内心的对法治的接受与认同。“意”是指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借助经验积累,经过映像、记忆发展而成的意识存在,也是对法律文化的一种观念表达,是法治思维的基础。“信”指对法治的信仰。法治信仰是将以“良法”为基础的法治认同植根于人的内心世界,并使社会成员发自内心敬畏和尊重法治。“行”指依法行事。是法治的应用、实施和实践,最终落实在法治方式上。依法行事是法治思维的外化过程,即将法治思维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法治思维的五个要素为基础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育,就是要求大学生全面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提升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实践能力。

  明确法治思维培育的目标。提出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自觉守法的理念,形成遇事找法的意识,养成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模式,使他们成为能够运用法治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经过系统的法治教育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对社会主义法治形成情感认同,树立法治意识,形成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形成自觉守法的理念。法治思维不但是一种价值思维,还是一种导向思维。法治思维的内涵既丰富又开放,遇事找法就是要求大学生在遇到事情、想到处理问题的方法时,首先要想到是否合法,用法律解决问题。此外,要为大学生提供法治应用和法治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用法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法治思维培育的效果。让大学生形成掌握法律知识,具备法治理念,拥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成为具有独立法治人格的高素质综合人才。而这种人才正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阐明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人才目标,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厘清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原则。目前学术界对法治思维内涵的理解各有千秋,法治思维培育的原则更是莫衷一是。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理性的思考与提炼,总结了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四条原则,即法治优先、良法之治、依法办事、程序公正。厘清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原则,解决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在法治思维培育中要遵循法治优先原则,让大学生形成法治至上的理念,用法治指导自己的行为,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用法律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实现善治要具备能够使法律得到有效实施的环境和机制,以保证法治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育,提高其法治运用能力,就是培养实施良法的执行者,最终实现良法善治。依法办事是从法治的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把握和处理的方式,体现了对法治的认同感和遵从感,是对法治的理性认识的升华,大学生要明确依法办事的主体,在行动中贯彻依法办事的原则。程序公正能够避免其他非公平价值对公平价值的冲击,最终保证公正结果的实现。因此,大学生通过法治思维的培育应当树立程序公正优先的意识。

以创新性视角建构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体系

  从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切入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建构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多维立体体系。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育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地位。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水平,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调整法治教育内容所占的比例,法治教育不再边缘化,做到法育与德育并重。其次,要发挥法治思维培育的协同育人作用。法治思维的育人功能就是通过法治思维培育,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法治知识,提高法治素养,养成健全的法治人格。法治思维培育本身也是在传递一种法治文化,通过“传承”法治文化达到“育人”的效果。再次,要实现法治思维的动态育人过程。将法治思维培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法治教育链。最后,法治思维培育要实现全过程育人。就是要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都要贯彻法治思维培育课程,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引入传播学理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在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整合各种法治教育资源,形成各个教育主体的协调联动,营造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优良传播环境。通过直线性传播提升法治思维培育主体的素质,运用嵌入式传播将法治教育内容嵌入各类课堂,互动式传播促进法治思维的提升,最后运用融合式传播实现法治思维培育全覆盖。

  多维度、立体化的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协同推进体系突破了目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路径研究中平面化、单一化的弊端,立足学科本源,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法学切入,依据传播学等理论,推进了法治思维培育的发展。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面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未来发展,立足于当前依法治国的时代需求,扎根于法治中国建设,依托马克思主义视野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工程。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着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用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一项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意义重大。

  《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体系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对于提高高等教育中普及性法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思维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完善高等法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建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并重,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优秀著作。

  (作者李述森,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