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构造地貌的形成 表格式教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外力对地貌形成的影响是什么 2.2构造地貌的形成 表格式教案

2.2构造地貌的形成 表格式教案

2024-07-11 08: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课标解读】首先,本条标准中行为条件为 “结合实例”,因此,授课时要注意以案例为支撑,可以围绕教材中列举的案例或者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其次,本条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要求为“解释”、“说明”,即本节的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其对规律性、原理性的知识能够有很好的感知、理解、内化;最后,本节认知内容为 “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结合教材分析可知,本节聚焦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内力作用对山地地貌形成的影响”和“交通运输线路选址与山地地形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分析不同地质构造有何实践运用,以加深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这一问题的理解。【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学生对“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提取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实践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动手完成实验的操作、在阅读材料、合作探究以及模拟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补充说明,是用地质构造的案例来进一步阐述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通过学习“地质构造与地貌”,为之后的“河流地貌的发育”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背斜、向斜和断层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构造的实践运用。教学难点:背斜和向斜的特征及判断方法;地形倒置的原因。【核心素养目标】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理解“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它们的发展演化进行预测。区域认知:能够通过观察不同区域的地形图,归纳不同地形的形态特征。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和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如何勘测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地理实践力:通过书本演示操作,观察背斜、向斜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力因素;模拟竹签受力实验,总结和思考岩层出现地形倒置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动画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模拟实验法【教学媒体】多媒体、山地实景图、Flash动画、竹枝、书本等实验器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名川大山的图片,提问: 这些山有什么不同?怎么形成的呢?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讲述自己的游山经历。 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情境 (情景教学) 今天我们就从西南出发,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展示中国地图,呈现旅游第一站:喜马拉雅山,播放喜马拉雅山的美景图片,提问:喜马拉雅山有什么特点? 欣赏喜马拉雅山美景,观察并思考喜马拉雅山的特点。 创设游览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到喜马拉雅山的特点,培养综合思维。模型演示 利用书本模拟褶皱的形成:用手从水平方向上挤压书本,使书本呈现向上拱起、向下弯曲的形态,引导学生归纳出褶皱的概念。 跟随教师一起用书本演示褶皱,并归纳褶皱的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利用身边的材料,简单易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生对褶皱的形成有直观的感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更容易理解重难点;总结褶皱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师生探究 解释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其两种基本形态分别是背斜和向斜。 设问:背斜和向斜在内力作用下分别形成什么地貌? 根据教师讲解,掌握背斜和向斜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地貌形态,尝试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背斜与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通过深入探究,进一步了解褶皱的特点。从感性基础上认识抽象问题。 通过对比示意图和景观图,加深学生对向斜和背斜及其形成地貌的了解。转承 展示地形倒置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地质构造,提问:为什么“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思考 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模拟实验(实验教学) 通过折竹片模拟岩层受力弯曲的过程,观察竹片顶部会出现什么现象?从竹片受力情况思考为什么顶部会出现这种现象? 通过亲自感受张力,分析地形倒置的原因及其地表形态: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外来物质堆积,反而成为了山岭。 学生对自己亲自做的活动印象会格外深刻。此外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动画演示 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Flash动画,总结地形倒置的原因及其地表形态。 观看动画,做好笔记 通过动画的形式加深印象,使记忆更加深刻。师生探究 抛出问题:如果在平面上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位置 小组讨论,通过岩石标本采样,越往下岩层越老,学会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小组合作的形式,利于学生间不同观念的交换与启发,培养合作精神,促进“最近发展区”的转化。承转 展示中国地图,呈现旅游第二站:华山,播放华山的美景图片,提问:为什么说“华山天下险”?它和喜马拉雅山有什么不同吗? 欣赏华山美景,观察华山的形态,思考原因。 承转自然,前后连贯,使学生进入另一情境。动画演示 播放Flash动画,展示岩体的破裂和位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断层的概念、位移方向及其形成的地貌。 仔细观看动画,总结断层的概念。 动画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带着问题看动画,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目的更加明确,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动手画图 归纳断层的位移方向分为垂直和水平,水平位移错断各种地貌,垂直位移形成地垒和地堑,并在黑板画出示意图。 在学案上和老师一起动笔画出地堑和地垒的示意图。 通过动手画更能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前后呼应 提问:华山属于断层中的哪种岩块呢? 根据动画,联系实际得出:华山是断层中的上升岩块,即地垒。 前后呼应,逻辑清晰。转承 我们学习完这些山体,对我们生产生活有什么用处呢? 思考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角 色 扮 演 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分组探究 根据要求扮演角色,分组进行讨论并展示成果 转化角色,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组探究不仅能够集合学生思想的闪光点,也能让学生从其他同学身上汲取营养,共同进步。第一组任务 勘探专家 勘探石油、天然气、地下水 背斜:石油、天然气 向斜:水 原因:水的密度最大第二组任务 采石场老板 采石 位置:背斜、断层 原因:岩层受张力,岩质疏松,易开采第三组任务 水利专家 修建水库、大坝 位置:向斜 原因:岩层受挤压力,岩质坚硬,可承受静水压力第四组任务 隧道专家 修建隧道 位置:背斜 原因:岩层呈天然拱形且不易储存地下水课堂总结 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课堂小结。 整理笔记,梳理所学知识点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当堂练习 强化巩固当堂知识课后练习 强化巩固当堂知识,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反思】这节课以旅游为线路,创设游览情境,把成因不同的山地贯穿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方法多样,运用了动画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比较开放,通过角色扮演,把地质构造的实践运用的知识目标落实到地。但是这节课的连贯不够好,过度得不够自然,内在联系讲得不够清晰。讲山的时候可以给出地图,让学生有经纬概念,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可以语言再准确精炼一些,语速也需适当减慢,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