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外力对地貌过程的作用方式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2024-07-11 06: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内力、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及表现方式;结合实例,认识内力、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树立热爱自然的意识;【重难点突破】内力、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不同,但对造成不同地表形态的力量还有待深入认识,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结合视频,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师】: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牯岭)。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 【生】:内力作用。【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内力作用这一主题。二、新课讲授—内力作用【师】:自主阅读课本P18-19,并思考:①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哪里?② 内力作用的表现包括哪些?【生】: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包括岩浆活动等多种。【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师】:展示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的图片。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的是哪一种内力作用?【生】:岩浆活动。【师】:岩浆活动是怎么发生的呢?【生】: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岩浆活动这一内力作用方式。【师】: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同学们知道这座建筑是使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吗?【生】:变质岩。【师】:那变质岩的形成与哪种内力作用有关呢?【生】: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变质作用这一内力作用方式。【师】: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尽管抬升速度缓慢;但是,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喜马拉雅山终于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 【生】: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师:地壳运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生】: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师】: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庐山就是由于岩层受到挤压,局部地面抬升时岩层断裂而形成的。那我们再来思考: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师】:就全球的地壳运动来看,地壳运动是以哪种方式为主呢?【生】:全球的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壳运动这一内力作用方式。【师】:我们思考一下,这些不同类型的内力作用,它们的作用速度是一致的吗?【生】:不一致。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类型内力作用的速度问题。【师】:它们对地表形态分别有什么不同的影响?【生】: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师】:不同类型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程度不同。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类型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活动探究——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课本中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1. 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2. 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3. 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生】:各个小组分享观点。【师】: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作用造成的。a现象发生的过程:该地存在地壳上升运动,水域地区生长的螺蚌,随着地壳上升,连同旧日之土演变为山地、岩石。b现象发生的过程:大理石柱建成时肯定位于陆地上;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说明大理石柱所在的地方地壳先下降导致石柱被海水浸泡,然后又上升。a、b现象地壳运动进行得极其缓慢,过程很长,短时间里不易被人们察觉;c现象(岩浆活动造成火山喷发)进行得极其剧烈,能在短时间里造成地表形态的改变。可见,地质作用的进行有快慢之分,因此,地表形态的变化也随之有快慢之分。【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三、新课讲授—外力作用【师】:我们来重温几张必修中学习过的地貌类型,请同学们尝试正确回答具体的地貌类型。【生】: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和雅丹地貌。【师】:他们都是地表形态的组成部分,我们之前已经学过内力作用,思考以上三种地貌是否完全由内力作用塑造形成?【生】:不完全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都很难直接形成以上三种地貌类型。【师】:他们的形成涉及到另一种地表形态塑造的方式——即外力作用。【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于地表形态作用形式的思考,直观感受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方面的区别。【师】:展示黄山的视频。黄山以雄奇俊美而闻名,那么黄山上地表形态的塑造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呢?【生】:外力作用【师】:那有没有同学能具体区别一下是哪种外力作用方式呢?【生】:风化作用【师】: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化学风化)和生物分解等,这被称为是风化作用。从本质上说,风化作用是岩石内部性质和结构的改变后。发生破碎崩解,由大块物体转化为小块物体的过程。【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感知,让学生了解到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方式。并且了解风化作用的具体分类。【师】:展示新疆乌尔禾的视频。新疆乌尔禾被称为魔鬼城,地表岩石受侵蚀作用明显。侵蚀作用是外力作用的重要组成方式之一。那么侵蚀作用的定义是什么呢?【生】: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师】:那么侵蚀作用还能不能细分成不同类型呢?【生】:能。可以分为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和海浪侵蚀。【师】:由于侵蚀主体存在差异,那么不同的侵蚀作用集中发生的区域也会产生差异,比如风力侵蚀集中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域;流水侵蚀集中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和石灰岩分布地区;冰川侵蚀主要分布在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带。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种类多种多样:风力侵蚀可以形成一众风蚀地貌,典型的例如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会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及黄土高原区的沟壑地貌;冰川侵蚀会形成典型的角峰和“U”型谷;而海浪侵蚀则形成一众海蚀地貌。【设计意图】:以乌尔禾的视频作为引入,让学生真切感知侵蚀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方式。并且厘清不同侵蚀作用的主体对应的不同类型的侵蚀地貌。【师】:展示敦煌的沙尘暴视频。沙尘暴对应哪一种外力作用的类型呢?【生】:搬运作用。【师】:搬运作用也是一种重要的外力作用,类似于侵蚀作用,搬运作用的主体也可以是流水、波浪、风力、冰川。但需要注意的是: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搬运作用是一个外力作用的过程,并不会形成具体的地貌类型。【师】:展示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河口三角洲对应哪一种外力作用的类型呢?【生】:堆积作用。【师】:堆积作用的主体又可以细分成几类呢?【生】:流水、波浪、风、冰川都可以作为堆积作用的主体。【师】:由于堆积主体存在差异,那么不同的堆积作用集中发生的区域也会产生差异,比如冰川堆积集中分布在高山高纬度区域;流水堆积集中分布在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风力堆积主要分布干旱内陆;海浪堆积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带。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冰川堆积可以形成冰渍地貌;流水堆积会形成典型的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力堆积会形成沙丘;而海浪堆积则会形成沙滩。【设计意图】:以河口三角洲的视频作为引入,让学生真切感知堆积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方式。并且厘清不同堆积作用的主体对应的不同类型的堆积地貌。【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方式会存在差异?【生】:发生外力作用的区域存在差异。【师】:在不同区域,不同的外力作用存在差异,塑造地表的主要外力形式、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都会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地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降水充沛的热带、温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流水地貌发育;而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劲,风沙地貌广布。【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形式差异和区域特征的对应关系。【师】:我们在前半个课时学习到,内力作用的地理意义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那么请大家类推出外力作用对于地表形态塑造的地理意义。【生】:外力作用的地理意义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师】:内外力作用的共同存在使得我们的地球表面的形态变得丰富多彩。【设计意图】:了解内外力作用不同的地理意义以及相辅相成的关系。四、课堂总结【师】: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呢?【生】:学生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发言,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总结能力。四、巩固练习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辐射能C.地球表面的水能 D.大气运动的风能2.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完成第3-4题。3.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4.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堆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故选A。2.答案:A解析: 内力作用有三种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表形态,例如高大的褶皱山系、宽阔的海洋等,A正确。岩浆活动形成了火山、海岭等,所占的比例很小,B错误;变质作用主要体现在岩石性质的影响,多发生在地壳内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小,C错误。堆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形式,D错误。故选A。3.A4.C五、布置作业1.【师】:既然内力作用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为什么险峻的庐山上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在课下好好思考,我们下节课再进行分享。2.【师】:请大家认真分析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的海蚀柱景观,分析这些海蚀柱是如何形成的 海蚀柱为什么会倒塌 并预测未来这一景观的演变趋势。请同学们在课下好好思考,我们下节课再进行分享。【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优点与特色】教学设计总体上较为完整,且构思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问题与建议】对于部分内容的设计还需要深入认识,仍有提升的空间。【自我反思】教学设计是主导整堂课质量的关键,以后应深入进行对课堂设计相关问题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整堂课的水平。2、教学过程【优点与特色】课件制作美观,吸引力较强;视频导入生动有趣;教学过程以情景导学的形式进行,能够让学生深入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整节课堂环节设置连贯且完整。【问题与建议】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不够深入。【自我反思】在课堂中,应注重问题链的设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3、目标达成【优点与特色】本节课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问题与建议】对于一些延伸性知识问题,在课堂上还需要进一步地拓展与深化。【自我反思】在平时应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发散思维。总之,本节课通过运用实例创设具体情境,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做到知识迁移与运用;通过讲练结合以及总结,学生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以及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得本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但由于水平有限,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目标达成上,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