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康、王建国院士作品:中国国学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学文化传承发展中心 齐康、王建国院士作品:中国国学中心

齐康、王建国院士作品:中国国学中心

2024-07-06 15: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国学中心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国家级、标志性、开放性的新型公益文化设施,选址位于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总用地面积357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362平方米,地上8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68米,容积率1.52。

中国国学中心坚持面向广大群众、面向国学研究者的方针和高雅、朴实、节俭、美观的设计原则,为国学的研究、普及和交流创造一个功能齐备、开放亲民、环境优雅的高品质、公共性文化场所。

-2-

类型学表征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以其独特的建构传统和营造智慧,在绵长而连续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关于总图格局、空间形制、建构形式的稳定类型。国学中心建筑设计提取内在于中国传统建筑功能和形式中的类型,作为设计的内核,在当代文化语境和技术架构中进行传承、转化与创新。

1、总图格局

“居中取正”是中国经典建筑格局营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国学中心主体建筑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文化综合区轴向性公共空间的正中南端,总图设计承袭具有典型中国性的Π型平面型制,以裙楼环抱主体建筑,以东西两阙衬托主体耸立之势。与宫阙不同的是,这一空间格局在体现国家宏阔壮美之文化形象的同时,形成的是一系列亲民的外部空间场所。

2、空间形制

中国传统精神性建筑大多以方圆几何作为基本图式模型,凸显中心感、对称性和宇宙象征意义。秉承于此,中国国学中心主体建筑外廓正方,堂开九间,中空五格,涵容四方。檐口之上以“亜”字形态衔接方圆,承托起圆形天台,环观四方之景,俯仰天地之象。位于主体建筑中央的国学堂,平面承袭曲阜孔庙杏坛和明清国子监辟雍宫的“亜”字型制;顶覆套方八角藻井,中央圆穹承接天光,印刻天象。

3、建构体系

国学中心的结构与形态设计继承了唐代经典木构大殿的静力学传力特征规律的运用及檐下曲线,以此为建构类型,秉承中国传统建筑“形构同源”的设计理念,源取古典建筑的经典线型与比例,以纯美之形态展现中华国学的精神气韵。裙楼设计通过双层立面的手法与主楼实现了尺度与节奏的衔接。谓之“石简”的竖向格构,于间断中显连续,于渐变中求韵律,成为主楼立面的分形构成与内部庭院的拓朴外显。

-3-

性能化建构

国学中心的建构体系在满足功能需求、呈现文化意义的同时,力求实现良好的性能表现。设计通过形态构成和空间组织,达到较为舒适的室内外环境质量,实现被动式环境调控。这种被称为“空间调节”的设计理念,本身也是对传统营造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1、适应性体形

主体建筑的下部形态向内微倾,上部主要为竖直的玻璃幕墙,其外有七组层层外挑的挂落,顶部是由肋栱支撑深达14米的出檐。这条勾勒形体的曲线是减少太阳热辐射的合理选择。夏至日正午,外立面19米以上均处于深挑出檐的阴影之中;傍晚太阳高度角降低,檐下层叠设置的挂落有效屏蔽射向玻璃幕墙的大部分热辐射。

2、交互式表皮

国学中心主楼外立面结合造型特征,设计出形式各异的虚实组合和开启方式,为建筑内部带来满足需求和体验的天然采光与自然通风。空气通过圆形天台底部的开启进入室内,从立面上部的电动开启扇排出,实现有效的热压通风。主楼五、六层的玻璃幕墙,对应挂落设置外平推窗,隐蔽的开启方式与层叠的挂落筛滤了高层气流,为室内带来柔和的通风。四层以下立面造型为放射状渐变的石材凸肋与竖向玻璃幕墙互为间隔。精密设计的石材凸肋作为可调控的通风器,在隐蔽的阴角成对设置通高百叶,空气通过通风器转向室内,有效减弱气流压力。

中国国学中心建筑设计,空间格局中正淳和,俯仰天地;建筑形态宏阔壮美,端方大气。设计创作致力于在当代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技术框架中,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实合理性,传承中国建筑的营造智慧,为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创新性贡献。

- 4 -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中国国学中心区位

-5-

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团队:齐康、王建国、张彤、陈薇、袁玮、孙逊、刘俊、唐超权、臧胜、习超、李宝童、石峻垚、林冀闽、严希、朱雷、雒建利、杨波。

总建筑面积:81362平方米

竣工时间:2006年

摄影:姚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