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汇总:知识点总结+重点整理+核心知识点+要点+名词解释+试题及答案 助你轻松上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可持续性概念名词解释 专业课《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汇总:知识点总结+重点整理+核心知识点+要点+名词解释+试题及答案 助你轻松上岸

专业课《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汇总:知识点总结+重点整理+核心知识点+要点+名词解释+试题及答案 助你轻松上岸

2023-11-27 11: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期为同学们整理了《环境管理学》的复习资料,大部分同学在专业课考试即将来临是又紧张又期待,不知道怎么复习?茫茫互联网,却找不到对应有用的复习资料,很多时候又花时间又担心被骗!《学者笔记》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整理了这一套资料,助力同学们成功上岸!

《环境管理学》怎么学?

了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环境管理学是研究和应用管理原理和技术,以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了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核心价值观,明确其在组织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和作用。学习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的基本知识:学习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环境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环境问题的评估和监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环境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规体系,掌握环境管理的法律要求和规范。掌握环境管理体系和工具:学习环境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原则,如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了解环境管理工具和方法,如环境影响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环境绩效指标等,掌握其应用和操作技能。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和政策:研究环境管理的战略和策略,包括环境风险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监管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环境管理在组织和社会层面的应用和实践,研究环境管理的创新和改进方法。掌握组织环境管理和审核:学习组织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环境管理规划、目标设定、程序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环境管理审核的流程和要求,掌握审核技能和报告编制方法。研究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学习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环境管理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和挑战。探索环境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绿色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结合和创新。学习环境风险管理和事故应急措施:研究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方法,了解环境事故的防范和应急措施。学习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掌握环境风险管理和事故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温馨提示:以上方法仅供参考)

以下是《学者笔记》为同学们精心准备的部分复习资料,希望对同学有帮助!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 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 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 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 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 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 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 末 ~~70 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 阶段: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 年,又通过了《里 约宣言》

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

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因而环境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综合科学。

2.环境管理学特点: ①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②环境管理学是复杂性的科学 ③环境管理学是新兴、正在发展的科学。

三、环境管理学的内容

1.按管理领域划分:

①要素环境管理:水、气、土…

②产业环境管理:工业、农业、服务业

③区域环境管理:城市、农村、流域、开发区

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

①区域环境管理 ②废弃物环境管理 ③企业环境管理 ④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①可持续原则: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人 类发展活动的强度和规模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②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

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由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 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存性所决定的。

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进程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成为开展全球环境与发展合作的框架性文件

《21 世纪进程》——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辛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本理论

1.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俺就的几个主要流派

①生态学方面:认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 出:生态服务指标体系

②经济学方面:认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问题。提 出:“国民财富”指标体系

③社会学方面:认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衡量指标:人文 发展指数(HDI),真实进步指数(GPI),可持续性晴雨表

④系统学方面:认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英 语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

⑤环境社会系统发展方面: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构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理学中的地位 P42

1.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可称之为“环境社会系统”。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体现在: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上。

2.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涵及其联系

物资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 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在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 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现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 害整个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任何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 之间的协同程度。

物资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资源利用率

人口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

环境生产环节: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3.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

①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②揭示了环境问题的是指及其产生根源 ③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④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⑤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节 行为科学理论

一、行为科学概述

1.人类行为与环境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流

第二个层次是价值流

第三个层次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特别是人与物质流、价值流相关的行为,这些行 为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故简称环境行为。

2.行为和行为科学概述

总体而言,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行为是生物体的生存方式, 主要由于其生理需要和环境条件决定的。而人类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世界上 最复杂、最难认识的现象之一。

二、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1.个体行为理论

个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它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 行为。研究个体行为的理论主要有需求理论(马斯洛)、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激励理论、 X—Y 理论、成熟理论、挫折理论。

2.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行为并不是个体行为简单加和。研究群体行为理论主要有: ①群体分类理论: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 ②群体竞争理论:群体之间的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 ③群体冲突理论:关于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

三、行为科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行为科学角度看人类社会的环境需要

2.人类作用与环境的行为及其特点:

①这一种行为必须是以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作为物质基础,不存在不产生物质流动而作用于环境的行为。

②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作用于自 然环境的行为与效果,一定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3.行为科学在环境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在理论方面:行为科学中有许多成熟的概念可以应用于环境管理学,这些概念和理论的 引入和发展,将会促进对人类环境行为的特点、动机、需要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和规范的理 论研究,为调整和控制着些行为未提供符合行为科学规律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为环境管理学 的发展提供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活力。

②在研究方法方面:行为科学可以提供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行为研究方法,从而将有助于环 境管理学将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科学和逻辑的基础之上。

③在应用方面:行为科学的一些具体技能在环境管理中个更为重要。

第四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环境社会系统健康发展原理

1.基本内涵:是指在环境管理中实际面对的系统实质是“环境社会系统“,而这一系统中 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这一原理有两个基本内涵: ①环境社会系统: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不 可分割性,这是环境管理的根本要义。 ②健康发展:首先是指环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其次表示了人类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 它表明这一系统将随着时间不断演化。

2.主要内容

①社会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特征:eg.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综合性、对环 境的适应性 ②环境社会系统强调人类社会子系统与自然环境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构成的复杂巨系 统的整体性。 ③环境社会系统健康发展原理既强调环境系统的动态性,又强调人类社会的能动性,即从 发展、演化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环境承载力原理

1.基本内涵: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自然环境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类社会活动 的强度和总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自然环境将不能自行恢复。社会承载力是判断一项人 类活动是否对自然环境构成威胁或破坏的基本标准。

2.基本内容

①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人类活动不能够超越的界限,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自 然环境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②人类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然承载力。

三、三生共赢原理

1.内涵: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 必须兼顾各方的合理利益。三生共赢原理要求,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冲突时,必须寻求既能保 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

2.内容:三生共赢原理提出了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是三种生产各个子系统的发 展方向。三生共赢原理要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应该以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状况为 基础。

3.三生共赢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

①内部机制: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

规则,法律、标准、政策和制度的总称。规则是协调冲突,达到共赢的保障。

技术和资金,在体现共赢时起着关键的作用。 外部环境: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历史的、观念的、相关技术等外 部条件。

四、界面控制原理

1.界面与界面上的冲突

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在各种各样界面上的冲突,原因如下

①界面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书不 同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汇场所。因此,来自不同事物或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影 响,在界面极易出现不均衡的现象或复杂的矛盾。

②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内容

①界面活动应为环境管理工作的中心,而不是代替相关部门去具体地管理它们各自系统的 内部行为。

②界面冲突控制原理是根据对环境问题的本质特点分析、思考提出的,它的的提出使环境 管理学有了区别于其他类型管理学的本质内容和具体工作领域,从而为进一步发展环境管理 学,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3.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方法学原则

①正确判定界面

②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

③准确把握协调冲突的“度”

4.界面冲突控制原理在环境管理的应用:eg.排污许可证制度

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

第一节 环境管理技术支持方法的基础

一、环境监测

1.目的和任务: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要素的代 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和分类

①系统性

②综合性

③时序性

监测分类:常规监测:环境要素监测&污染源的监测

特殊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

3.环境监测的程序与方法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监测点布设及采样时间和方法的确定——样品分析——数据处 理和分析

4.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1)保证内容有三方面: ①采样的质量控制;样品数的总量是否满足统计分析要求;采样仪器和分析仪器是否符合 标准和经过校正。

②样品运送和贮存中的质量控制

③数据处理方面的质量控制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目的: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可比性;代表性

二、环境标准

1.概念: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数据,更是环境管理由定性转入定量、更加科学化的标准。 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总称。

2.环境标准的制定:

①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首要原则

②要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效益的统一

③要综合考虑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区别的要求与目标,贯彻高功能区用高 标准,低功能区用低标准的原则。

④要和国内其他标准和规律和规划和相协调,还要与国际上的有关协定相协调。

3.环境标准的应用:它是表述环境管理目标和衡量环境管理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一、实验方法

主要步骤: ①实验的设计 ②实验的实施 ③实验的分析

二、问卷调查法

设计:①问卷的结构 ②设计原则 ③设计的步骤 ④题型及答案设计 ⑤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⑥问题的数量及顺序

三、实地调查法

步骤:①选择实地 ②获准进入 ③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 ④记录 ⑤资料分析和总结

四、无干扰研究方法

①文本分析法 ②现有数据统计分析法 ③历史比较分析法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

一、环境模拟模型

是利用定量化的指标和数学模型对环境社会系统中的人类活动行为及其引起环境变化的 情况进行模拟和模仿,以便科学和准确地描述环境社会系统的运行状况和规律,为环境管理 提供技术依据。

1.人类社会行为的模拟

2.环境要素的模拟

二、环境预测模型

是依据调查或检测所得到的的历史资料,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和手段给出未来的环境状况 和发展的趋势,为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

1.常用的预测方法

①统计分析方法 ②因果分析方法 ③类比分析方法 ④专家系统方法 ⑤物理模拟预测法

2.主要的环境预测模型

①趋势外推测预测模型 ②因果关系预测模型 ③灰色预测模型 ④专家系统预测模型 ⑤其他环境预测模型

3.环境预测程序

①准备阶段 ②手机并分析信息阶段 ③预测分析阶段 ④输出预测结果阶段

三、环境评价模型

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 定量化的指标利用个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进行定量评价。

1.环境指数评价模型

①单因子指数评价模型 ②多因子指数评价模型 ③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四、环境规划模型

就是在环境模拟、预测和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 为的强度、性质的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1.数学规划模型

2.效用效益分析模型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 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 环境检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检测手动的综合)和时序性。

3.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 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 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 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 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 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 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 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 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 科学决策活动。

8. 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 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 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 意识。

10. 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 统。

11. 生态城市: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 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 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 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 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 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 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 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 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 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森林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土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 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 环境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 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19.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 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 样性。

20. 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

21. 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 集中分布地

22. 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 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 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 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 般较大。

24. 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5. 环境管理学:以环境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 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6. 可持续发展:就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的发 展

27. 三生共赢: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 就是生活提高,生活发展与生态改善。

28.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 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甚至是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二、填空

1. 环境信息的特点:时空性;综合性;连续性;随机性。

2. 农村环境问题: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类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乡镇企 业造成的污染。

3. 气体废弃物的特征:来源广泛、成分复杂;空间层次性;造成多种典型污染;

4. 气体废弃物的管理主要有:清洁能源使用;发展绿色交通和机动车尾气控制;末端治理 技术和大气环境自净能力作用;

5. 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机动车船排放标准控制的制度;机动车船清洁 能源使用的激励制度;机动车船污染排放年检制度;

6. 防止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对粉尘、可燃性气体、硫化物气体、含放射 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规定;对恶臭气体、焚烧产生气体物质、散发气体的物质、 扬尘等的规定;对消耗臭氧物质及其替代品的规定。

7. 水资源的特点:循环再生性与总量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功能的广泛性与不可 替代性;利弊两重性;

8. 我国水资源分布及特点: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组配不平衡; 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部分河流含沙量大;

9. 海洋资源的特点:种类多,储量大;开采技术难度高;地域差异小;利弊两重性;

10.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过度捕捞降低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盲目围海 造田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无节制的污染物排放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11. 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的特征:具有强制和引导性;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与 产业性质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综合性

12. 企业环境管理的特征:企业作为自身环境管理的主体;企业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与企业的行业性质密切相关;企业环境管理按其目标可分为多个层次,最低层次课满足 政府法律的需求

13. 水体废弃物的特征: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排放量大;水污染与水资源,谁危害的关联性高

14. 固体废弃物的管理的三代原则是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15. 中国的环境保护的三大基本政策是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16. 美国环境管理所具有的特点:通过改革行政决策的方法和程序来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 将法律与技术相结合来控制污染;将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以提高管理效率。

17. 欧盟环境管理的特点:通过制定共同的环境保护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注意处理欧盟与 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通过直接使用原则和优先适用原则来协调与各成员国内外环境法 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

18. 日本环境管理的主要特点:具有较完备的环境管理机构;适时修改法律,以适应环境管 理的需要;以环境标准作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地方政府的行为超前于中央政府;企业 环境管理重在“防”;

19. 澳大利亚环境管理的特点:建立全流域管理模式;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重 视培养幼儿及青少年的环保意识;

20. 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政治化;

21. 全球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22. 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发展不足地区的生 活生产方式;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23. 联合国规划署内部下设三个主要部门:环境规划理事会;环境秘书处和环境基金委员会。

24.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25.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潜在价值)。

26.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思想观念层次上的;社会行为层次上的;在人类社会自然与环 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上的。

27. 人类社会行为可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和行为本身三大部分。行为主体可分为政府行 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28. 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29. 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研究方向上已具有雏形的几个理论流派大致可分为资源永续利用理 论外部性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和三种生产理论。

30. 界面的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 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31. 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是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 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用于环境的行 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

32. 环境管理政策的分类:命令型和控制型;经济型和激励型;鼓励性和自愿型。

33. 法律规范构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条件;行为规则;法律责任。

34. 行政手段的特征: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

35. 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次生环境问题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36. 可持续发展包括需求和限制两方面,没有需求发展就没有动力,没有限制发展就没有可 持续。

37.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包括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属于施工审批阶段,第三个阶段属于 竣工验收审批阶段。

38. 地方政府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

39. 一般建设项目环境与废物进口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的审批权归国家环保 总局

40. 作为一项管理制度,必须具备强制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41. 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施工审批的一项管理制度,因此要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 完成。

42.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被成为国家环境标准,例如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监测方法标准。

43. 环境总是相对与某个-A-而言的,因此说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

44. 环保部门在海洋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具有监督权。

45. “以新带老”的原则就是以新建项目管理带动老污染治理。

46.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依据国家环境法律规定落实地方政 府环境责任的行政管理制度。

47. 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政策是强化管理。

48. 从 1973 年至今,中国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其中,对中国环境保护具有 重大影响的会议是第一次、第二次和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

49. 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直接动力是国家政府,而根本动力是社会公众。

50. 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51.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公众正在向“三化”方向发展。“三化”指的是资源利用合理化、 生产过程无害化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52. 生活质量由三个指标组成,其中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53. 环境管理的特点包括区域性、综合性和社会性决策的非程序化。

三、问答题

1. 制定环境标准时需考虑的原则? 答:1、保障人体健康是指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2、环境标准的制定,要综合考 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一;3、制定环境标准要综合考虑各种类型的资源 管理,各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的要求和目标,惯切高功能区用高标准保护, 低功能区用低标准的原则;4、制定环境标准要和国内其它标准和规划相协调,还要和 国际上的有关规定和协定相协调。目前,较发达的工业国家都采用“最佳使用技术(BPT)” 和“最佳可行技术(BAT)”的方法制定排放标准,其含义是排放标准的制定是以经济上 使用的污染物综合治理技术为依据,其中 BAT 要求较高。

2. 环境统计的特点? 答:1、具有同经济社会统计同样的社会性、广泛性、数量性;2、环境统计的范围涉及 面广,综合性强;3、环境统计的对象介于社会与自然之间,技术性强;4、环境统计是 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还处于创建阶段,许多理论、方法、手段、标准、口径等问题还 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统计学的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健全。联合国统计司 1977 年提出,环境统计的范围包括土地、自然资源、能源、人类居住区和污染环境五个方面。 实验;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实地研究;无法干扰文本分析等在内的实验研究方法,就 成为环境管理学获取指示的可靠来源,是保持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基础和保证。

3. 城市的特征? 答: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 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在城市环境系统中,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系统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中的自 然环境生态系统是不独立和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4. 城市环境问题? 答:城市大气污染;城市水环境污染;城市固体废物;城市噪声污染;光污染;

5. 城市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答:(一)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二)制定城市环境规划(制定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环境现状调查和预测;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制定环境规划方案);(三) 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四)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1、排污申报;2、总量审 核;3、办法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 度(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确定综合整治目标;制定综合整治方案;改革环境管理体 制,包括制定能使综合整治方案得到准确实施的保障体系)2、城市环境综合症是定量 考核制度);(六)创建国家环境模仿城市活动。

6.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些主要特征? 答:1、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2、农村环境问题的几个明 显特点(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易监测性);3、农村环境 问题受到城市污染转移的压力(城市将各种废物直接转移到农村环境中;城市将污染企 业搬迁到小城镇和农村地区,造成间接转移)。

7. 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与内容? 答:1、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机构建设;2、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3、加强对乡镇 工业的环境管理(调整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乡镇工业的布局;严格控制新的 污染源和制定污染转嫁);4、推广现代生态弄工业、防治农药和化肥的污染(正确选用 农药品种和合理使用农药改革农药型和喷灌技术;实行综合防治措施);5、创建环境优 美乡镇。

8. 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答:建立新的流域管理体制;制定全流域环境规划;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 制;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

9. 区域开发行为引发的环境问题的特征? 答:环境问题影响的方位大,强度大;长时间性;一定程度的不可逆转性;不确定性和 风险性。

10. 编制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具体原则? 答: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环境规划实施主体必须兼具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实 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项目为主,实行清洁生产的原则;将环境管理 手段融入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原则。

11. 区域开发行为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重大区域开发行为的科学决策;开展战略环境评价;制定环境规划;开展环境监测 和预警及监察和审计工作。

1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分为? 答:自然源和人为源。1、按人类社会的活动动能,大气污染物人为源可以分为工业污 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2、按污染源的运行状态,也可分为固 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两类;3、按污染源影响范围,还可以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 和面污染源三大类;

13. 气体废弃物的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答:气体废弃物的管理机构和体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和严格 执行各项气体废弃物管理制度;防止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主要管理途径;防治机动车船 排放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防止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大气环境保护综 合规划。

14. 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主要管理途径? 答:煤炭使用的制度;推进清洁能源使用的制度;关于锅炉等使用的制度;促进燃烧电 厂的清洁生产的制度;煤炭及其产生废物在储运过程的管理制度;

15. 土地资源的特点?

答: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大;山地多,平原少;农用土地比重 小,分布不平衡;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

16. 我国是全社会土地退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答: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城乡建设用地逐年 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17. 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答:1、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2、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开展调查 和评价;3、制定在不同层次上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4、制定合理,有效的土 地利用和管理报复的政策体系,运作机制和相应的制度体系;5、制定完善并推行保障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法律体系、法规体系。

18. 对土地的调查分类主要有? 答:1、土地类型的划分及其空间分布,调查水热条件,海拔告诉,植被情况;2、土地 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效率分析;3、土地评价:明确 评价的目的;确定土地利用评价的原则;选择土地利用评价的技术方法。

19. 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答:水资源环境管理原则;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机构,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树 立水环境污染有偿使用的水权观念,并将其引入水资源管理;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推行许可证制度,实现水量和水质并重管建设,积极开发新水源

20. 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答:1、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 协调各部门,但闻需求,合理安排开发活动的原则;海洋,陆上开发统一统筹规划分布 的原则;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原则;2、加强对海洋资源储量,功能的调查,建 立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3、合理利用和精心保护近海洋生物资源,逐步发展外 海远洋事业;4、搭理发展海洋科技,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5、建立海洋污染监控网 络,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治海洋污染;6、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 性;7、控制陆地开发行为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21. 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答:自然条件好,树种丰富;森林资源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分布不均;森林资源 结构欠佳,采划利用不便;森林资源质量较差,利用率低

22. 政府产业环境管理? 答:是政府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政策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产业活动中的环境行为 为管理对象,综合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宣传的,教育的手段,调整 和控制产业活动中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以及相关技术和设备标准,产业发展方向等的 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23. 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答:产业活动既可以创造物资财富,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基本物资需求的活动,又是 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由于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政府能 否依据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控制产业活动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按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的目标实现产业活动的良性发展,对产业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24. 政府对行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有? 答:制定和实施宏观的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行业环境技术政策;制定和实施行业 资源政策;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环境管理考试题目

1、环境监测有 系统性综合性时序性的特点

1. 环境管理的五大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可大致分为三类:消极的环境管理行为、不自觉 的环境管理行为、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

3. 环境信息公开可以从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个环境管理主体来进行。

4.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共赢、控制和协同

5. 根据环境社会系统中物质流动的方向和次序,将环境管理划分为: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 四大领域。

6. 根据管理领域,将环境管理划分为:政府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公众环境管理

7. 城市环境管理问题产生原因:城市大气_环境污染城市水环境污染、城市固体废物污染

8. 水体污染源按污染成因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污染种类可以分为物理性、 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源;按分布和排放特征可分为点源、面源、扩散源和内源。

9. 环境管理中行政手段的基本特征: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

10. 环境管理政策分为命令型和控制型、经济型和激励型、鼓励型和自愿型.

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 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环境绩效管理: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 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 的一种管理方法。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 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环境生产:是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 (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环境容量:环境所能接 受的污染物限量或忍耐力极限,单元环境中某种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容纳量。企业环境管理: 企业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工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行为 和活动为管理对象,以减少企业不利环境影响和创造企业优良环境业绩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 称。流域环境问题:是指发生在该流域主要地表水体中的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水多了,水 少了,水脏了,三个方面,前二者主要表现为水量方面的环境问题,后者表现为水质方面的 环境问题。环境管理:人类社会 管理 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系统角度解释城市环 境管理:通过调整城市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使城市生态系统得到良性运行。

1、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根本目的: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 已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坏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 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共同发展下去。 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 于自然环境的社会,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 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2、环境管理行政手段的主要内容

答:1)环境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技术标准

2)行政审批或许可证 管 理手段;有关污染者的具体规定

3)环境监测 监测系统的质量保证;记录保存;环境报告

4)处罚 逐步加重的处罚措施:警告、限期治理、罚款、暂时停业和关闭等

5)环境影响 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报告书;现场评价

6)其他手段 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 保障赔偿;执行保证金

3、请简述一下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内容

答:1)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机构建设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缺乏专门机构和技术人员,造 成污染严重,所以加强机构建设对农村环境管理十分重要;2)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 通 过规划,协调乡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污染向农村蔓延,保护农林牧 副渔生态、自然环境,使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3)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 包括对 乡镇工业调整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布局、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和制止污染转嫁;4)推广现 代生态农业、防治农药和化肥的污染;5)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推动农村环保工作、实现经济 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是促进小城镇环境建设,提升其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

4、 水资源的特点: ①循环再生性和总量有限性 水资源的再生过程中通过形态的变换显示出它的循环性,在循 环中由于受到太阳辐射、地表下垫面、人类活动等条件的作用,使每年更新的水量是有限的; ②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由于水资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地下径流补给,具有随机性和周 期性,故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布上很不均衡。③功能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水资源是人类 社会和生态系统正常维持的需要,它的综合效益是其他任何资源无可替代的④利弊两重性。 由于径流、江水的时空分配不均匀,易引起洪涝灾害,如果开发利用不当也会引起人为灾害。

5、 简述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答:1、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 环境保护局是环境管理的主管机构,根据中国环境保护目标责 任制,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直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领导 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 2、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其中包括制定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环境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实施的各项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对城市环境现状调查、预测和功 能区划五方面内容。3、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 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 包括排污申 报、总量审核、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度

综合整治包括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改革环境管理体制;对城市政府按环境质量、污染控制、 环境建设、环境管理四方面进行考核评分

6、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1. 固体废物管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 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 三种生产理论是: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4.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四个主要环境管理的三大主体:政府、企业、公众

5.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6. 方向,分别是生态学方向、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和系统学方向。

7.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流派分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

8. 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

9. 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10. 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主要包括: 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政策和 贷款优惠政策

11. 人与环境和谐的 5 种环境需要:①适应生存、②环境安全、③环境健康、④环境舒适、 ⑤环境欣赏。。

12. 管理的三个层次是: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

13. 废弃物的类型按废弃物废弃物进入到自然环境要素的种类,可分为空气环境废弃物、水 体环境废弃物、土壤环境废弃物等

14.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的五大要素是环境方针、环境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 措施、管理评审。

15.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 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

《环境管理学》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 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著名国际公约是( B )

A《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京都议定书》 C《维也纳公约》 D《蒙特利尔议定书》

2. 下面哪一项不是 ISO14000 的审核准则?( D )

A.ISO14001 标准 B.适用于组织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C.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3. 酸雨通常指 PH 值低于( C )的降水

A、5.0 B、3.6 C、5.6 D、4.5

4.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考核对象( B )

A.地方环保部门 B.城市政府 C.城市环境质量 D.城市污染防治水平

5. 下面哪一项( B )不属于三同时制度中的规定。

A. 同时设计 B. 同时规划 C.同时施工 D. 同时投产使用

6.下面不是评价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是( D )

A、环境管理体系 B、环境审核 C、 环境表现评价 D、 环境标志

7. 发布限制治理企业名单的部门是( A )

A、 城市政府 B、发改委 C、 环保局 D、 环境监察部门

8.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 环境计划管理 B、环境质量管理 C、环境技术管理 D、 环境设备生产

9.国家环保局成立于( B )年

A、 1982 年 B、 1983 年 C、 1984 年 D、 1985 年

10.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C )

A、 污染物量大但种类单一 B、 海水容量大容易治理 C、 污染危害大但即时性强 D、海水流动性强污染容易扩散

11.现行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 C ) 级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E、五级

12.国务院制定的第一部关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专门行政法规是( B )

A、《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B、《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C、《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D、《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13.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 以及珍稀、源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 C )

A.缓冲区 B.实验区 C.核心区 D.外围保护地带

1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1987 年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是( A )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C.《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D.《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15.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或者对人体 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剂量,称为( C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基准 D.环境基础标准

16.国家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应 ( C )

A、严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相同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C、宽于地方环境质量标难 D、不能确定

17.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日本 C、 德国 D、 中国

18.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 B )

A、 环境影响报告书 B、 环境影响报告表 C、 环境影响分析表 D、 环境影响登记表

19.判断某环境区域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是( A )

A、 环境质量标准 B、 污染物排放标准 C、 环保基础和方法标准 D、 环境基准

20.下列各项中,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时不必考虑的因素是( B )

A.环境基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经济上的合理性 D.技术可行性

21. 当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存时,其执行顺序为( A )。

A.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 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优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 C.两个标准互为补充。 D.与当地环保部门协商确定。

2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C )级?

A.3 B.4 C.5 D.2

二 、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50 分)

1.简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政策措施

答:(1)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2)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4)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5)城市空气质量报告制度 (6)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 (7)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 (8)实施城市环境管理的分类指导

2. 简述中国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 老三项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答: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城 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 理制度、集中控制制度。 作用: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战略措施;可以为确定一个地区的发 展方向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为合理地确定环境保护对策,加强开发建设项目 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2)三同时制度是防止新污染产生的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 把“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作到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消除和减 轻污染。(3)排污收费制度征收排污费促使排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促进了老污染源治理;推动了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有力地控制了新污染源; 为防治污染提供了大量专项资金;加强了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促进了环境保护 工作。

3. 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的措施: 1、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进行综合平衡—宏观层 次是先决条件。 2、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 3、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的产生。 谁污染谁治理政策的措施: 1、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2、对排污单位实行收费制度。 3、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措施:1、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 2、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3、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4. 简述我国环境政策与环境法的关系。

答:联系:法律法规是政策的法制化、定型化 (1)党和国家的政策是立法的基础和依据。 (2)国家环境政策是环境法规的重要补充。 区别:表现形式和社会效力不同 (1)表现形式:环境政策由政府机关制定,表现于国家有关保护环境的决议,通知、 决定、批文等;而环境法则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按规定程序制定,表现于法规之中。 (2)社会效力:环境政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谁违反了就要追究行政责任; 环境法具有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谁违反了就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 什么是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中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指国家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 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中国: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1、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是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部门 2、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平等 (1)“统管”部门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2)“分管”部门是指依法分管某一类自然资源保护或某一类污染源防治的监督 管理工作的部门。 (3)统管与分管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在行政执法上都是代表国家行使 执法权,其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只有分工 的不同。 (4)它们之间应当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做好环境监督管理 工作。

6. 简述中国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 分析这些制度的作用。

答: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城 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 理制度、集中控制制度。 作用: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战略措施;可以为确定一个地区 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为合理地确定环境保护对策,加强开发建设 项目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2)三同时制度是防止新污染产生的卓有成效的法律制 度;把“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作到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消除 和减轻污染。(3)排污收费制度征收排污费促使排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促进了老 污染源治理;推动了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有力地控制了新污染 源;为防治污染提供了大量专项资金;加强了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促进了环境 保护工作。(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加强了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领导;有利于把环保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有利于协调环保和政 府有关部门共同管理环保工作;有利于由单项治理、分散治理转向区域综合防治。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使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逐步由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 理;明确了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职责;可以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和 群众的监督。(5)排污许可证制度有利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节省污染治理投资; 能有效地控制新污染的产生。(6)限期治理制度抓住污染重点,因而具有显著的环 境效益;可以推动有关行业治理污染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在企业压力的同时,也 给企业一定时间和自由度。(7)集中控制制度使我国由单一分散控制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到集中与分散控制相结合,并以集中控制作为发展方向;是我国改善区域环境 质量,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为目的的重大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技术政策的战略转移; 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和废物资源化工作。它也是老三项 制度与新五项制度相互衔接配套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制度。

7. 什么是环境管理体制,试比较中国、美国、日本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异同。

答: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指国家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 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中国: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1、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是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部门 2、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平等 (1)“统管”部门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2)“分管”部门是指依法分管某一类自然资源保护或某一类污染源防治的监督 管理工作的部门。 (3)统管与分管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在行政执法上都是代表国家行使 执法权,其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只有分工 的不同。 (4)它们之间应当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做好环境监督管理 工作。 美国:环保机构分为联邦政府环保机构和州政府环保机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关系:州在环境保护方面负有主要责任,而联邦政府的领导和帮助必不可少。联邦政府在 环境保护各主要领域享有对州和地方政府的监督权,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取代州 的执行。 日本:环保机构分为公害对策会议和环境厅两个。环境厅和公害对策会议两者的主 要职能基本一致,区别在于环境厅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环境保护的事务性工作, 而公害对策会议主要就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计划、立法及重大环境行为向内阁 总理大臣提出咨询意见,实际上是内阁大臣的环境咨询机构。(1.5 分)

8. 什么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什 么?

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依据,在城市政 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科学的、定量化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标体系,把城市各行 各业、各个部门组织起来,开展以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统一为目标的环境建设、 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化。(3 分) 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环 境综合整治。(5 分)

《环境管理学》的资料很多,由于篇幅有限,就不给同学一一展示了!

《学者笔记》汇集了考试学习等大部分专业课资料!助力同学们逢考必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