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蓑衣:一代代兴国农人割舍不下的记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人斗笠蓑衣剑客背影图片 斗笠蓑衣:一代代兴国农人割舍不下的记忆!

斗笠蓑衣:一代代兴国农人割舍不下的记忆!

2024-02-21 13: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斗笠蓑衣:一代代兴国农人割舍不下的记忆!

戴箬笠,穿蓑衣,扛锄头,牵耕牛。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是兴国乡村雨天常见的情景,是许多人记忆深处永恒的剪影,更是我国农耕文化的见证,凝结了老一代农家人的情感。

因为苏轼的一阕《定风波》,让我们将蓑衣与飘逸的隐士、浪迹天涯的游子联系在一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一披,从此江海寄余生,豪迈与洒脱之情寄于蓑衣中。

蓑衣与斗笠是一对孪生兄弟。有蓑衣的地方,一般都离不开斗笠。斗笠是由竹篾片和粽叶制作成的。篾匠师傅先用薄薄的竹篾片织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斗笠模子,再在中间铺上粽叶,然后将两层斗笠模子合在一起,用篾片将其串联在一起。用一根绳子穿起就可以戴了

在乡下,过去每家每户厅屋里的墙壁上,都挂着蓑衣和斗笠。乡下农夫犁田、雨天莳田割稻、船夫行船拉纤、码头工人搬货、渔夫江边垂钓,总之一切劳动者雨天作业,都要穿上蓑衣、戴上斗笠,以避雨之用。

有道是,春争日,夏争时,万物宜早不宜迟。农忙季节,为了抢时间,抓晴天,抢雨天,一刻也不能停歇。雨天里,田野里,农人戴着斗笠,穿着蓑衣,一大片一大片的,像斗笠的和蓑衣的丛林,成为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农村,下雨天外出,走亲戚,即使去茅厕解手,都要戴上斗笠。因为那时候买把伞价钱贵,而一个斗笠的价钱要便宜一些,戴起来也方便,从墙壁上取下即可戴。收起也方便,戴完随便靠在墙角、大门边、阶基上,都可以。

蓑衣就珍贵些了,一家一般只有一至二件蓑衣。

抛却隐逸的气息不谈,对于农人和渔夫来说,蓑衣是必不可缺的雨具,将它视为一项家庭财产也毫不为过。在烟雨朦朦的初夏时节,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挥舞起结实的胳膊,满眼是生命的喜悦。

蓑衣的制作工艺异常复杂,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首先要把从棕树上割下的棕榈片,用铁刷刷洗棕尾,使棕毛平顺,去掉杂质后做防腐处理,然后晒干。接着用手工搓揉棕纤维,制成缝合线。

将棕皮湿气晒干

把棕皮在铁抓上来回抓,弄成棕绒,以备棕绳制作

制作过程中,长短铁针、纺绳筒、剪刀、羊角等工具一个不能少

蓑衣表面缝线密密麻麻,间距适中结实,纯手工制作一丝不苟

走线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而成,这道工序叫“刺棕蓑”

编织蓑衣从领口开始,棕榈片一片接一片,一针一线缝制成衣裙状,往下就结成菱形的花一样,自上而下织成斗篷的形状。下摆的棕毛要让它自然垂悬,领口与衣襟用薄嫩棕片包边细缝,最后缀上系带和扣子,一件可遮风避雨的蓑衣就算制作完成。

蓑衣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叫“蓑衣披”,颇像古代妇女穿的坎肩儿,圆圆的领口,前开襟,有细细的棕绳可供系牢;下面的叫“蓑衣裙”,很像现代女子穿的吊带裙,用两条棕绳吊在肩上。但裙腰宽大,可随意摆动,方便主人迈开大步走路,攒足力气挑担。

蓑衣让农民不误农时,尤其是春夏之交,整天阴雨连绵,而农事又耽误不得,这时靠的是斗笠蓑衣,正所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弯腰在张开的蓑衣下,好似小鸡被母鸡的宽大翅膀护住,心里踏实得很。

蓑衣、斗笠和围布是农民种田三件宝,蓑衣在农家的地位仅次于耕牛和犁耙。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耕牛和犁耙都变成集体的了,唯有这蓑衣,还忠心耿耿地跟着老主人,不离不弃,成为一代代农人割舍不下的记忆。

来源:网络综合

展开全文

戴箬笠,穿蓑衣,扛锄头,牵耕牛。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是兴国乡村雨天常见的情景,是许多人记忆深处永恒的剪影,更是我国农耕文化的见证,凝结了老一代农家人的情感。

因为苏轼的一阕《定风波》,让我们将蓑衣与飘逸的隐士、浪迹天涯的游子联系在一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一披,从此江海寄余生,豪迈与洒脱之情寄于蓑衣中。

蓑衣与斗笠是一对孪生兄弟。有蓑衣的地方,一般都离不开斗笠。斗笠是由竹篾片和粽叶制作成的。篾匠师傅先用薄薄的竹篾片织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斗笠模子,再在中间铺上粽叶,然后将两层斗笠模子合在一起,用篾片将其串联在一起。用一根绳子穿起就可以戴了

在乡下,过去每家每户厅屋里的墙壁上,都挂着蓑衣和斗笠。乡下农夫犁田、雨天莳田割稻、船夫行船拉纤、码头工人搬货、渔夫江边垂钓,总之一切劳动者雨天作业,都要穿上蓑衣、戴上斗笠,以避雨之用。

有道是,春争日,夏争时,万物宜早不宜迟。农忙季节,为了抢时间,抓晴天,抢雨天,一刻也不能停歇。雨天里,田野里,农人戴着斗笠,穿着蓑衣,一大片一大片的,像斗笠的和蓑衣的丛林,成为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农村,下雨天外出,走亲戚,即使去茅厕解手,都要戴上斗笠。因为那时候买把伞价钱贵,而一个斗笠的价钱要便宜一些,戴起来也方便,从墙壁上取下即可戴。收起也方便,戴完随便靠在墙角、大门边、阶基上,都可以。

蓑衣就珍贵些了,一家一般只有一至二件蓑衣。

抛却隐逸的气息不谈,对于农人和渔夫来说,蓑衣是必不可缺的雨具,将它视为一项家庭财产也毫不为过。在烟雨朦朦的初夏时节,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挥舞起结实的胳膊,满眼是生命的喜悦。

蓑衣的制作工艺异常复杂,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首先要把从棕树上割下的棕榈片,用铁刷刷洗棕尾,使棕毛平顺,去掉杂质后做防腐处理,然后晒干。接着用手工搓揉棕纤维,制成缝合线。

将棕皮湿气晒干

把棕皮在铁抓上来回抓,弄成棕绒,以备棕绳制作

制作过程中,长短铁针、纺绳筒、剪刀、羊角等工具一个不能少

蓑衣表面缝线密密麻麻,间距适中结实,纯手工制作一丝不苟

走线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而成,这道工序叫“刺棕蓑”

编织蓑衣从领口开始,棕榈片一片接一片,一针一线缝制成衣裙状,往下就结成菱形的花一样,自上而下织成斗篷的形状。下摆的棕毛要让它自然垂悬,领口与衣襟用薄嫩棕片包边细缝,最后缀上系带和扣子,一件可遮风避雨的蓑衣就算制作完成。

蓑衣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叫“蓑衣披”,颇像古代妇女穿的坎肩儿,圆圆的领口,前开襟,有细细的棕绳可供系牢;下面的叫“蓑衣裙”,很像现代女子穿的吊带裙,用两条棕绳吊在肩上。但裙腰宽大,可随意摆动,方便主人迈开大步走路,攒足力气挑担。

蓑衣让农民不误农时,尤其是春夏之交,整天阴雨连绵,而农事又耽误不得,这时靠的是斗笠蓑衣,正所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弯腰在张开的蓑衣下,好似小鸡被母鸡的宽大翅膀护住,心里踏实得很。

蓑衣、斗笠和围布是农民种田三件宝,蓑衣在农家的地位仅次于耕牛和犁耙。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耕牛和犁耙都变成集体的了,唯有这蓑衣,还忠心耿耿地跟着老主人,不离不弃,成为一代代农人割舍不下的记忆。

来源:网络综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