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发展全域旅游的目标是什么呢英文 干货

干货

2024-07-02 00: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是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公共服务“中的“游客服务中心”项分值由25分修订为20分,“智慧旅游”项分值由30分修订为35分。将“扣分事项”中的“一票否决项”修订为“不予审核项”。

具体标准如下表所示:

二、规划聚焦

1、明确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

要构建全域旅游,必须在对区域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发展条件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从全域旅游和旅游目的地两个维度对发展条件进行重新诊断,一方面结合现状,对照全产业参与、全要素投入、全空间整合、全季候活动、全旅游体验、全社会受惠等六大特征进行定性评价;另一方面要结合国际国内旅游目的地评判标准进行体系评估,以量化打分形式确定区域全域旅游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差距,进而明确全域旅游规划的重点任务。

要确定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与定位,还需要运用SWOT分析模型进行战略选择,进而推导出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形成区域旅游产业的总体定位,确定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并从形象塑造、域面聚集、功能重构、产品优化、产业重组等五大方面制定具体发展策略,构建形成区域品牌形象、多元产品体系、产业体系和三次产业融合模式;并结合区域资源分布特征、资源特色、产业格局、村镇结构体系划定全域旅游功能板块,形成多个旅游产业集聚板块,通过明确各功能板块之间的空间关系、产业要素配比关系、功能协作互补关系,以及各板块内部的产品体系、空间结构组成等,从而引导旅游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2、塑造核心吸引物并明确功能空间划分按照全域旅游战略定位

结合产业功能布局,进行分区布局规划,分别对每个功能片区的公共吸引物集聚区域(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等所在区域)、限制开发区(农用地、滩涂、草地、林地等生态脆弱的区域)、优化发展区(城镇、村庄、度假区及具备建设条件的荒山、荒坡、荒涂等区域)等空间进行划分,重点划定区域边界,界定土地性质和条件,分析片区空间结构,确定片区的重点开发空间,并进行片区旅游生产要素配置。各功能片区内容重点在片区核心吸引物如何构建、新增项目如何融合与引领、原有项目如何提升、片区旅游业态如何配置、环境承载力如何计算、公共服务设施如何配套等。

3、创新旅游发展规划,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循传统思路,需要创新规划。要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全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合理配置。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各种资源要素。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可以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和新趋势设置评价体系。

针对当前旅游消费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可以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养老旅游基地等产品建设。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许多景区门票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发展新的旅游业态,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虽然山水无偿,但服务有偿,可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依赖。

三、开发模式

1、综合型

综合型开发模式是指全域旅游所依托的核心景区、城镇、乡村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资源种类齐全、品味价值高,有条件建成全域旅游目的地,这些城镇需要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主打品牌和主攻方向,整合资源构建国际型旅游目的地。综合性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构建,着眼大旅游发展理念,形成大旅游格局,通过创新创意的思维方式,将遍布综合型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主题形象,提高区域整体效益。

典型案例如:广西桂林、海南三亚、云南丽江等。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开发即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以“ 核心-边缘“发展模式为理论指导,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围绕龙头景区配置旅游产品,从而联动周边区域旅游业发展,最终带动周边形成全域旅游区。对于景区依托型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构建,一定要重视共生系统的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的制定,利益共享是龙头景区和依托性边缘区之间进行合作的动力,共同收益来源于它们互补性资源的共享。共享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共享、交通运输共享、游客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等。该机制的目的是基于共同的利益为纽带,通过利益共享机制使全域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起来,实现双赢局面。

典型案例如:河南云台山、湖南张家界等。

3、都市功能区依托型

都市功能区依托型依托旅游城市知名旅游品牌、优越的的旅游产品、便利的旅游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共生发展前年,相互促进的旅游区域。一般这些区域满足休闲区、商业区、社区、文化区、产业聚集区、生态优化区等多区功能叠加。对于都市功能区依托型,走区域一体化发展道路,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联合一是,淡化行政区观念,强化经济联系,加强区域联合协作。形成城乡互补,优势互动的城乡旅游大市场。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以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

典型案例如:辽宁大连、福建厦门等地。

4、特色资源驱动型

特色资源驱动型是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旅游综合开发为路径,推动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大众健康、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谋划一批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

典型案例如:重庆武隆、云南抚仙湖、贵州花溪等。

5、产业深度融合型

产业深度融合型即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以及旅游业与文化、商贸、科教、体育、宗教、养生、教育、科研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全产业链联动的全域旅游新模式,规划开发出一批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典型案例如:北京海淀区科教旅游区、深圳大芬村的油画村旅游区等。

部分资料来源自网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