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在找建文帝?史书为何说法矛盾,一本家谱终解谜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京吴健园长 郑和下西洋是在找建文帝?史书为何说法矛盾,一本家谱终解谜团?

郑和下西洋是在找建文帝?史书为何说法矛盾,一本家谱终解谜团?

2023-05-12 07: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永乐年间的实录和清代修编的明史,都重复了这一说法,因此建文帝自焚而死,已成盖棺定论。

似乎史书中明确下了结论——建文帝在城破之日,自焚而死。但是《明史郑和传》中却有一句话,和这个观点相左。书里说——成帝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这句记载在正史中的话,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建文帝没有死,而是逃亡海外,因此,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就是继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时也是炫耀武力,威慑或者笼络海外诸国前来朝拜。

再看《明史恭闵帝本纪》的记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这里说的是“帝不知所终”,大火的灰烬里,朱棣只找到了皇后的死尸。

《明史记事本末》里的记载就更传奇了

——城破之日,后宫一片混乱,建文帝手足无措,少监王鉞禀告建文帝说,你祖父临终的时候给你留下了一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的时候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也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还有三件僧衣、一把剃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遗书中写道;“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

建文帝接过度牒叹息说;“天命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于是建文帝剃了头,换上了和尚的衣服,带了程济、杨应能、叶希贤等人来到鬼门。

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层的一扇小矮门,只能够容纳一人出入,外面通着水道。

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人等随之而出,就看见水道上停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

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呢?”僧人回答说;“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主持,昨天晚上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

从此,建文帝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这段传说写得颇为诡异,但基本上肯定了建文帝出逃的事实。问题是,明代皇宫里究竟有没有这条可供外逃的秘密通道?

还真有。

1978年,太平门里有一家南京钢锉厂,要建新厂房,挖地基的时候,挖出来一条废弃的地道。这个地道高2.5米,宽两米,位置就在原来明皇宫的旁边。

如果宫墙内外相通的话,建文帝是完全可以从这条地道逃出皇宫的。

2005年6月,清凉山旁边也发现了一个明代涵洞,位于原明故宫的宫墙之外。对这段历史很有研究的季士家先生,根据现场的发现推断,这个涵洞在明代主要是用于排水,但不下雨的时候是没有水的,完全可以容纳一个人通过。

联系到多年前发现的皇宫内的地道,这个涵洞很可能就是地道的出口。《明史考证》上是这样说的——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八尺,足行一人一马,备临祸潜出,可谓深思熟虑矣。

后来还有清朝人对这件事写了一首诗。

正是围城四面攻,如何地道远能通。

不知飞燕来何事,却说潜龙去此中。

失踪的飞燕说的就是燕王朱棣,潜龙就是指的建文帝。

这么看来,是建文帝使了一个金蝉脱壳计,跑了。

跑出皇宫的建文帝藏到哪了呢?

史学家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出家当了和尚。

明代王鏊的《震泽纪闻》有过一段传奇故事。

——故事说,正统年间,一个御史大夫外出巡查的时候,碰到一个老和尚,当道而立。左右喝斥的时候,他却昂然不动,于是就御史大夫下轿亲自过问。这个老和尚颤颤巍巍说他是建文帝。

御史大夫吓了一跳,不敢怠慢,就把他请进布政使司。老和尚盘腿端坐,昂然地说道:“我自蜀历滇,游方到此,现已是风烛残年,别无所求,只望骸骨能返回中原罢了!”

御史大夫不敢自专,于是禀报朝廷,并且把他送到了北京,明英宗叫来曾经侍奉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来辨认。

吴亮一露脸,老和尚就说:“你不是吴亮吗?”

吴亮说:“我哪里是什么吴亮。”

老和尚从容地笑了笑:“那一年,我在便殿里吃仔鹅,把一块鹅肉掉在地上,当时你手提茶壶趴在地上,用嘴把鹅肉叼起来,你难道忘了吗?你怎么敢说你不是吴亮?”

话音刚落,吴亮扑通一声,跪在老和尚面前泣不成声。

奇怪的是,当天晚上,吴亮回到家里不声不响地上吊了,是自杀,还是他杀,更是无可解说的谜中之谜。据说这位老和尚在宫内安然地度过了最后的日月,死后葬在北京西山,号称“天下大师”。

建文帝当和尚,还有专家考证的依据。

泉州海交馆的刘志成等研究员发现,在台湾学者陈水源写的《杰出航海家郑和》和日本学者上衫千年所写的《郑和下西洋》两本书里,竟然都有建文帝曾在泉州开元寺当过和尚的说法。这两本书里记载,建文帝和他随行人员打扮成僧人的模样,从皇宫密道逃出之后,沿着长江来到武昌罗汉寺。

罗汉寺住持达玄和尚是全国的知名高僧,他的门下有很多弟子,其中就包括当时泉州开元寺的住持念海和尚。达玄看过建文帝的度牒之后,就赶紧联系泉州开元寺住持念海,把建文帝安排在泉州当了和尚。

最神奇的是《让氏家谱》的横空出世。

几年前,84岁的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公开了一本保藏多年的1945年编撰的《让氏家谱》。《让氏家谱》上也记载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自焚,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让銮”,假扮和尚云游于云贵川和湖广。最后,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世代繁衍生息。而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建文帝的15世孙。

让庆光说,他还记得建文帝的墓坐落在洪山宝通寺后的宝塔旁,小时候,他常听宝通寺的和尚说起建文皇帝墓的具体方位,和尚们还曾经指引让庆光的祖辈们前去祭扫。

让庆光说——建文帝认为自己是逊位退国,让出了江山,所以改名让銮,就是让出了金銮宝殿的意思。

让庆光

别人问他——为什么建文帝死后500多年才修编家谱呢?

让庆光说——我们的先祖被夺去了皇位之后,朱棣还多方寻找想斩草除根,明朝的时候祖先们自然是不敢暴露身份。而到了清代,更不能讲自己是明朝皇族后裔。这600年来,让氏只好一直隐瞒先祖的身份,家族的历史也只能口耳相传。所以这本《让氏家谱》也只能到现在才敢公开编纂。

诸多线索如果属实的话,那么当年建文帝有可能真的没有自焚,而是逃出宫去了。那么,朱棣对建文帝的下落是一定会追查到底的。

接着前面泉州海交馆刘志成的研究结果说,

——朱棣得知建文帝逃到了罗汉寺的消息之后,立刻派了一个叫李挺的官员去追查他的下落。

李挺到了罗汉寺,经过盘查得知,确实有两个僧人来过,但他们已经去了泉州。等李挺赶到泉州的时候,念海因为风声太紧,早就安排建文帝搭乘一只阿拉伯船,从泉州港出海了。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宋元明时期是个世界性的大港,从这里出发,可以走遍世界。正是为了追寻建文帝的下落,朱棣才安排郑和七下西洋。

明成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6月15日,郑和率领着一支27000多人的队伍,200余艘巨船,浩浩荡荡从长江口缓缓驶出,开始了我国航海史上七下西洋的壮举。郑和的船队经历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的到达了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图

郑和下西洋是不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建文帝是否真的没死出了家?

不管真相如何,郑和出使西洋倒是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是中国拥抱外部世界的象征。郑和以多元宗教文化为先导,打通了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践,把中国的航海事业铭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

对建文帝的下落,您是怎么看的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