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物里的长江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京吴建兵 南京文物里的长江故事

南京文物里的长江故事

2023-03-26 18: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长江,

古老中国的母亲河之一,

它从唐古拉山奔腾而来,

万流归宗最终汇入浩瀚大海,

与黄河一起

共同孕育出了璀璨的中华文明。

1921年,在黄河之滨的河南三门峡,对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察,开启了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征程。不久之后,在中国南方的长江流域,随着三星堆、大溪等文化遗址的发现,长江考古也拉开了帷幕。

一处处文化遗址、一个个考古发现、一件件出土文物,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中华文明历史源流的认知:中华民族灿若繁星、多元一体的文化血脉亘古天成,华光永续。

日前由中国文物报社、南京博物院、张家港市人民政府、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主题展览“考古里的长江文明”在张家港博物馆拉开帷幕,五件由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借出的文物也讲述了南京这座古城的长江记忆。

这五件南京文物都来自丁奉家族墓。

2020年下半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北郊幕府山南麓五佰村地块发掘了丁奉及其家族墓共4座,出土了釉陶骑马鼓吹仪仗俑、铜剑等象征其生前武将身份的陪葬品,青瓷罐、碗、碟、鐎斗、扁壶、魂瓶、水井、羊圈、磨盘等模型明器,金钗、金环、金步摇上的桃叶形片、金坠件,以及剪刀、镊子、铜镜等生活用品。

出土文物中有四件砖地券——这是刻在砖面上的“土地使用凭证”,在墓葬建成后墓主人下葬时放入墓室中。这四件砖地券文字均为阴刻。

//

其中三块文字相同,写的是:建衡三年八月十六日良月吉日/大男/使持节、左军师、右大司马、徐州牧、左护军、无难右部都督、大将军、安丰侯/庐江安丰丁奉/今于莫府山立冢宅葬/从天买地、从地买宅/雇钱三百万/东极甲乙、西极庚辛、北极壬癸、南极丙丁/若有争地、当诣天帝/若有争宅、当诣土伯/铁券为证、如皇帝律令。

另一块写的是:太元元年八月廿七日良月吉日/大汝/庐江安丰离妃/今于莫府山立冢宅/从天买地、从地买宅/雇钱三百/东极甲乙、西极庚辛、北极壬癸、南极丙丁/若有争地、当诣天帝/若有争宅、当诣土伯/铁券为证、如皇帝律令。

地券文字中,“建衡三年(公元271年)”与史书记载的丁奉去世时间吻合,且记录的职位、封号也与史书基本一致。墓地所在“莫府山”就是今日幕府山的古称。通过砖地券还可以看出,丁奉和夫人是汉末庐江郡安丰县的同乡,夫人在太元元年(公元251年)就已去世下葬。

砖地券的用处是说明人们营造墓地是从“天帝”“土伯”手上购置土地的,所花费的“三百万”“三百”也并非实际的货币,作用类似如今人们扫墓时所用的纸钱。用地仅以天干说明大致方位,并没有严格规划占地范围,更多是象征意义,希望墓主人能安息于此。

不过这砖地券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确定了墓主为三国时孙吴使持节、左军师、右大司马、徐州牧、左护军、无难右部都督、大将军、安丰侯庐江安丰人丁奉。

这一连串的头衔足见丁奉生前在孙吴地位之高,不过早年的他可谓籍籍无名。

孙权时代,丁奉先后做过甘宁、陆逊、潘璋等孙吴将领的部下,虽然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刚毅果敢,但只熬到一个八品的副将军职位。

直到孙亮继位后,丁奉才升迁为冠军将军,并在随后的东兴之战中迎来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三国演义》以“丁奉雪中奋短兵”为标题,用半个章节进行了描写,《三国志》也进行了详细介绍。

公元252年,魏国派诸葛诞、胡综率7万大军围攻吴国东兴(今安徽巢县东南),吴国这边由诸葛恪率众迎敌。这一年雪很大,魏军大概觉得如此天气双方均不会动兵,“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办起酒宴来。

而丁奉认为此时正是突袭的好机会,率领三千人马,让将士们脱掉盔甲、赤膊上阵、短兵相接,并高呼“取封侯赏爵,就在今日”!魏军一看这群人连军事装备都没有,完全没当一回事。随后吴军一举击溃无备且轻敌的魏军。凭借东林之战的突出表现,丁奉逐渐得到重用,并在接下来与魏国的战事中,依然发挥着他勇武的一面,官职也一路高升,担任左将军一职。

丁奉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位吴国君主,一生统兵与北方政权交战,维护吴国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刀光剑影中亲身见证了三国的兴衰存亡,堪称“孙吴长城”。

本次展览除了展出丁奉墓中的砖地券外,还有魂瓶、青瓷灶、青瓷盒和青瓷槅四件文物。

魂瓶是冥器,又称“堆塑罐”,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

//

其中一件魂瓶是两层,上面是五联罐,下面是敞口罐,雕刻了亭台楼阁、飞鸟走兽、家禽牲畜等元素,非常精美。这反映了长江以南地区人们当时的三重宇宙观,雕刻的分别是地下、人间和天上三个世界,反映时人祈求灵魂升天的观念。

青瓷灶、青瓷盒并不少见,展览中展出的青瓷槅却是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以南的餐具。其时宴饮之风盛行,贵族们常游宴于山水,陶槅因分格分区方便易携而备受青睐。

当时在丁奉墓中,

还出土了16件精美陶俑,

组成了一支鼓吹仪仗队。

专家认为,早在三国时期我国很可能就已经出现了军乐队。

值得一提的是,陶俑的眼睛非常大且深,在嘴的周围有一圈络腮胡,这是胡人的形象。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即使是地处东南的吴国,也能与西北地区保持密切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其中一件陶俑还出现了三角形状的马镫,这或许是中国最早的马镫形象。但这件马镫只有左面一侧有,骑手的脚也并没有踏在马镫里,可能只是便于上马的一个设备,称为单边镫。

南京是历史上发挥整合凝聚长江流域文化作用的城市,也是推动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互动融汇的城市。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曾说过,公元3-6世纪的六朝和明代早期,南京作为长江之滨的都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推动了长江流域的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东晋、南朝、明代三个历史时期,南京先后承接了黄河流域的西晋文化,南朝时期与黄河文化交流,明朝早期发挥了统一国家都城的综合性作用。

通江达海,南京就此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六朝时期,南京成就了西北内陆与东南沿海的融合,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不再仅限于一隅,而是深入内陆,并与陆上丝路连接。

除了南京故事,

“考古里的长江文明”展览还有很多精彩。

“我们向长江流域各博物馆、考古所借展了近60件(套)文物,而这些文物均出土于三星堆遗址、马王堆汉墓、良渚遗址、海昏侯汉墓、大云山汉墓等重量级考古遗址,绝大多数是首次来张家港展览。”策展人戴莹介绍,其中珍贵一级文物共有7件(套),其他遗址的二级文物13件(套),而这些重量级文物也将带领观众探寻考古发展脉络,感受长江文化之魂。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商青铜人头像、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的春秋编钮钟、湖南马王堆遗址的西汉云纹漆钫、江西海昏侯遗址的金饼、江苏盱眙大云山西汉王陵的铜编钟座……走进展览,国宝云集,百余件带着历史余温的古文物,见证了长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提供了穿越千年的沉浸式体验。遗址、河道、方桥、铭文砖……《风起黄泗浦》以黄泗浦考古为主题,创意性地复原了当下黄泗浦考古工地及唐宋黄泗浦港口,同时精心设计了解谜剧本游戏,让观众通过沉浸式逻辑推理游戏,感受考古魅力,了解与黄泗浦遗址有关的历史知识。

END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