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万套?保交楼的水分有多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国烂尾楼盘有多少个 165万套?保交楼的水分有多大?

165万套?保交楼的水分有多大?

2024-07-17 0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这两天看到一篇《多地出实招推进“保交楼”》的报道,在网上转得挺火,某权威媒体发的。

但里边有那么一段,着实让观楼君觉得“不爽”。摘引如下:央地各方联动之下,“保交楼”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近发布的消息显示,保交楼推进一年多来,专项借款项目总体复工率接近100%,累计已完成住房交付超过165万套,首批专项借款项目住房交付率超过60%。

这个“165万套”,大家看着是不是有点眼熟?观楼君也觉得是,为此又重新确认了一遍。这个“最近发布的消息”的“最近”,还真是早在7月底的事。卡在7月28日中央定调“保交楼”一周年的时间节点,当时住房城乡建设部是这样披露信息的——“目前,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总体复工率接近100%,累计已完成住房交付超过165万套,首批专项借款项目住房交付率超过60%。”

也就是说,《多地出实招推进“保交楼”》这报道用一个差不多是半年前的数据,故意模糊了时间概念,来论证现在“保交楼”的进展。

实话实说,同为媒体人,观楼君没少见识过稿件里类似的“论证”。

怕就怕,为了单纯的“歌功颂德”,刻意烘托氛围。这也是观楼君最担心的,烂尾楼业主们翘首以盼的“保交楼”,最后变成了一场各方“作秀”的游戏。

一年完成“165万套”烂尾楼交付。不知道广大烂尾楼业主们信不信,反正当时观楼君心里就“犯嘀咕”。既然媒体又重新翻出这个数字来做论据,今天观楼君就和大家聊聊自己为什么“犯嘀咕”——

这个数字没有烂尾楼“大数”的对比,很孤立。

直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官方数据披露过全国停工或烂尾楼盘的数量。我们目前能看到的这个数据,“165万套”,同样是个孤立的数据。没有烂尾楼的定义,没有详细的统计说明,没有和全国停工或烂尾楼盘“大数”的对比,也没有披露哪家开发商、哪个地区完成得比较好。

全国停工或烂尾楼盘的数量究竟有多少?说不清。

这是观楼君现在能查到的相关数据。

根据野村证券的说法,中国目前约有2000万套未建成或延迟预售的房屋。这个数据包含了能够正常交付的期房,当然不能全部划入“烂尾”范畴。

根据易居研究院《2022年全国烂尾楼研究报告》的说法,截至2022年7月16日,全国楼盘烂尾面积为2.31亿平方米。按每套房屋100平方米计算,那就是231万套。但这个数据又和我们的真实感受相差太远。别的不说,众所周知,仅恒大一家就留下162万套烂尾。

还有东方财富的说法,目前全国建好没卖的房屋约3亿平方米,开发商狭义库存300万套;新开工出售但未建成的房屋,面积约21亿平方米,开发商广义库存2100万套。

而根据研究者个人自发的统计,有位知名博主说,全国烂尾楼盘的数量在348个左右,涉及房屋约900万套。他的统计主要来自官方报道,包括停工、停贷断供、破产公告、法院信息、人民网信息等。

以上,也是各类报道惯常引用的几个数据。

没有对比就没有真相,烂尾楼的“大数”是说不清的。所以,“165万套”这个孤单的数字,也就苍白得很难有说服力,看不出保交楼的确切进展。

这个数字超出了烂尾楼处置时间规律的认知,很夸张。

烂尾后盘活再到交付需要多长时间?

网上有人认真测算过,即便是在最顺利的情况下,烂尾楼盘活到交付,也得两年半的时间——从项目评估、谈判再转手给城投,1年;然后从专项资金借款,半年;再然后支付给总包、总包组织施工到建完、验收、交房,1年。

万一要是不顺利呢?说出来怕买到烂尾楼的业主着急,从历史经验看,平均时间大概7年。

举两个例子:

地方层面的,1993年,海南楼市开始出现大面积烂尾,从1999年海南省宣告成立“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小组办公室”到2007年这一机构摘牌,海南用了整整14年时间,才基本完成全省“烂尾楼”复工建设销售,闲置建设用地盘活或回收。

个体层面的,1998年,广州萝岗区的澳洲山庄烂尾,2834户业主中完成交付的只有60来户。萝岗区并入黄浦区后,2010年,黄浦区成立烂尾楼专项小组进行处置,然后发现,相关地块早已被开发商转让抵押,澳洲山庄重启建设再次陷入拉锯。20多年的烂尾抢救中,有人身背巨债,有人疯了跳江,有人直到去世也未能住进山庄,坟头草比人高……时至今日,25年,2000多户业主依然没有等来任何好消息。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烂尾楼的“处置”是需要时间的。“165万套”这个数字,看上去没浪费多少扯皮的时间就得以顺利推进。观楼君只能判断,这肯定是“骨头”中最好啃的那一部分。随着时间推移,“骨头”只会越来越难啃。

这个数字和观楼君能找到的其他证据,很矛盾。

这是观楼君能找到的保交楼专项借款使用方面的数据。

去年8月,央行、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一时间通过专项借款方式支持保交楼,初期规模为2000亿元。尔后,央行又于去年11月又推出第二期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计划和400亿元定增。

按照官方说法,“专项借款项目总体复工率接近100%”。那么,专项贷款资金用出去多少呢?说出来都怕大家笑话。截至三季度末,第二期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只用出去56亿元。也就是说,拿到专项借款的项目数量和资金非常有限,这些项目“复工率接近100%”,根本就不具有多少统计学上的代表意义。

明明缺钱,但大家就是不用。因为,开发商申请这笔钱是有严苛条件的。专款“新老划断”,只能用于已售逾期交付的项目盘活,不能用于填补之前的“窟窿”,还需提供额外的抵押物;因为,银行发放这笔钱也是要考虑经营风险的。央行提供的专项贷款没有利息成本,银行转手就能赚钱,但万一房企还不上,银行很可能赚了利息赔了本金;还因为,地方政府除了考虑保交楼民生问题,更要考虑地方金融风险问题。于是,为了避免风险外溢,一些地方政府在发放专项贷款方面,又额外地加上了诸如“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存量资产处置”“销售回款纳入政府监管账户”等条件。

没有对比就不知真伪,烂尾楼处置是要投入真金白银的。所以,中央提出“保交楼”1年就完成的“165万套”这个数字,里边拿了多少本就不存在烂尾问题的项目充数,里边存在有多少统计水分,就不能不让人心生疑虑。

这也是观楼君想要表达的另一层意思,在“保交楼”这件事上,除了中央和业主是真的着急,链条上的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貌似都不着急。对于摊上烂尾楼的业主来说,除了熬,更多的只能是看运气。开发商的小九九,是债多了不愁,烂尾楼接着往下盖也没有什么好处;银行盘算的,吃完房地产周期的红利,现在不能把烫手的山芋拦在自己怀里;一些地方考虑的,则是怎么用最小的代价做出更大的“政绩”。

当然,大家都知道“躺平”很难看,所以又不得不摆出一副积极推进的姿态。于是,在各路演员的氛围烘托下,我们看到,今天是各地银行和开发商座谈,明天又是各地一把手考察“烂尾楼”,然后不管是不是菜,全部都装进“保交楼”这个篮子里。还有人出馊主意,“以时间换空间”,最后让全体人民一起“背锅”。

观楼君之前分析过,“保交楼”已经成为一项系统风险挑战。

开发商破产或者消失了,如何确定“烂尾楼”的责任主体?确定责任主体后,如何筹集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剩余的建设工作?楼盘建好交付后,如何保证后续的楼盘质量和服务水平?这些,都是需要用时间来解决的难题,大家也都能理解。

但前提是,千万不要把“保交楼”变成一场表演的游戏。

(“云绘楼观楼”专注原创,感谢您的关注分享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