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地理】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可以涉及哪些地理考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入秋标志性现象有哪些 【生活地理】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可以涉及哪些地理考点?

【生活地理】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可以涉及哪些地理考点?

2024-05-29 14: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以观察中国黄河流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及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早在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节气的气候特征

立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冬季开始

小雪: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四季划分的几种方法

四季是温带和副热带地区春、夏、秋、冬的总称。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地球上的一年,而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的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量是不一样的,这种光热变化上的差异就造成了地球上寒暑交替的季节变化。

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 . 气象划分法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 . 古代划分法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 . 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我国在气候上也有以候温作为划分四季标准的,候平均气温大于22℃为夏,小于10℃为冬,在10℃~22℃之间为春秋。由于各地气候不同,因此四季的长短也不一样。这样划分的四季,能较好地代表当地的实际季节寒暖状况。采用这种划分方法,发现了许多有冬无夏,有夏无冬,四季皆春或四季不全的地方。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020·广东中考模拟)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古人通过对每个节气的天气、物候现象的观察来把握季节的变迁,并以此来指导农事活动。下左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右图为“我国部分省会城市常年入秋时间和秋季长度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二十四节气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确定。图中( )

A.甲位置是春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

B.乙位置是夏至日,太阳直射赤道

C.杭州入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昼短夜长

D.贵阳入秋起,我国各地昼变长、夜变短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入秋时间在白露之后

B.哈尔滨市比上海市入秋晚

C.重庆市秋季长度天数最多

D.华北地区秋季宜种春小麦

3.“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是说春分节气面后,冬小麦返青到了起身期,这时应抓紧时间进行浇水、施肥等农业活动。该谚语主要适用于( )

A.华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答案:

1.C

2.A

3.A

(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读下左图“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右图“太阳直射点移动路径图”和表“九九消寒歌”,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 天,地球公转到左图甲位置的日期在 月 日前后。

(2)当地球公转到左图丁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右图中的数字序号是在 位置,这一天是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 ,此时北极圈有 现象。

(3)“九九”期间,太阳直射点运行在右图中的数字序号是 至 时间段,此时淮南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 。

答案:

(1)365 3 21

(2)③ 冬至 极夜

(3)③ ④ 昼短夜长 低

(2019·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中)2018年,我国农村农业部申请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获得国务院的正式批复。日期设在每年的9月23日,这也是农民朋友收割完毕,稻谷归仓的丰收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据此结合图11完成下列问题。

(1)二十四节气歌中写道:“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天,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大小暑相连,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大寒”,两个相邻节气间隔约半个月。24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 运动制定的,其运动方向自 向 。

(2)丰收节正值 (节气),位于图中的 位置,此时太阳直射 (纬线),全球昼夜情况 ,北京的日出时间为 。此节气以后同学会感到北京的白天在逐渐变 (长、短),黑夜在逐渐变 (长、短)。北京房山区丰收节过后半个月左右,播种冬小麦,根据节气歌,小麦播种时节大致为 (节气)。

(3)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此时地球位于(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4)下面诗句,描述春分节气景象的是( )

A.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B.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块然抱愁者,长夜独先知。

C.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D.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5)在24节气中任选其一,说出该节气的民间习俗。

答案:

(1)公转 西 东

(2)秋分 B 赤道或0° 等长或昼夜等长 六点或6:00 短 长 寒露

(3)A

(4)C

(5)合理即可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网络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欢迎分享,推荐收藏,每天在看,请你点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