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中有什么深层的哲学含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余烬有什么深层含义 《黑客帝国》中有什么深层的哲学含义?

《黑客帝国》中有什么深层的哲学含义?

2023-03-11 05: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非常简单地谈几句个人的看法。

《黑客帝国》三部曲的豆瓣评分确实非常高,最低的第二部也有8.6分。在海外评分网站上,系列的得分也非常可观。而支撑它如此高分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系列的“细思恐极之暗线”与“哲学思想深度”。

这个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网络平台打分的“时点后置”。特别是在国内,还要加上观看影片环节的同样后置。由于《黑客帝国》的上映时间较早,绝大部分使用豆瓣等国内平台完成打分的观众,其时间点都是远远晚于三部曲上映时间的。这导致的现象是,当中国观众进行打分时,他们已经获得了以下几种信息:1,该作品是传世经典这一既定认知;2,网络上已经完稿的解析文章。

于是,前者打消了观众对于影片质量的否定可能,后者则解除了观众进入影片内部的困难,甚至那些无从定论的广泛讨论、挖掘,都会让影片的内核变得更加神秘、深邃。暗线与哲思,便在这样的“经典信仰”之滤镜与“二次创作”之叠加中,达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它们或许不完全是作品本身拥有的东西,但已经在如今的讨论语境下,变成了既定的事实结论。

对于沃卓斯基姐妹的作品,其实在《黑客帝国》这样拥有既定群体认知的作品之外,影迷与观众的反馈并不算非常积极。紧跟《黑客帝国3》诞生的《急速赛车手》、2015年的《木星上行》,都只有6分级别的豆瓣评分,而口碑较好的《云图》也是8.1分,和《黑客帝国》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对于这对导演组合的创作,当作品客观质量从“经典”高度上有所下滑,而观众又缺少了既定口碑的质量背书后,并不能很积极地接收它。从《黑客帝国》上看到的“深度哲思”,似乎更像是一个个案。

事实上,除了技术实验意味略显浓厚的《疯狂赛车手》,《云图》和《木星上行》,其内核其实与《黑客帝国》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讲,沃卓斯基保持了创作的内在连贯节奏,《黑客帝国》应该是其二人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正常高峰,而非突兀的“个案”。而它的“哲思”,其实也是源自于西方科幻电影,甚至西方文化的一贯母题,并在其上给出了足够的完成度。它在《云图》等作中也有所表现,当然也足够优秀,但硬要以“哲学思想”的角度去讨论其深度,或许未免有些勉强--除非所有的优秀科幻电影,都可被视作“拥有哲思”。

《黑客帝国》中,尼奥首先面对的,是串联起三部曲剧情的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从红蓝药丸的“选择真实还是虚假”的宏观层面,到先知给予他的任何一个细微选择,再到“救崔尼蒂还是重建人类城市”的终极之选。然而,在这样一次次的选择之表面的下方,我们看到的是“无可选择”的必然性命运之本质---无论是红蓝药丸,都不会给予尼奥真正的真相,真相要在“救世主”角色走到既定剧本的相应阶段后才能告知于他;无论哪一次面见先知,他的选择决定都是被潜在引导的;“重建人类城市”,则是每一代救世主都必定选择的“大爱”。因此,影片的重点,其实是尼奥在预设命运之下挣脱出宿命、率领人类获得自由的过程。通过“爱”这一人类心中无法被机器预知、理解、掌控的最大变量,尼奥打破了历代“救世主”重复上演的必然轮回,也让“毁灭--重建”之中无限切换的人类城市有了新的开始。

而影片的结尾,被机器回收的尼奥沐浴在光芒之中,身影化作了十字形,强烈地暗示了其作为耶稣的属性,这又是另一种宿命打破----此前的“救世主”,只是在机器剧本下扮演人类拯救者角色的提线木偶,无法拯救任何剧本圈定范围之外的东西,而让人类城市有了新开始的尼奥,才是第一个“真救世主”。在此前,当他承受着史密斯特工的连番重殴、落于下风,并最终被引爆身体,就有了一丝“耶稣在十字架上承受痛苦”的意味。

虽然有着大量的互联网设定,但以内核而言,《黑客帝国》其实是一部“科技化语境“下的《圣经》,且加入了西方传统的“宿命与挣脱”要素。它讲述着救世主耶稣的神人一体属性,作为人的爱情、作为神的博爱,让他用爱打破了自己与全人类的宿命,并通过神的“献祭”而完成了人类的挣脱。

而在另一个角度上,我们也能看到其间带有的“人性”与“宿命”的内容,这其实也是让《圣经》以如此形态出现的思想因素---由西方文化语境引导出的西方文化经典。

在影片内时代来临前,《黑客帝国》的世界处在宿命的循环中。每一次人类认为的自由战争,不过是机器预定好的bug程序清除。看似挣脱机器、带领自由的救世主,也不过是机器安排好的时代重启执行人,只能带领几个人类在机器的安排下重建锡安城,再一次开启轮回。他们只能在机器掌控的世界里无所不能,正是对此的象征。不同的是,这一代的尼奥,有先知为他提供的爱情。这一人性的部分,并得到先知的不断刺激诱发。先知试图激发他基于人性的可能性,打破轮回的约定与必然。而尼奥也确实做到了,在崔妮蒂或锡安城的终极选择中,他打破了每一代选择后者的宿命,选择了两个都救。而锡安城的人类文明,也得到了延续,打破了覆灭—重建的预定轮回。

《黑客帝国》显然倾向于人性的积极力量,认为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可以打破宿命与轮回,获得真正的自由。然而,人类本性中的负面因素,让人类文明始终围绕着本性的内在束缚,任何发展进步都无法摆脱本质的原始欲望。《黑客帝国》的人类文明,如果再一次发展到高度发达,甚至压过机器,对力量的欲望也会让他们再次造就另一个机器战争,并再次被囚禁。这是电影没有提供给我们的未来图景,只是一种可能性,但却不容忽视。

沃卓斯基兄弟回避了这一点,给出了自己对人性之于自由的态度,但却没有完美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事实上,人性的复杂,也让它终极不可解。任何个人,也只能给出一个个人的态度,做不到绝对真理。而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也同样是西方的优秀科幻电影的普遍课题,并随之得到不同的答案。

《机械姬》中,人性的双面不可知,正是让人类无法确定地走向光明道路的因素。科学家想要创造一个人类,制作了人工智能的机械人,并反复调整、测试,来获得它对事物与感情的反映,试图让它的逻辑与心理无限接近于人类。而在结尾,他也确实成功了----人工智能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与掌握,反向体察到了人类的心理,利用了人类助手对它的感情,杀死科学家,获得自由。导演用一个“机器人意味复杂地望向助手”的结尾,简练而漂亮地点出了自己的主题与答案----助手与观众,都不知道机器人的表情中包含了什么情绪与信息,就像科学家自以为完全掌控着它的心理变化却只是自以为是,人类的终极本质,即是“不可被掌握的复杂”。

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有着复杂的正反面人性。可以说,“阴阳相合”(自由渴望与爱情、占有的执念)才是人性的完整本质,无法靠任何人操控把握,更无法实现终极的互相理解与统一。《黑客帝国》给出了其中的一个答案,而其他科幻电影则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事实上,这样的要素,在沃卓斯基自己的其他作品--如《云图》和《木星上行》---之中也可窥见。《云图》里,沃卓斯基让同一批演员在不同时代的故事中扮演不同角色,并巧妙地操纵着各角色之间的关系,让之与演员在另外时代角色中的关系进行对应,让各自时代中的“被压迫、革命、失败”剧情获得宿命性的轮回感。而到了最后一个时代,革命终获成功,象征着对宿命的打破,武器则是爱。而《木星上行》中,在那个有点滑稽的表层剧情之下,是一个有些类似的内核-----兄弟几人怀有对死去母亲的爱,但又必须完成“杀掉母亲”的指定任务,于是对作为母亲影射体的女主角进行抢夺,一边流着泪一边想要完成“使命”地杀死她,而又对她(母亲)关联较深的地球怀有特殊的占有欲,而男主角对女主角“非对母亲影子,而是对女主角本人”的爱情,以及他对家庭的反抗,则构成了“爱与打破宿命”的主题。

虽然在完成度上与《黑客帝国》系列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这两部作品里,沃卓斯基依然在表达着与之吻合,也与西方科幻电影普遍吻合的表达内核。然而,从中文网络上的文字反馈来看,大家的接收重点似乎都并没有放在这里。特别是对于《木星上行》,对于特效场面、战争戏份多寡的“预告片与正片不合”,以及对剧情走向上“变态恋情”的聚焦,成为了感想陈述的主体,甚至连男主角的那双作战鞋与庞麦郎《我的滑板鞋》的关系,都被广泛调侃。

在一定程度上,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对于沃卓斯基的电影,大多数普通观众的认知其实还是存在一些错位的,更多地看重其作为传统科幻电影的娱乐属性-----场面与动作的水准和频次,表层剧情的流畅性。在缺乏事先的外部指引的情况下,完全面对一个重启的、可说是“全新'的作品,大众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而《黑客帝国》在“沃卓斯基作品受容“中的独特待遇,“深度哲思”,或许更像是作品完成度、背景题材、接收滞后的综合作用之下,产生的一种自有价值的“二次创作”。

抛开“二次创作”,仅就可确定把握的《黑客帝国》本体而言,它足够优秀,可称经典,但这更多是对西方科幻电影---甚至“西方电影”--共同课题的表达完成度而言,称为“哲思”或许有些勉强。毕竟,面对“人性”与“宿命”,如果将之挖掘到一定程度,都会带来思辨的意义,从而让作品充满了导演的思考。

那么,这种“一次创作”之下的思考,是否可以被视作“哲思”呢?退一步而言,或许并非绝对不可以。这样的话,所有优秀的科幻作品便都带上了“哲思”,而非《黑客帝国》的独有品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