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史 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二)

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二)

2024-06-22 15: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进入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的炮声震憾了中国乐坛,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革命音乐家,异军突起,通过开展左翼音乐运动,使艺术歌曲又得到了新发展,也使人们逐渐对艺术歌曲有了更为广阔地认识与理解。代表作品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卖报歌》等,冼星海的《夜半歌声》、《黄河颂》等;张曙的《芦沟问答》、《一条心》、《洪波曲》和《丈夫去当兵》。此外,还有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左翼音乐家们创作的艺术歌曲呈现出了以抗战爱国为主题内容,富有群众性、战斗性的特点。而且这一时期,在音乐创作技法上又显露出另一个新的特点,就是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加强了中西贯通,使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进一步融合,创作出许多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刘雪庵的《长城谣》、《红豆词》等,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艺术歌曲的发展道路。

  二、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时期

  20世纪50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蓬勃发展的时代。一些专业作曲家感受到新生活、新时代的气息,热情地创作了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以群体歌唱为特色的群众歌曲。而艺术性较强的艺术歌曲创作虽处于弱势,但却在夹缝中初露生机。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文革”前,艺术歌曲的创作出现了两股新的音乐创作主流:其一是民歌被改编的艺术歌曲。此时期民歌被改编的艺术歌曲,在保留了原有民歌特有风格的基础上,在曲调和伴奏上给以艺术化的处理,使其质朴中显露高雅,细腻中呈现奔放。尤其是钢琴伴奏参与艺术表现,使歌曲更加完美动人。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牧歌》、《玛依拉》(1955年)、《槐花几时开》(1955年) 、《三十里铺》(1956年)、《五哥放羊》(1956年)、《嘎俄丽泰》(1958年)等佳作。在创作上还出现了丁善德的《爱人送我向日葵》、吕远的《克拉玛依之歌》、美丽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生茂的《马儿啊,你慢些走》等。我们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民族的生机、国家的生气之活力。其二是这一时期许多专业作曲家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也广为传颂。如劫夫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以及丁善德的《清平乐.会昌》、贺绿汀的《卜算子.咏梅》、赵开生与翟希贤分别谱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等均传唱至今。到“文革”后期也曾出现过一批佳作,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其它音乐品种比较,艺术歌曲在艺术化的探索以及优秀作品创作数量上显得较为逊色。其中,一些作曲家也创作了极少量的艺术歌曲,多以颂歌体裁为主。在70年代末期的艺术歌曲有《北京颂歌》、《千年铁树开了花》,以及钊邦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李焕之的《半屏山》、施光南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也出现了新的生机。“七十年代末所产生的一些作品中就表现出大胆的艺术创新精神,开拓了艺术歌曲复苏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歌曲的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题材的拓展,艺术上的成熟,使音乐语言与作曲技法的运用更为丰富多样。罗忠镕无疑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代表,他的《涉江采芙蓉》、《嫦娥》等歌曲都很有深度。在音高组织上运用十二音序列,采用调性与无调性相结合的节奏序列,并在序列结构中隐含着我国五声调式旋律,充分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旋律器乐化。他一方面增加了演唱技巧上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在词、曲、钢琴伴奏相结合的总体布局与构思上,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理论家们都认为“他成功地创造了‘诗’中所要求的意境,开拓了‘乐’时代的新领域,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三、八十年代至今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艺术歌曲也迎来了繁荣的春天。不仅在数量上比过去30年多了很多,而且在歌词的诗化程度,音乐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也有明显的提高。如谷建芬的《那就是我》,通过对故乡的小河、水磨、炊烟、海螺等音乐形象的塑造,歌词与音乐都有着令人回味的意蕴,具有诗歌的含蓄美。施万春的《送上我心头的思念》融西方宣叙调与旋律歌唱于一体,自然亲切,深切地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还有苏夏的《题西山红叶》、刘锡津的《天鹅之歌》等,诗化的中国意蕴,新颖的音乐语言都说明了我国音乐家在探索艺术歌曲表现形式、音乐语言、体裁风格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