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婺剧院谁设计的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

2023-05-09 19: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是一群人的故事,也是几代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关乎一个剧种,关乎一个院团,值得被挖掘、深思。

  婺剧,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已流传500多年的一个小剧种。

  谁能想到,20多年前一度低迷甚至被一些人担心会失传的婺剧,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的重视,经过婺剧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焕然一新,走向辉煌,蜚声中外。

  这跟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以下简称“浙婺”),地处金华的一家地市级文艺院团的崛起息息相关。

 

  婺剧《信仰的味道》剧照

 

创造多个历史纪录

 

  5月16日晚,南京人民大会堂,气温高达35℃,浙江省唯一参评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浙婺新生代文武生楼胜登场。整个演出的精彩程度,有人这样形容:“全场像滚水一样在欢呼。”

  楼胜演过许多大戏,到过30多个国家演出,也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晚、新年戏曲晚会等重大演出。当晚,面对大考,他带来三折折子戏:《临江会》《断桥》《火烧子都》。

  锣鼓响起,《临江会》拉开帷幕,楼胜扮演的周瑜,金甲灿灿,翎子轻点,独自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忽然,只见他身手矫捷地从一人多高的台上翻下。顿时,掌声四起,先声夺人。

  紧接着,楼胜以一连串剧烈翻动的翎子功技巧,演出了周瑜落败后的心情,令人拍案称绝。

  第二折《断桥》,响当当的“天下第一桥”,婺剧“文戏武做”的标杆。

  戏剧评论家张敞如是评价:“许仙全场的演出又帅又脆,节奏感和爆发力好到无以复加,前一句自我悔恨,后一句忽然惊喜,再一句就变成惊吓之后的慌不择路,身段、神情、唱腔无一不瞬间到位,看得人都要惊叫,又高又飘又标准,就像拿命在演出。”

 

  楼胜在《断桥》中饰许仙

 

  压场的折子戏《火烧子都》,二三十位武功演员作配,每人像车轱辘似的转着,从舞台这头翻到那头,姿态各不相同,个个又高又飘。楼胜用“抹、扯、吹”等手法,展现了独特的婺剧变脸,交替出现红脸、白脸、黑脸、金脸,反映子都杀害同僚后内心的惊恐、害怕、后悔与绝望。

  最后时刻,金脸子都举剑自刎,僵硬地呆立酒桌上,时间似乎凝固。

  大家等待着、猜测着。

  只见楼胜脸朝下,直挺挺地往地上摔去,观众惊呆了。说时迟那时快,接近触地时,楼胜猛然翻转身子,背部着地,仰面躺在了台上。

  全场一片惊呼,掌声雷动。

  惊艳一夜,二十年磨一剑,楼胜顺利摘梅夺魁,也创造了多个历史纪录:婺剧界第一位获得梅花奖的男演员、时隔36年再登梅花奖榜首的浙江戏曲演员、楼胜与妻子杨霞云成了全省首对“梅花伉俪”。

  金华婺剧,梅开五度!

  毋庸置疑,这是属于婺剧人,也是属于金华人的荣光时刻。

  这场演出,让浙婺盛名更富。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的演出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以及全国各级广播电视主频道、主频率,各新闻网站、新媒体平台全覆盖同步转播。浙婺作为浙江省唯一参演单位,在演出中精彩亮相。演员们向全国观众展现了婺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浙婺人的精气神。领队周聪说,大家克服了高温、伤病等困难,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每一场排练。“能够参与这样的盛典,哪怕只有1秒钟,我们也乐意!”

  10月22日晚,由浙婺90后优秀青年演员李烜宇领衔主演,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为内容的婺剧现代戏《信仰的味道》在上海宛平剧场演出,获得观众的一片赞誉,顺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结项验收。

  专家组充分肯定这部剧目内容与形式结合紧密,用婺剧的表演形式,深入浅出地告诉观众《共产党宣言》是什么、人民为什么选择共产党等道理,是党史教育的很好方式。“整部剧充满朝气,精细化、戏曲化、年轻化。”“浙婺是一个非常有实力、对艺术创作非常严谨的团队,每场戏都是反复打磨,每个演员都非常出彩,这样的团队让人敬佩!”

  ……

  浙婺先后20次登上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和元旦戏曲晚会、亚洲文化嘉年华等高规格舞台,成为全国唯一全面参与国家级最高规格演出的地方戏曲院团。其演出足迹遍及全国除西藏、青海之外的所有省份,以及49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演出达500多场,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形成了享誉戏剧界的“浙婺现象”。

 

站在几代人的肩膀上

 

  楼胜在接受梅花奖颁奖的舞台上,充满感情地说:“今天的奖牌虽然是我端着,但我的身后是一个具有超强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我脚下踩着的是几代婺剧人的肩膀……”

  确实,婺剧走到今天,他碰到了好时候。

  陈美兰,婺剧的领军人物,每次被问及婺剧,她谈得最多的便是“传承”二字。

  《穆桂英》《昆仑女》这些婺剧大戏,都是为陈美兰量身打造的,而《白蛇前传》是陈美兰的成名戏。

 

  陈美兰在《宫锦袍》中饰武则天

 

  1989年,在《白蛇前传》中,陈美兰扮演的小青一炮打响,为婺剧拿下第一个梅花奖。那年,她才25岁。这也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历史上首次以扮演配角而获奖的演员。

  2007年,在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陈美兰又实现了婺剧“二度梅”零的突破。

  “为什么团里敢如此大胆选中我?”陈美兰从老师葛素云身上找到了答案——婺剧界一直有“传帮带”的光荣传统,徐汝英、周越桂、葛素云、郑兰香、吴光煜等一批老艺术家在很年轻时就倾力培养婺剧后备人才。

 

  张建敏在《牡丹对课》中饰白牡丹

 

  言传身教,上行下效。2005年,40岁出头的陈美兰,将《白蛇前传》《穆桂英》等剧目,引荐给学生杨霞云主演,有意把舞台让给年轻人。

  此时,有不少人劝她不能把自己的当家戏都传授出去,再多演几年,或者可以一直演下去。

  陈美兰深爱舞台,但更爱婺剧。“相比婺剧的传承发展,个人荣誉和得失不算什么。”她选择把精力放在培养杨霞云、巫文玲、陈丽俐等年轻人上。

  陈美兰说,老一辈艺术家艺术生命需要青年人才去延续。杨霞云、楼胜获得梅花奖,她感觉就像自己获奖一样。婺剧后继有人,才能代代相传,才是对热心观众最好的报答。

  婺剧这种文戏武做、文武兼备的剧种,表演人才的更替速度会更快。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并培养新一代主演,很容易人才断层,剧团演出质量与号召力也会随之出现大幅度起伏。许多国有文艺院团普遍存在人才积压与人才断层并存的现象,其实都是青年演员成长通道不畅造成的。

  浙婺目前基本解决了这一困扰。“婺剧的成功,是众人拾柴,聚沙成塔,靠的是代代传承。”

  院团上下一心,只要青年演员有能力,就千方百计把他们往前推。浙婺用人不拘一格,演员想演戏,不论工龄、年龄、职称,就按青年的自身条件、综合素质,因材施教、量身定制,以戏带功,全力让人人出彩。

  杨霞云进团的时候,浙婺刚开排《昆仑女》。她的嗓子、表演都还不成熟,但基本功不错。院领导看到后就向编导提议,双阳身边的丫鬟可以有点武功,这个丫鬟就叫霞云来演。这就为她量身定制了第一个角色,那年她才16岁。

 

  杨霞云在《穆桂英》中饰穆桂英

 

  2015年,剧团复排《红灯记》,让进团仅3年、只有23岁的临时工李烜宇扮演一号人物李玉和,并安排了8个国家一级演员给他配戏。烜宇不负众望,夺得第26届“白玉兰”新人主角奖榜首。上海座谈会时,有专家说:“不可思议,在我们剧团,不要说一级演员,就是二级演员也不可能给一个临时工演员配戏。”

  陈丽俐是从兄弟剧团引进的85后演员。为了发挥她的潜能,浙婺接连给她安排主演四部大戏:《红灯记》《连环计》《白兔记》《钟楼记》,简称“四个记”。2016年,婺剧首次登上猴年春晚舞台,因陈美兰的推荐,陈丽俐和婺剧名家朱元昊合作演出了《姐妹易嫁》选段。这是多少演员梦寐以求而不得的机会……

  在浙婺,国家一二级演员为青年演员配戏搭戏是常态,曾经的红花无怨无悔做绿叶。中国婺剧院走道上挂满了婺剧老艺术家的肖像与介绍,是对铺路人的由衷感激;一代代新人成为名角,则是铺路人的最大欣慰。

  近年来,浙婺一大批青年演员在梅花奖、白玉兰奖、“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省戏剧节中频频获奖。这个团队平均年龄还不满30岁,行当齐全、文武并重,令各方钦羡。

 

一次又一次敢为人先

 

  从高空看,金华燕尾洲三江交汇处,中国婺剧院像一条鱼,与周边景致浑然一体。作为集歌剧、舞剧、戏剧、交响乐、音乐会、综艺演出于一体的综合性演艺中心,这里日渐成为一个承载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空间。

  追根刨底不难发现,是人尽其才,是一次次敢为人先的探索,成就了今日梨园风景这边独好。

  1996年,浙婺公开选拔副团长,27岁的龙套演员王晓平脱颖而出。1998年12月,浙婺实施总经理负责制,王晓平因为业绩突出被市政府任命为总经理。

  尽管一向坦承缺少“艺术细胞”,但出身婺剧世家的王晓平对戏曲有根深蒂固的痴爱,对剧团有难以割舍的挚爱,同时还有经商的经验、沟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而这些,恰恰是一个现代文化经营管理者最需要,也是最稀缺的宝贵资质。

  成为剧团经营者后,王晓平从市场出发,破传统,清团风,创精品,以“课本剧”为切入口,靠“戏台子”留住人,出人出戏出效益,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逆势而上,屡创辉煌。

  边破边立,大胆创新,院团改革就此展开。

  其间,王晓平订立了许多不符合“常规”的规章制度。不时地,他还会主动去找一些别的领导不敢惹的“麻烦”。

  比如戒烟,他说服每天抽两包烟、烟瘾很大的副院长楼晓华表态,成立戒、禁烟小组,由其担任戒烟小组组长,其他烟瘾大的中层骨干任副组长,全院推行戒、禁烟工作。

  又如团里的武功演员,王晓平总是和他们打成一片,关心细致入微。发现17岁的山东籍优秀小演员李现闯思念分居江苏和山东的父母,王晓平想办法让李爸爸来金华找到工作,又安排没有读过书的李妈妈到中国婺剧院当保洁员。如今,李现闯一家人团聚在金华,其乐融融,去年还在金华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在王晓平看来,一个单位领导的职责,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麻烦”。领导有“麻烦”,群众才会感到“不麻烦”,今天解决了“麻烦”,明天大家的事业才会“不麻烦”。

  “没有组织的关爱,你行吗?没有绿叶的陪衬,你行吗?”

  再忆楼胜夺梅夜,王晓平总要感慨,少了其中一样,楼胜争夺梅花奖都有问题,拿到榜首更不可能。“天时、地利、人和!”

  道理很简单。这些“梅花桩”中不管哪一个,稍不小心,一个磕碰,一个踉跄,你表演再好,也是一个重大失误。这跟奥运会夺冠时的失误是一样的。

  所有的高峰和成就都是用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的。“浙婺的朵朵‘梅’‘兰’背后,有一大拨愿意成就他人的‘梅花桩’们。”王晓平说,这叫“一棵菜”精神,一个好的剧团演职员工需要这种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的精神。

  践行之,硕果出。

  今年9月,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专题调研,认真研究总结浙婺“江山代有青年人才出”的机制、“一棵菜”精神等成功经验,并发文倡议,号召全国戏剧界向浙婺学习。

  刚刚从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退休的张海江和郦晓萍夫妻俩说:“浙婺的文戏武戏都很好,也不只是某一两个主要演员好,而是整个群体优秀,这样水准的演出现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傅谨在进行“推动婺剧繁荣振兴”课题调研后,用1.6万多字的报告肯定浙婺是新时代深入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浙婺的管理是人性化、艺术化、社会化和未来化的,有风清气正的领导作风、深谙规律的管理方式、人戏为本的目标追求、纪律严明的团队氛围,并达到了成就人才的文化贡献。”

  “观众不看戏也可以活,但是看了会活得很精彩,我们演员应该能让年轻人喜欢戏曲,愿意选择看戏的生活方式。”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说,文艺的繁荣就是靠好戏好作品好演员。浙婺出好戏出人才,自然就有观众。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继续行进,婺剧的传承与发展决不能仅靠“龙头”院团“一家独大”,必须依靠大家,依靠年轻人,形成大婺剧观念,培育更多的新一代传承人和观众。

  婺剧人的眼光看得更远了。

  再往后5年、10年,婺剧又会是怎样一番面貌?我们满怀期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