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曾经的荣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动画曾经的辉煌 回顾曾经的荣光

回顾曾经的荣光

2024-06-18 04: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语:

一说到动画,很多90后首先想到的是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的动画系列,对于我国的80后来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国产动画在记忆里泛出脉脉温情,大部分人的童年时光里几乎难觅有影响的国产动画身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产动画一定程度上缺席了90后童年。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中国动画在起起伏伏的近90年发展历程里,也曾有过极为辉煌的时刻。然而又是什么原因,最终导致中国动画走向没落呢?本文将回顾中国动画发展的4个阶段,梳理中国动画从意气风发到蹉跎难行的兴衰历程。

诞生——意气风发

世界上第一部动画诞生于1906年的美国,20年后在中国有四个姓万的兄弟,他们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可见中国的动画起步是非常早的,要知道闻名世界的米老师也只是诞生在1928年。

1935年万氏兄弟又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在抗战之前,他们大致制作了近20部动画短片,这些动画大多都是模仿美国风格,并没有引起大家注意。此时万氏兄弟的老大万籁鸣已经意识到他们制作的动画的结症,那就是一味的模仿美国,而没有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东西。他在《闲话卡通》这篇文章中就检讨了这个缺点:“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

1941年,万籁鸣受美国第一部动画长篇《白雪公主》启发拍摄了《铁扇公主》。这部倾尽心血的动画长篇,取自古典名著《西游记》,这使得在故事上显然更能获得国人认同感,其次是没有照搬美国动画单一化的单线平涂模式,而是采用了很多中国画的绘画方法,因为本片是黑白动画,在动画背景的绘制方面,具有很浓的水墨山水的意味,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和美术特色。《铁扇公主》几乎是意料中的引起巨大轰动,并首次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中国动画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就连日本动画巨擘手冢治虫,也是受到《铁扇公主》的感染才开始决定投身动画的。

兴盛——中国学派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动画经历了一段学习苏联的时期,使得这段时期中国动画虽有成绩却难有影响力。中国动画人意识到需要创立自己的风格,不约而同自觉地回到了中国美学的表现手法之中。1957年4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他们制作的动画《骄傲的将军》成为“中国学派”创始之作。

《骄傲的将军》中主角将军便是借鉴了京剧中的霸王脸谱,食客借鉴丑角,人物走路的步法也出自京剧。服装、背景、建筑、图案等等,也全部是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将军的出场、举鼎、射雁,直到最后的“临阵磨枪”,都可以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故事中找到影子。在将军仓皇逃窜一场还用上了古曲《十面埋伏》。这部仅30分钟的动画,美术风格和音乐都充溢着浓郁民族气息,使得当时的观众不但耳目一新,也为这意趣盎然故事所感动,良好的反响自然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1961-1964年由万籁鸣、唐澄执导的《大闹天宫》更是一部精雕细琢的精品,首先在原著本身具备的魅力加持之下,孙悟空的形象性格塑造得非常好,动画表现上也大放异彩,再加上当时国内动画人才充沛,制作阵容空前强大,可以说《大闹天宫》几乎代表了当时中国动画的最高成就。同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致力于新的动画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动画技艺的提高。著名木偶片导演勒夕远赴捷克求学,他的《谁唱的最好》证明中国木偶片在技术上已经趋于完美,丝毫不逊西方。1958年,中国动画人又研制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接着又拍摄了剪纸片《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剪纸片这一中国独有的动画片种不但为中国动画在全新的技术上增添宝贵的智慧和经验,更使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

直到**结束,政治对动画影响相对放松,1978筹备次年生产的《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长篇动画。在继承了《大闹天宫》的民族性格之外,技术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人物设计和意趣创意显然还是走的《大闹天宫》的路子,要知道这两部动画已经相隔十五年之久,**对动画的伤害可见一斑。好在《哪吒闹海》的成功算是给中国动画注入一剂强心针,中国动画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重新找到中国动画的方向,即坚持从中国民族美学文化的传统中吸取养分,中国动画进入新的创作高潮时期,动画制作不但数量上增加很快,形式和题材也不断的创新。木偶片《阿凡提》故事是来自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睿智有趣的阿凡提采用真人的造型,颜色上来自唐三彩,给人奇妙又生动的感受。此外剪纸拍成的动画片《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渔盆》等等,以水墨画的意韵拍成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取材于敦煌壁画的《九色鹿》,画风借鉴敦煌壁画的《女娲补天》,借鉴云南民族图案的《火童》等等。而在中国动画的长片作品中,中国美学元素更是中国动画的标签之一,如《天书奇谭》的背景绘制,就大有中国古代绘画名家笔下的青山映聚绿水折痕的趣味。

可以说,中国动画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中国电影在世界上成就最高的类型之一,与中国动画人坚持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吸取养分,故事核心脱胎于民族性,文化之美与最具古典主义浪漫幻想气质相结合,才诞生了那么多至今仍为很多人念念不忘的文化精品。

衰退——外来冲击

80年代,中国动画水平此前处于亚洲前列,但一直缺乏市场化操作导致动画创作出现缓慢趋势,而与之相对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大量商业动画被引进中国,比如《变形金刚》、《米老鼠与唐老鸭》、《铁臂阿童木》、《蓝精灵》、《聪明的一休》等,国外动画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精良的制作技术迅速吸引了中国孩子们的眼球,从而对中国的动画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一背景下,中国动画人还是用廉颇之力制作出不少尚能和外国动画一较高低的国产动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先后制作的《黑猫警长》、《三毛流浪记》、《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等出色的动画,这些动画以其贴近生活的人物场景设计,细腻生动的动作刻画,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至今仍任是我国80后的暖心记忆。

在当时,中国动画只有政府投资,然后由电视台采购,这直接导致没有更多资金注入动画行业,很长时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几乎代表了整个中国动画,迟滞的制作周期、技术上的掉队、人才的流失、产量的低迷,这一系列的问题纷至沓来,直接导致中国动画难以和产业化制作的国外动画相抗衡。更恶劣的是在国人最为引以为豪的,在中国动画中有着核心地位的文化传承被逐渐抛弃,动画片相当长时间里在国人意识里扮演着低龄、幼稚、无趣的形象,在这一贯认识之下,中国动画进一步走向没落。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动画萎靡不振,隔海而望的日本却涌现很多具有中国元素的动画,比如鸟山明原著的《龙珠》,其主角就是善良而武艺高强的孙悟空;车田正美的《圣斗士》主角之一的紫龙就是在中国修行;高桥留美子的《乱马》中乱马父子以及所有拥有变身功能的角色,都是在中国的温泉乡掉进温泉才“妖化”的;小川悦司的《中华小当家》索性就是讲中国人在中国的故事。这一吊诡的局面无不从侧面说明了中国文化散发的强大魅力。

回归——不忘初心

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动画要想走下去有两个问题必须破局,第一是需要找回国产动画的基因,即属于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摆脱低幼的刻板印象,提高影响力。第二就是动画必须盈利,才能吸引更多的动画人才。

结语:

前人以其充沛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创造出了无数文化瑰宝,她的前年传承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这对于我们的国产动画来说必然是个取之不尽的宝藏。事实证明中国学派才是中国动画本该具备的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开放和包容的胸襟,实现创造性转化,在实现中国学派的特色基础上,博众所长,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动画的复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