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si教学模式 初中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研究

初中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研究

#初中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研究|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喜欢 0

阅读量:

111

作者:

钱奇兰

展开

摘要:

日新月异的科技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克隆人、转基因食品等问题的争议层出不穷,这些争议性议题的产生,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科技本身,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生活背景、经历、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个体在面对同一议题时所具有的不同的态度和观点,做出不同的决策,因而产生了社会性争议,这种由科技在社会中的运用而产生的争议性议题,称为“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简称SSI),对SSI进行的教学称为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简称“SSI教学”。 在SSI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科学知识、经验,结合自己的道德情感等对结构不良的、具有争议的、开放的、错综复杂的、没有确定答案的社会性科学议题,通过非形式推理进行辩论、论证,最终形成自己的态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出决策等。在中学科学课堂中开展SSI议题的讨论、辩论和论证,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提高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本质的深入理解,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提高。国外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已经对SSI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大陆地区对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基于以上背景,研究者选取了金华市第四中学初二(1)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初中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研究”,以“泥石流”议题为例,教学实践共4课时,合计160分钟,借助于“土地开发”推理问卷、“泥石流”议题的相关知识问卷、非形式推理能力的评价标准、社会性科学议题回馈问卷等工具,主要进行了以下六方面的研究。 第一,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前后,学生对泥石流议题的认知改变情形为何? 第二,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前后,学生对与议题相关的科学概念的认知变化情形为何? 第三,关于“土地开发议题”,学生的非形式推理模式为何? 第四,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前后,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变化情形为何? 第五,学生学业成就与其非形式推理能力间的关系为何? 第六,学生对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态度为何?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泥石流议题教学后,学生对泥石流议题的认知有显著增长。 第二,议题教学后,学生对与议题相关的科学概念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第三,议题学习前后,在面对“土地开发”议题时,学生应用最多的是社会取向推理模式,其次是生态取向、再者为经济取向,最后为科技取向模式。 第四,泥石流议题教学后,学生能更好地对“土地开发”议题进行非形式推理,在作出决策时能更具体、合理、综合地进行考虑和分析。 第五,学生的科学成绩与其关于土地开发议题的推理能力间存在显著相关,但是语文成绩与其非形式推理能力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第六,学生对议题教学反映良好,并表示愿意学习其他社会性科学议题。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的科学教育中开展SS工教学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展开

关键词:

社会性科学议题 SSI教学 非形式推理 泥石流 socio-scientific issues instruction informal reasoning mudflows

DOI:

CNKI:CDMD:2.1012.260147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