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刘繇的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really到底怎么读 钟繇、刘繇的名

钟繇、刘繇的名

2024-06-08 19: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正音系列只是作为“文不醜说三国”的插入使用视频,并非为咬文嚼字掉书袋而作。如果你有发视频而不惊动各位的方法,请私信我。如果你对确定文字读音不感兴趣,也请谨慎观看!

  本期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字的读音。屏幕上的这个字,左边一个“遥远”的“遥”去掉“辶”,右边一个“关系”的“系”字,这个字到底怎么念呢?钟会的父亲钟元常、刘岱的弟弟刘正礼,二位的名字都是这个字。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即可以读作“yóu(由音)”,也可以读作“yáo(遥音)”。

  由于我在说三国系列中会读到这二位的名字,所以我需要确定一个音来读。可以想见,无论我读“yóu(由音)”还是“yáo(遥音)”,大家都会产生疑问。为了避免反复解释,我们将用一个视频来为大家说明一下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读音的?

《中外历史人物词典》:钟繇

  首先先说结论吧,我在“知网·工具书库”找了半天。根据《中外历史人物词典》的注音,钟会的父亲钟元常,其姓名连读应为“钟繇”,其名和“遥远”的“遥”同音。

《古文观止词典》:刘繇

  又根据《古文观止词典》,兖州刺史刘岱的弟弟、孙策占据扬州时的重要对手刘正礼,其姓名连读应为“刘繇”,其名和“由来”的“由”同音。

  就找这两个字的读音还花了我好几块钱。不过还是那句话,看官读什么都可以,我绝没有自大到要纠正大家的读音,我只希望大家不要喷我的读音就行。

 如果各位看官对这两个读音背后的故事感兴趣,那么就请继续往下看吧。

一、钟繇读音

  既读“yóu(由音)”又读“yáo(遥音)”的这个字,它的两个读音完全是因为假借不同的文字而来。我们先说说大魏太傅钟繇的姓名。

  首先,“繇”可以与“遥远”的“遥”通假,其本意就是远的意思。

  比如《荀子·礼论》中讲,为什么大夫的葬礼需要办三个月呢?荀子说:“先王恐其不文也,是以繇其期,足之日也。”

《荀子·礼论篇第十九》曰:三月之殡,何也?曰:大之也,重之也。所致隆也,所致亲也,将举措之,迁徙之,离宫室而归丘陵也,先王恐其不文也,是以繇其期,足之日也。故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皆使其须足以容事,事足以容成,成足以容文,文足以容备,曲容备物之谓道矣。

  也就是说先王害怕殡葬不符合礼节,所以延长下葬的期限,留足相应的天数。这里的“繇其期”,和我们今天“遥遥无期”的用法相类似。所以说,“繇”可以通“遥”。

  其次,“繇”还可以与带草字头的这个“蘨”通假,意思是草木茂盛。

  比如《尚书·禹贡》中说,兖州这个地方,“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條”。

《尚书·夏属·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也就是说大禹所划定的古兖州,土地黑肥高隆,草场丰沛茂盛,树木枝条细长(或指柳树)。这里的“繇”就是通“蘨”字。

  当然,“繇”在古籍中还可以通“摇摆”的“摇”;“歌谣”的“谣”;“徭役”的“徭”。但这些通假情况跟咱们今天的内容关系不大,玆不赘言。

  那钟繇的名字,又为什么念“yáo(遥音)”这个音呢?

  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既与上面的通假字有关,也和钟繇的表字有关。

  有一种解释认为,钟繇的“繇”通“遥远”的“遥”。而“遥远”的“遥”,就是距离远的意思。

钟繇,字元常。“元”一般是指这孩子是家里老大。“常”指一个很短的距离。

  《仪礼》这本书讲的是古代的宫廷礼节,其中的《公食大夫礼》一篇,讲述的是君主如何请卿大夫吃饭。里面说道:“与蒲筵常,缁布纯;加萑(huán)席寻,玄帛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君主赐宴,大夫们都得在东门外端坐。古代是席地而坐,宴会时的坐垫又分为两层。垫在下面的那层叫“筵”,尺寸要大一些;“筵”上面还会再铺一层,叫做“席”,尺寸小一点。《仪礼》认为,司宫的礼官要给大夫们准备一丈六尺长的蒲草编的“筵”,“筵”得用墨色的布作边;“筵”上边再铺上一层八尺长的细苇编的“席”,“席”得用黑色的帛作边。当时就这么个讲究。《仪礼》中的“寻”就是指八尺的长度,大约就是今天的184厘米;“常”就是“寻”的两倍,也就是一丈六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369厘米。

  大夫的仪礼是比较简略的,“寻”和“常”,也是很短的长度单位。《左传》中有“争寻常以尽其民”的说法。《国语》中也说,眼睛能看到的颜色,“不过墨丈寻常之间”。《庄子》和《淮南子》都把不宽的小河沟叫做“寻常之沟”。逐渐地,“寻常”一词就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常见”的含义了。

《三国志·魏书·钟繇传》曰:锺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也。

《仪礼·公食大夫礼第九》曰:不宿戒,戒不速。不授几。无阼席。亨于门外东方。司宫具几,与蒲筵常缁布纯,加萑席寻玄帛纯,皆卷自末。宰夫筵,出自东房。

《左传·成公十二年》曰: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

《国语·周语·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曰: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是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

《庄子·内篇》曰: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弟子曰:“不然。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鳅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而况畏垒之民乎!夫子亦听矣!”

《淮南子·卷十·缪称训》曰:交拱之木,无把之枝;寻常之沟,无吞舟之鱼。

  这么说来,钟繇的名通“遥远”的“遥”,指距离远。钟繇的表字为元常,这里的“常”指距离近。彼此相反,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名、字关系。

  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中,名、字相反而取的还有很多。

  比如,乐进,字文谦。“进”有锐意进取之意,而“谦”有谦和退让之意。

  比如,甘宁,字兴霸。“宁”有安宁平静之意,而“兴霸”为振兴霸业之意。

  比如,吕蒙,字子明。“蒙”有遮挡晦暗之意,而“明”为光照明亮之意。

  如果这么解读,钟元常的名字,必定与“遥远”的“遥”通假,读音也就不难判断了。

  当然,钟繇的表字为元常,这还有另一种解读。

  有人认为钟繇的“繇”与我们上面介绍过的、带草字头的这个“蘨”通假,也就是草木繁盛的样子。

  而钟繇的表字元常中的那个“常”字可以解释为规则。

  比如,《荀子·天论篇》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也就是说,天道运行有其客观规律,这种规律不会因为唐尧这种圣君在位就存在,也不会因为夏桀这种暴君在位就消失。

《荀子·天论篇第十七》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又比如我们常听说的“三纲五常”“伦理纲常”,这里的“常”指的就是规则、规范、规律的意思。

  那么作为草木茂盛的“蘨”和作为规范的“常”有什么联系呢?答案在《老子》五千言中。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河上公给老子作注时说:“芸芸者,华(花)叶盛”。结合河上公的注解,老子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世间万物像花草木叶那般繁盛,但又总是会回归根本。叶落归根就叫做清净,清净也就是让生命循环往复。生命循环往复也可以称为自然法则,懂得自然法则才称得上聪明。

《老子·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于是在道家著作《老子》中,草木茂盛和规则就联系了起来,也就是说“蘨”和“常”就联系了起来。这么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钟繇的名称念“yáo(遥音)”还有第二个理由。这个理由在《世说新语》的《排调(pái  diào)》篇中。里面讲述了司马昭、陈骞(千)、陈泰和钟会四人的趣事。

  当年,司马昭和陈骞、陈泰二人同车路过钟会他们家。可能是开玩笑吧,司马昭等人派人告知钟会,说一同乘车出游,结果不等钟会准备好,司马昭等几个人就驾车而去了。等钟会穿戴齐整出门一看,车都跑远了。钟会连忙追赶,赶上了之后,司马昭等人开玩笑说:“和人说好了一道出行,怎么迟迟不出现?等你半天‘遥遥不至’啊!”这个“遥遥不至”就是在拿钟会父亲钟繇的名字开玩笑了。放今天讲就是谐音梗加伦理哏一起上。钟会嘴上也不饶人,回怼说:“矫然懿实,何必同群。”这句话字面意识就是说:懿德、实才矫然出众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跟别人合群啊!钟会这句话里的“矫然”一语暗指陈骞的父亲陈矫,“同群”一语暗指陈泰的父亲陈群,“懿实”一语暗指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钟会的伦理哏耍得也不错,一招三杀。

  司马昭又问钟会:“你认为皐繇是个什么样的人?”皐繇是尧舜的臣子,他的名字念做“yáo(遥音)”是没有争议的。钟会一听,嘿,你没完了是吧!于是回答:“皐繇这个人向上比不了尧、舜,向下比不了文王和孔子,不过也算得上‘一时之懿士’”。司马昭和钟会,又互相拿彼此的老爹将了对方一军。

《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曰: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锺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皐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

  当然,《世说新语》里记载的事情未必是真实的,可能是作者刘义庆自己编排的。但至少在南朝人刘义庆眼中,钟繇的名字与“遥远”的“遥”同音。

  综上所述吧,不论是出于《世说新语》的谐音梗,还是把“繇”通作“遥”或“蘨”。钟繇的名字对应今天普通话的读音都应该是“yáo(遥音)”而非“yóu(由音)”。

二、刘繇读音

  我们刚才确定了钟繇名字的读音,那么刘繇的名字为什么不跟着一起读“yáo(遥音)”,而非要用另一个读音“yóu(由音)”呢?

  因为刘繇名中的“繇”字,通“由来”的“由”。此二字互通在两汉十分常见。

  《汉书·楚元王传》中说,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经常到哥哥刘伯家里去蹭吃蹭喝,大嫂总是说家里没吃的,刘邦“繇是怨嫂”。这里的“繇”就通“由来”的“由”。

《汉书·楚元王传》曰:初,高祖微时,常避事,时时与宾客过其丘嫂食。嫂厌叔与客来,阳为羹尽,轑釜,客以故去。已而视鉴中有羹,繇是怨嫂。

  《汉书·张释之传》中说,汉文帝的太子和梁王入司马门而不下马车,结果被张释之拦住,并依法上报。文帝“繇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这里的“繇”也通“由来”的“由”。

《汉书·张释之传》曰: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繇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载了班固所作《两都赋》,其中写到,汉高祖刘邦以布衣之身登上皇位,“繇数期而创万世”。也就是说经由数年的时间就开创了万世之基业。这里的“繇”也通“由来”的“由”。

《后汉书·班彪列传》曰:夫大汉之开原也,奋布衣以登皇极,繇数期而创万世,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而言焉。

  好了,有看官会问,即便“繇”“由”二字互通,那刘繇的名为什么就非要读成“yóu(由音)”呢?

  这也要从刘繇的表字去推断。

  刘繇,字正礼。这“繇”和“正礼”的关系记载在《孟子》中。

  《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七节》中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这也就是说:仁义就是一条路;礼节就是一扇门。惟有君子能经由这条路,出入这扇门。

《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七节》曰: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門也。夫义,路也;礼,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这就是“由”和“礼”的关系。同时,“繇”“由”互通,所以刘正礼的姓名,当然应该读成“刘繇(yóu)”。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