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公立医院自费药房被关,“药房托管”模式走向终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dtp药房概念股 13家公立医院自费药房被关,“药房托管”模式走向终结

13家公立医院自费药房被关,“药房托管”模式走向终结

2023-12-29 20: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药房托管模式即将落幕

还有三天,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院内“自费药房”就要正式解散清算了。

这家本来“躺赚”的院内药房在这几天突然传出解散的消息。根据业界流传的《广州市博惠药房关于提前解散的公告》,博惠大药房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工会全资设立的,因“国家卫生领域出台的政策和文件致使本药房无法继续经营”,医院工会于2021年3月2日决定解散药房。

按照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计划,药店员工的劳动关系在4月30日全部终止,药房将依法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各位员工进行补偿。

院内药房大量承接医院内的“特殊用药”,也就是医保无法报销的药品,原本是“处方流转”的第一道截流屏障,效益自然不用说。但此次突然关闭,似乎并不正常。

自从“创新药入院难”现象被广泛关注后,公立医院自费药房这块“自留地”也成为诟病对象,未来的整顿风潮可能会刮向这里。提早关闭,可保平安。

显然,选择关闭自费药房的做法,并不只是中山三院的一家之举。近期网传还有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等12家医院的自费药房宣布即将关停。

早就成顽疾,涉嫌垄断及利益输送

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医疗机构能否合理用药已成重点考察目标。

2020年,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明确,公立医疗机构不得承包、出租药房,不得向营利性企业托管药房,不得以任何形式开设营利性药店。

当时就有观点指出,这项规定将禁止公立医院与零售药店的合作,斩断两者之间的利益往来,而医院的自费药店必定遭遇政策的大整顿。

药房托管从那时候起就从“兵家必争之地”,变成了“烫手的山芋”。医院自费药房的本意是降低药品价格、让患者拥有更多治疗的选择权、维护医院良好的运转,但在实际操作存在一系列的漏洞,导致利益输送有愈演愈烈之势。

自费药房主要承接医院的院内处方,实际上是医院内部利益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因此,能够介入医院利益分配,自然跟医院关系非同一般,业务会很好开展。此前,康美药业、步长药业、九州通、瑞康医药、上海医药、白云山等多家药企都曾托管公立医院的药房。

早在2019年2月,广东省卫健委印发通知,明确不得向营利性企业托管药房。这次除广州之外,广东省内多地的公立医院目前已开始清退自费药房。业内普遍认为,作为中国最大的医药市场,广东省的表态极为关键,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影响尤其重要。

原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廖新波曾公开指出,不少医药公司要给医院高达40%的返点,药房托管就是披着羊皮的狼。

不仅如此,药房托管还涉嫌垄断,且与医疗机构管理政策相悖。今年年初,因在医院自费药房购买了50多万元的医保药物,一名肺移植患者的家属与江苏无锡市人民医院对簿公堂。

早有业内人士公开表示,自费药房既不能实现医药分开,也不能降低药价,更不能消除医生的回扣问题。

托管模式落幕,谁来解决医院收入锐减问题?

中国医改的目标是消除“以药养医”,让14亿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但无论是自费药房还是药房托管,都增加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违背了改革的初衷,打政策的“擦边球”。

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减少的合理收入主要由政府财政补贴,这并不能支撑公立医院的快速发展。从国家卫健委近三年发布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就能看出,2018年有22.65%的三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为负数。而2019、2020年,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更糟糕的是,药占比、手术业务量以及门急诊、住院次均费用的考核指标,让所有医疗机构的影响日益凸显,这加速了公立医院的营收压力。

而药房托管与自费药房将成为公立医院又一收入来源,导致托管方寻找各种方法来提高收入,要满足医院和托管方的收益需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开”。

政策方面也对这一模式有了更多考虑。2019年,人民日报曾撰文《便民药房成“宰民药房”,到底谁在牟利》,质疑院内药房的盈利模式,显然,这种情况显然全国各地都存在。

据健识君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河北等12个省市明确禁止药房托管的行为。此次广东省先行一步,今后其他省份势必会陆续效仿。

药房托管落幕,零售市场定会出现全新模式。业内预计,随着未来处方外流逐渐规范化,相比于药房托管,大型连锁药店将持续迎来利好。

文|小米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