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利珠单抗开启小细胞肺癌一线免疫治疗新时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heckmate032研究 阿替利珠单抗开启小细胞肺癌一线免疫治疗新时代

阿替利珠单抗开启小细胞肺癌一线免疫治疗新时代

2023-03-28 08: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民健康网)圣临奇境会议成功召开

2020年5月16日,“阿替利珠单抗——圣临奇境会议”成功召开,本次大会通过四地连线(上海、杭州、福州、南昌)直播的形式,全国众多肿瘤科专家线上参与交流讨论。

本次会议邀请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马胜林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建英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云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椿教授、福建省立医院崔同建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伟教授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建萍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周彩存教授、韩宝惠教授和马胜林教授分别致开场辞。三位教授表示,在免疫治疗时代,过去5年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小细胞肺癌(SCLC)还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阿替利珠单抗的上市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为SCLC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预祝阿替利珠单抗在抗击SCLC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更多患者得以延长生存!

第一篇章 “三十”磨一见

 

范云教授首先汇报了SCLC的认知与治疗演变史。SCLC是一种非常难治的肿瘤,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预后极差。范云教授回顾了100年来,SCLC治疗领域的5个探索阶段,WHO新分类和基因研究史,以及手术、化疗和放疗的发展历程。手术治疗对于Ⅰ期患者有一定的效果,可改善生存,但只有不到5%的患者适合手术,所以手术在SCLC中的地位并不高。SCLC的化疗从1985年发现EC方案是标准治疗方案以来,到目前为止没有新的药物,伊立替康+卡铂只在日本有适应症,一线和二线药物都非常匮乏。靶向治疗方面,不同于NSCLC,SCLC无明确驱动基因变异靶点,分子靶向药物治疗SCLC的试验多以失败告终。

免疫治疗从早期的数据中就看到了获益的趋势。随着免疫治疗在各个瘤种获得适应症,在SCLC中也取得了一些数据,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已获得SCLC三线治疗适应症,在一线治疗领域,阿替利珠单抗基于IMpower133研究结果取得了适应症。在2018年9月世界肺癌大会上,IMpower133研究结果的重磅公布,同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打破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三十年的沉寂,阿替利珠单抗+依托泊苷/卡铂方案成为一线治疗新标准。2018年10月NCCN指南同步更新,推荐阿替利珠单抗+化疗一线治疗ES-SCLC,2019年3月和6月分别在美国和欧洲获批适应症,2020年2月13日,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

最后,范云教授提出了SCLC新治疗的思考,如SCLC的分型是否可以给未来免疫治疗带来更多指导和启示,SCLC精准治疗,以及免疫联合放疗等,不同治疗方式的联合都是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空间。

 

周彩存教授、余新民教授、沈毅弘教授和陈恩国教授参与专家对话,就免疫前时代,治疗SCLC患者的难点与困惑,以及不同的局部治疗的手段为SCLC的患者带来的临床获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周彩存教授总结,SCLC治疗的主要困惑,首先是一线治疗缓解率高,但PFS短,一旦发生耐药,二线治疗基本无效;其次是我们对SCLC的基因组学了解并不充分。三十年来,在SCLC领域进行了很多临床试验,但都没有成功,尽管缓解率有所提高,但PFS和OS没有改善。产生这个困境的主要原因是SCLC发现晚,往往一旦发现已经广泛转移,手术机会少。放疗对局限期非小细胞肺癌(LD-SCLC)患者效果好,应早期同步放化疗。LD-SCLC患者可以接受预防性全脑照射(PCI),而广泛期效果不佳。

第二篇章 遇见“神奇”

 

复且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发表了关于“ES-SCLC一线治疗新标准”的演讲。胡洁教授首先分析了SCLC的疾病特征,它是一种侵袭性高、预后极差的肺癌类型,大部分ES-SCLC患者1年内出现进展,二线治疗疗效有限,后线有效治疗手段匮乏。在过去三十年里,40项Ⅲ期研究失败,一线治疗除化疗/放疗外几乎没有进展,亟需新的突破。

在2018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公布了IMpower133研究结果,阿替利珠单抗+依托泊苷/卡铂方案掀开了ES-SCLC治疗新篇章。胡洁教授接下来详细汇报了IMpower133研究的主要结果。IMpower133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双终点临床研究,纳入26个国家106个中心403例ES-SCLC患者,1:1随机分配接受阿替利珠单抗+依托泊苷/卡铂或安慰剂+依托泊苷/卡铂一线治疗。复合主要终点为OS和研究者评估的PFS。研究结果发现,阿替利珠单抗+依托泊苷/卡铂较化疗显示明显生存获益,死亡风险显著下降30%,一半患者存活超过1年。

 

阿替利珠单抗+卡铂/依托泊苷较化疗显著延缓ES-SCLC疾病进展,1年PFS率翻倍,疾病进展风险降低23%。

 

此外,阿替利珠单抗+卡铂/依托泊苷持续缓解比例是化疗组的3倍。在更长的随访中,发现生存获益持续,超过1/3患者生存超过18个月。

安全性方面,阿替利珠单抗+卡铂/依托泊苷vs.安慰剂+卡铂/依托泊苷未发现新的安全事件,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

胡洁教授最后总结,IMpower133研究是三十年来首个达到双终点阳性,在ES-SCLC患者中获得显著临床意义改善的研究。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卡铂/依托泊苷已成为ES-SCLC一线治疗新标准,为ES-SCLC患者搏得长生存机会,并且总体安全性良好。

 

韩宝惠教授、梁晓华教授、余宗阳教授和叶峰教授参与专家对话,共同探讨未来SCLC诊疗发展趋势和Biomarker在未来临床中的应用。

韩宝惠教授认为, 过去三十年,研究者在SCLC领域做了大量探索,然而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阿替利珠单抗+化疗一线治疗新标准的确立,标志着化疗+免疫联合治疗新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过去单一化疗的局面。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但还有非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在可预见的未来,EC方案还是SCLC主要的治疗手段,未来在EC方案的基础上如何扩大优势、延长优势、筛选获益人群,是SCLC的探索方向。

目前对于SCLC生物标记物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IMpower133研究发现,PD-L1是一个预测敏感度不高的指标,TMB高表达人群比较多,但对免疫治疗有效的趋势不显著。未来对于如何利用生物标记物来预测SCLC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三篇章 未来可“奇”

 

在这一环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发表了“SCLC免疫治疗,从实验到临床”的报告。朱正飞教授首先回顾了过往40年,SCLC研究及治疗发展历程, 以及免疫治疗在SCLC中探索。分析了5年来,免疫治疗在SCLC中开展的探索,包括不同药物的一线、二线、后线和维持治疗,有成功也有失败。

CheckMate032研究使用纳武利尤单抗单药三线治疗SCLC,ORR为11.9%,基于这项研究,NCCN指南推荐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用于治疗初始治疗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