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82044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2024-03-20 1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毒力

录入时间:2008-10-31 11:48:31 来源:青岛海博 

      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机体以后,是否发生传染与机体 自身的免疫力和当时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结局取决于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两方面的力量强弱。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病原微生物本身要具有一定的毒力和足够的数量,同时要通过合适的途径才能侵入宿主机体,使宿主发生传染。(一)毒力    毒力是病原微生物使宿主致病的能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种。 1、侵袭力    侵袭力是指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机制,侵入机体而获得在体内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和伤害机体的能力,主要包括荚膜和毒性酶两大类 。 (1)荚膜    有些病原微生物(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的菌体外面,生有一层光滑黏稠的荚膜。荚膜的存在,可以抵抗白细胞的吞噬和消化,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实验证明,无荚膜的病原体,往往毒力很弱或没有毒力,易被吞噬细胞所消灭;有荚膜的病原体,如果除去荚膜,其毒力也随之大减。 (2)毒性酶    有些病原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产生很多有毒的酶类,对机体产生毒害。毒性酶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血浆凝固酶:血浆凝固酶是一种酶原,在血浆内被激活后,能使机体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而使血浆凝固,并沉积于菌体表面,以保护病原微生物不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此酶,造成葡萄球菌感染。 ②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是人体结缔组织细胞间的多糖物质,能起组织胶合剂的作用,阻止或减低异物及病原微生物向组织深部的渗透。某些病原微生物(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 )能产生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而使之失去黏性,使结缔组织松弛,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微生物 向周围组织扩散蔓延,故又有扩散因子之称。 ③链激酶:链激酶也称溶纤维蛋白酶。它是一种酶的激活剂,能激活血液中的溶纤维蛋白酶原为溶纤维蛋白酶,促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在组织内进一步蔓延扩散。这种酶的作用正好跟血浆凝固酶相反。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此酶。 ④胶原酶:胶原酶能水解肌肉和皮下组织的胶原蛋白,从而便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产气荚膜杆菌能产生此酶。 ⑤脱氧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能溶解组织细胞坏死时所释放的DNA,从而使黏稠性浓汁变稀,便于病原微生物扩散。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此酶。 ⑥卵磷脂酶:卵磷脂酶能分解细胞膜上的卵磷脂,使细胞坏死或红细胞溶解。产气荚膜杆菌能产生此酶。 ⑦溶血素,它能溶解红血球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而使红细胞溶解。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均能产生溶血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