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培智生活数学教学案例】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视频 特殊教育【培智生活数学教学案例】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特殊教育【培智生活数学教学案例】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特殊教育【培智生活数学教学案例】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创设情境提兴趣,巧用教具促学习

——《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案例背景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低年级段的课程内容中提到: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10以内数的含义,能数、认、读、写,强调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的物体。2. 通过动手操作,了解10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数字是个抽象的概念,对于智障学生而言,需要结合实物,才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学生虽然可以按顺序进行10以内的唱数、写数,但很多智障学生并没有理解数字的意义。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少低年级智障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中,学习时受直觉思维的影响依旧较大,正确概念的形成有一点困难。数字的大小本身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不像物体的大小那么具体,需要将数字变成具体数量的物品,通过一一对应比较物品数量的多少,来判断数字大小,明白数字1~10排序的规律。将数字变成具体数量的物品,这就涉及到教具的使用,制作针对性的教学具能够事半功倍,而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需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吸引学生。于是,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创设情境”和“巧用教具”的方式,进行了数字1~5的大小比较教学,下面就以《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为例,说说我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本节课安排在培智人教版《生活数学》第三册《1~10的数序》内容之后,教学对象为二年级的学生。

二、案例描述

情境教学法是特殊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模拟真实的情境,能够吸引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片段一展现了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同时,智障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需要相应的教学具和辅助他们学习,片段二、三、四便描述了学生使用学具的情景。

片段一 连一连,比多少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果园里摘水果!(师播放PPT,学生兴奋地叫)

 

师:老师摘了几只苹果?X同学摘了几只苹果?

生:老师摘了2只,X同学摘了1只。

师:我们来比一比,谁摘的苹果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

生:老师的苹果多。/用连线的方法。

老师将苹果一一对应连线,学生跟着PPT动画连线。

  

师指着第一只苹果:这只苹果有没有好朋友?

生:有。

师指着旁边的苹果:这只苹果有没有好朋友?

生:没有。

师:所以,老师的苹果多,X同学的苹果少。2只苹果比1只苹果多,我们可以说,数字2大,数字1小,我们来说一说。

生:2大,1小。

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物品数量的多少,来判断数字的大小。

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给学生创设了去果园摘水果的情景,农场的情境一出来学生们便非常兴奋,同时PPT上放置了老师和学生的照片,看到同学和老师的照片时,大家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比较苹果数量的多少,复习了比多少的方法,同时引出数字1和2的大小关系,为学生初步建立数字大小的概念。在之后的摘梨、摘西瓜和摘葡萄的几个情境中,也是学生的照片和水果一起出现,给学生营造出真实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们看到了他们熟悉的事物,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够集中注意力,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也更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间接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

        

 

片段二 连一连,比大小

师:J同学摘了3只梨,W同学摘了2只梨,谁摘的梨多?用什么方法比多少?

生:连一连,找好朋友。

师发放学具,请学生连线。

           

师:谁的梨多?谁的梨少?

生:J同学的梨多,W同学的梨少。

……

师:我们可以用比较物品数量多少的方法,来比较数字的大小。

这个环节是通过比较梨的多少来判断数字3和2的大小。这是本节课发放的第一个学具,让学生亲自连线,体会一一对应的关系,感受数字3和2的大小关系。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直接正确地连线,判断出3和2的大小;对于动手能力不足的同学,我在学具上设置了虚线,让他们描线,辅助他们学习,并且把多出来的梨也单独圈了出来,帮助他们理解多少的概念,从而理解数字的大小。

片段三 排排队,连一连

师:H同学摘了3只西瓜,S同学摘了4只西瓜,数字4和3,哪个数字大?怎么比较数字的大小?

 

生:用比多少的方法。

师:好的,比多少之前,我们要把这些西瓜怎么样?

生:排排队,给它们找好朋友。

师发放学具,纸板和西瓜贴纸,请学生根据数量将西瓜贴在对应的位置,并让学生连线,比较H同学和S同学所摘西瓜的多少。

                  

  

该环节中,水果从整齐的排列方式变成了打乱的顺序,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西瓜的多少,需要学生自己将西瓜排列整齐,将它们一一对应起来,通过连线比较西瓜的多少,从而判断出数字4和3的大小。这个环节中,为了便于学生贴西瓜,并且能贴到对应的位置上,每个西瓜的卡片背面我都贴上了磁贴,在背景纸上的对应位置也贴上了磁贴,便于学生定位。在背景纸的上方和下方,都有数字1~5的提示,帮助能力稍弱的学生准确数数。教具上面印有班级同学的头像,同学们操作教具时的积极性很高。在用学具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也得到了锻炼。

片段四 摆一摆,连一连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葡萄园,C同学摘了4串葡萄,Z同学摘了5串葡萄。怎么比较数字4和5的大小?

 

生:用比多少的方法。/连线的方法。

师:这幅图片上,跟之前又不一样了,我们比多少之前,先要怎么样?

生:拿葡萄。/给葡萄排排队。

师:嗯,对的。我们先要拿出对应数量的葡萄,给它们排排队,比比多少。

师给学生发放学具,请学生数出并拿出对应数量的葡萄,贴到背景纸上,并判断4和5的大小。

师:大家已经把葡萄摆好了,告诉老师,数字4,大还是小?为什么?

生:小。因为4串葡萄少。

这个环节中葡萄的数量是以数字的形式呈现的,并非一串串葡萄这样的图片,学生需要将文字“4串葡萄”转换为图片的“4串葡萄”,这是抽象的数字向具体形象的实物转换。我为学生准备了葡萄图卡和背景板,要求学生拿数葡萄,动手操作能力再次得到锻炼。数字实物化之后,通过比多少来判断数字大小,又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这个环节中,就是借助了学具,通过“看到数字——拿图片——比多少比大小”这样一个“抽象——具体——抽象”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数的大小的认知。

三、教后反思

(一)合理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创设了去果园摘水果的情境,包括摘苹果、摘梨、摘西瓜和摘葡萄四个不同的情境,符合日常生活,部分同学之前也去过果园或者农场采摘水果或蔬菜,所以对这个情境有一定了解。同时,在PPT上放置了我和同学们的照片,配合精妙的动画效果和音效,营造出了我们一起去果园的场景,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起来了,很好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缓解了培智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学生们在课堂上也乐于和我交流,回答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情境中,也让学生根据PPT动画手指连线,再亲自实践手指点数、拿数多种水果,进一步体验到了数字和具体物品数量的关系。 

(二)巧妙借助教具,操作助力学习  

低年级智障学生的学习中,受直觉思维的影响依旧很大,需要通过亲身操作实践来学习,如何将抽象的数字转换为具体的图片,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智障学生本身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如果直接给他们水果卡片进行摆放,可能会显得比较混乱,学具的设计必须有针对性。本节课,我制作了许多学具,对于贴水果环节,水果卡片和背景纸均有明显提示,学生直接贴到指定位置即可。对于能力不同的学生,所使用的教具也有所不同。例如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拿数水果、贴水果、连线等环节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降低要求,给他们的学具中大部分水果已经贴好,仅要求贴1~2个水果,连线时也是以描线为主。在数字旁边也有“大小多少”等文字的提示,辅助学生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巩固了比多少的方法,同时将这个方法进一步利用,来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从学生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学具的设计还不够合理,有不少进步空间。例如,水果和背景纸是以磁贴的形式吸附的,有些磁贴吸的不够牢固,背景纸一抖可能就会掉下来,如果用磁铁,可能吸附得太牢,不利于学生拿下来,后续可以尝试采用魔术贴。水果卡片的尺寸可以再大一些,厚度可以再厚一些,便于学生拿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