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晚秋诗(含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寄情山水下句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晚秋诗(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晚秋诗(含解析)

2024-07-13 08: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晚秋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齐安郡晚秋【注】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所作。②使君:汉代对刺史的尊称,以后延作州郡长官的称呼。此处为自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一个“渐”字,写出太阳西斜,光线逐渐转淡,“影渐疏”紧扣诗题“晚秋”,写秋风使柳叶飘落。B.次句写诗人居住环境,“使君”点明身份,“使君家”应是热闹场所,而诗人居所却“似野人居”,写出环境之冷清静寂。C.颔联写诗人寄情山水,“还堪赏”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的怡然自得,“亦自如”更可见诗人快然自足、乐在其中的意趣。D.颈联视听结合,写诗人消磨漫长秋夜的情景。“雨暗”“残灯”“孤枕”“雁”渲染一种悲凉,突出诗人孤寂难耐的冷清之景。2.此诗尾联“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有相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并塞晚秋韩琦莫赋悲哉学楚骚,寒庭秋色一时高。霜严猎卫鹰权峻,风入弓胶士气豪。对月清吟森玳瑁,吹花芳酌醉葡萄。汾波照骨银河淡,晓夕寒光助帐刀。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边塞诗写出了并塞晚秋的寒肃、高远,与“塞下秋来风景异”意境相同。B.颔联用秋霜凛冽和秋风劲吹,衬托出士卒军容严整的风貌、严阵以待的豪情。C.“吹花芳酌醉葡萄”化用典故,描写出戍边将士在战争之余醉饮边关的场景。D.秋日汾河泛着粼波,寒光凛凛,天上银河更显暗淡,帐中战刀更加寒气逼人。4.诗人说“莫赋悲哉学楚骚”,又写了“对月清吟森玳瑁”,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晚秋陪严郑公①摩诃池泛舟节杜甫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②低。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注】①严郑公:指杜甫好友严武,曾封郑国公,时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作此诗时,杜甫在其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有倦怠之意。②翡翠:鸟名。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入题,写泛舟之情状。“湍驶”写出了水流之急与船行速之快,故风大致酒醒。B.颈联写池中所见。船行之处,或见鸳鸯飞起,或见翡翠低翔,呈现一派怡人的景象。C.整首诗起承转合,结构圆融,上下相应,对仗工稳,用笔极其讲究,足见杜律之精。D.尾联意在表达诗人对白鹭的关爱,希望不会惊扰到它们,得以与之相伴,安宿清溪。6.本诗写晚秋之景语出皆奇,于起笔落笔间前后相承,彼此回应。请结合这一特点对颔联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长安晚秋①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注:①诗人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该诗作于诗人客居长安之时。②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总写长安拂晓全景,“凄清”既是客观景物特点,又是诗人主观心境体现。B.颈联中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拟物作人,形象传神。C.尾联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空”字流露出寓居长安之无奈。D.全诗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借助深秋的典型景物传达诗人的情怀,极具感染力。8.本诗颔联因选景典型、意蕴清远而广受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晚秋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点明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但紧扣诗题,而且写出了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衰颓的状况。B.颔联“两行雁带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诗人也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C.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代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搔首”“倚楼”,从字面看是感慨自己身世的安危,实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良机已失、大势已去的无限感慨。10.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秋夜白居易碧空溶溶①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注】①溶溶:宽广的样子。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之中诗人勾勒出了寂寞孤独的心境,这种心境与静谧的月夜在基调上是非常吻和的。B.颈联转写动物,描写塞外鸿雁急飞、邻家鸡啼,以反衬晚秋之夜的寒冷而漫长。C.此诗所写月夜的氛围是气势恢宏,色彩皎洁幽丽,用这种恢宏衬托个人的渺小。D.此诗语言浅淡:浅,就是浅显通俗,不饰典故,不用深奥之语;淡,就是轻轻入之,淡淡出之,不着浓彩,不用艳词。12.请结合颔联所写到的意象,赏析这一联写景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晚秋夜坐王绩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敧池。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点明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不似晚秋,这是让诗人感到“奇”的地方。B.首联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C.颔联两句重在写景,对荷花和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勃。D.第五句中的“噪”写出了蝉鸣声音之大,烦扰了诗人的清静,诗人令人去黏它,驱其远离。14.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晚客兴苏轼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天围故越侵云尽①,潮上孤城带月回。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注]①越,古国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E.“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16.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都抒发了诗人有建功立业雄心而不得的感慨。②此诗尾联“我”被排挤在黄州,只能与樵夫渔翁为伴,昔日英雄烟消云散,往日壮志难酬,诗人发出“可怜”之哀叹。③《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还堪赏’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的怡然自得,‘亦自如’更可见诗人快然自足、乐在其中的意趣”错。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以及诗句中“还”“亦”等字眼所暗含的强自欢颜的意味看,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淡然自足、乐在其中,实则是借山水啸歌以排遣官场失意的苦闷。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意思是可怜啊,当年赤壁争雄的渡口,如今只有穿着蓑衣的渔翁在那里垂钓。言外之意,我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如今被排挤到黄州,不得不逍遥于山水林泉之间,与樵夫渔翁为伴了。昔日英雄而今安在,往日壮志而今难酬。一声喟然长叹,将诗人不得意的情怀婉转深沉地倾诉出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吧!3.A4.①面对边塞的秋色,诗人强调不要写像楚辞那样的伤感悲秋的诗歌。②“对月清吟森玳瑁”写出边关将士驻守沙场对月吟诗的生活场景。③两句看似矛盾,实则共同抒写了晚秋并塞沙场将士们的豪迈洒脱情怀。【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与‘塞下秋来风景异’意境相同”分析错误。“塞下秋来风景异”写的是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而本词则是写边防军人高昂的士气,所以并不相同。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的首句“莫赋悲哉学楚骚”,诗人面对边塞的秋色,强调不要写像楚辞那样的伤感悲秋的诗歌。为什么呢?作者在后面给出了答案。“塞庭秋色一时高”是说边塞此时秋高气爽,并塞晚秋的寒肃、高远,不应用悲哀的楚辞来表现。接着“霜严猎卫鹰权峻,风入弓胶士气豪”则是写出了守边将士的英姿,完全不是那种悲悲切切的失意文人的样子,所以这些将士是不会吟咏愁苦的楚辞的。“对月清吟森玳瑁”则是写出边关将士驻守沙场对月吟诗的生活场景,将士们不吟愁苦的楚辞,而是吟咏一些立功封赏的诗句。“玳瑁”是装饰高官服装的用品,此处用“森玳瑁”指代高官,也就是将士梦想通过勇敢作战获得边功。下一句“吹花芳酌醉葡萄”则是运用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典故,暗示战士们的勇敢无畏。所以诗人说“莫赋悲哉学楚骚”,又写了“对月清吟森玳瑁”并不矛盾,两句诗都抒写了晚秋并塞沙场将士们的豪迈洒脱情怀。所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5.D6.示例:①“落”回应“高”,拓展了空间;②“迷”回应“杂”,突出了时间变化而带来的景物特点。③“秋自落”承接上联之“风”(答“与下联之‘鸳鸯起’相呼应”,可酌情给分),写出动态之感,化秋的无形为有形;④“晚相迷”承接上联之“雾”(答“与下联之‘翡翠低’,可酌情给分),写出景物的朦胧之美。【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D.“意在表达诗人对白鹭的关爱,希望不会惊扰到它们,得以与之相伴,安宿清溪”错误,理解过于浅白。尾联意在借白鹭言自身之清高闲雅,向严武表明乞归之志。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颔联是“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连”,上句描写高城秋景,“秋自落”,描写秋叶纷飞,既照应了上联中的“风”使得“秋”字做到了实处,写的具体可感又富有动态美,同时“落”字也照应了本句中的“高”,虽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阔大境界,却也拓展了景物的空间,颇有杜甫之风。下句描写傍晚的秋景,“迷”是朦胧之意,城在水边,秋天的傍晚,暮色笼罩,薄雾升起,加上水汽,加之树“杂”,使得景物更具一种迷蒙朦胧之美。景物的朦胧此照应了上联中“雾”,树木杂多,以致傍晚时分让人“迷”,“迷”字也照应了本句中“杂”,突出了时间变化而带来的景物特点。7.D8.①本联选取“残星”“雁阵”,又加以高楼笛声采烘托,描写了长安晚秋最具代表性的景物。②本联借助富有韵味的意象,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怀远之情。【解析】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全诗寓情于景,以景传情”错误。尾联抒写胸怀,写归思,通过“莼鲈之思”和“南冠楚囚”的典故,抒发自己欲归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并不是“寓情于景,以景传情”。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借助富有韵味的意象,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怀远之情。9.B10.①因登临而引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忧思,对故都的怀念之情;③壮志难酬之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阵雁,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诗人也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错误,应是鸿雁由北向南将秋来的消息带给诗人,并非将思情带回故乡。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写诗人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满目肃杀之秋景激起了诗人“满眼愁”。首联写诗人因登临而引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山河沦丧,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本联表达了诗人山河沦丧之愁。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本联写了诗人身世遭际之愁。由此可知,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忧思,对故都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梦魂犹绕”写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非复昔”表达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诗人远望烽火,仰视阵雁,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这一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之悲愤。11.C12.(1)颔联先写菊花开放,但此时却是残菊花开,还依傍着稀疏的篱笆,可见凋谢之期已不远了。再写衰老的梧桐,已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纷凋零,飘落在寒井之上了。(或:动静结合,写出秋的衰败)(2)残菊花开,衰桐叶落,更渲染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3)虽系写景,却暗寄着愁情(孤独、惆怅),且与首联写的“愁”字相呼应。【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月夜的氛围是气势恢宏”错误,应是“清冷寂静”。“用这种恢宏衬托个人的渺小”分析不当,诗人月下凝思,不禁寂从中来,忧思萦怀。在这里,诗人借清冷寂静的氛围,勾勒出了寂寞孤独的心境。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先写菊花开放,论常理,秋菊独傲霜雪,孤芳孑立;但此时却是残菊花开,还依傍着稀疏的篱笆,可见凋谢之期已不远了,然而尚可支撑些时日。此处是对静景的描绘。至于衰老的梧桐,却已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纷凋零,飘落在寒井之上了。此处是对动景的描绘。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秋的衰败;颔联,运用对仗的手法,以“花开”对“叶下”,以“残菊”对“衰桐”,以“傍疏篱”对“落寒井”,更渲染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颔联虽然是写景,却暗寄着诗人的孤独、惆怅,且与首联“月里愁人吊孤影”写的“愁”字相呼应。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表现诗人的浓浓的哀愁。13.D14.①对晚秋园亭物候的喜爱之情;②对园亭幽居的自得其乐、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③不求为世人所知的隐逸、旷达之情。【解析】1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烦扰了诗人的清静,诗人让人去黏它,驱其远离”理解有误,颈联两句写的是作者乐于做粘知了、钓鱼这样的事。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首联中一个“奇”字总写园亭中“物候”的特点,“乐无为”点出作者的生活状态是清静无为,一个“乐”字点出作者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意。颔联具体描绘园亭中的景物,表现了对晚秋园亭物候的喜爱之情。颈联写作者悠闲的生活,作者乐于做粘知了、钓鱼这样的闲事,表现了他的自得其乐。由“怀抱足”分析,也可知对园亭幽居的自得其乐、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尾联直抒胸臆,根据“乐无为”“何藉世人知”分析作者心里感到满足,并不想为世人所知,表现出一种超然、旷达的情怀。15.BE16.①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②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③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解析】15.试题分析: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故B项不恰当。E项,本诗尾联情感“由悲转喜”,故E项中“‘愁’贯穿全诗”分析不恰当。1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和情感分析。首先分析抒情方式,“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中“喜”属于直抒胸臆,抒发的情感是: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第二,“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可见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效果是用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第三,综合全诗看情感变化,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这可以归纳为: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