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琵琶艺术的爬坡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齐鲁地区的琵琶大师是谁啊 追忆琵琶艺术的爬坡人

追忆琵琶艺术的爬坡人

2024-07-15 15: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主持人小铃 经典947

“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尽头,哪怕再多的苦涩和寂寞。”

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刘德海大师对友人说过的这段话最终成了他一生艺术追求的缩影。

2020年4月11日,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刘德海的不幸离世,对于多年来与他有过亲密合作、聆听过他的教诲、与他并肩协作,甚至有着难舍世交情缘的亲朋好友和艺术家们来说,都是无比的痛心。

作为与西方交响乐团合作的中国民乐第一人,刘德海在琵琶的发展与创新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把琵琶这件中国民族乐器推向了世界,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近期《名家与音乐》节目播出的《纪念琵琶艺术大师刘德海系列专题》邀请了众多民乐大家,在他们的叙述中,大师对艺术境界的高远追求,生活中的平易近人、乐观幽默,都栩栩如生。

刘德海与汤良兴:琵琶界的“北刘、南汤”

曾被誉为琵琶界的“北刘、南汤”两大名家之一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汤良兴回忆起与刘德海的共同岁月,感慨地说:“我们两家的情谊历史悠长。”

汤良兴保存的刘德海上海老宅的门牌号:上海石门一路214弄(大众里)66号

刘德海1937年8月13日出生于上海,与同在上海出生又在北京工作的汤良洲、汤良德、汤秀娣、汤良兴来往很密切,有着深厚的情谊。

1959年在新影乐团的合照,后排中间为刘德海,后排右一为汤良兴大哥汤良洲,前排右一为汤良兴姐姐汤秀娣(中国煤矿文工团琵琶演奏家,曾跟随刘德海学琵琶多年),前排右二为汤良兴大嫂張莺

汤良兴小时候也常常与刘德海的兄弟姊妹们一起玩耍、纳凉,他回忆道:“刘德海先生不仅是我大哥,更是我的老师,我们相处了几十年。他跟我两个哥哥同是上海人,又是民乐界的老朋友,所以后来在北京的时候每到周末他们就会聚在一起谈论音乐,互相之间会把自己创作和改编的曲目拿来进行讨论和切磋,致力于将民乐、琵琶、二胡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刘德海与汤良德合影

说到当初向刘德海学琵琶的事,汤良兴记忆犹新。1960年,刘德海受汤良兴哥哥、姐姐、姐夫(俞良模,国家一级演员,琵琶演奏家)委托来到了汤良兴上海的家里。

“那个时候我只有十二、三岁,而他大概二十岁出头,比我大11岁。他到我家里来,帮我用写字的塑胶垫板做了好几副指甲送给我,还给我上了一课基本功的训练。”

汤良兴姐姐汤秀娣保留的刘德海签字的《音乐基本理论习题》

“他那个时候还弹了好多他自己改编创作的、让我耳目一新的曲子,如《马兰花开》、《送我一枝玫瑰花》以及其他一些新的外国曲子。无论从音乐和琵琶技巧的发掘,还是他天才的表现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汤良兴说:“那时候,我的启蒙老师马林生和我两个哥哥都跟我说刘德海在琵琶上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才。他不仅是林石城的学生,也向汪派的传人李廷松、马林生、孙裕德等学习,同时还登门拜访了平湖派和崇明派的各位杰出代表,甚至还虚心向同辈学习。”

汤良兴演奏《梅花三弄》:由古琴名曲改编为琵琶曲的《梅花三弄》在演奏技巧上,吸收了古琴的吟、揉、滑的手法,是琵琶演奏中的一次新尝试

“可以说刘德海先生的琵琶艺术是集几代琵琶人的精髓,融合了民间各个流派的风格,并且不断精进。无论是在音乐的表现力还是琵琶的创新方面,我们能够走到今天,是与他的影响分不开的。”

1994年1月刘德海与汤良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后台合影

2006年,在台北弹拨艺术节上,三位琵琶大师刘德海、王正平和汤良兴联合举办了一次琵琶演奏会,汤良兴说:“音乐会不算热闹,但观众席满座,我们三个人没有任何伴奏,各自弹自己创作、改编的乐曲。”

“这是我们三个第一次同台的音乐会,想不到也是最后一次。王先生走的更早,10年了,两人都先后走了,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我会用余生好好向刘德海先生学习,向他致敬,把我们所学到的、所知道的经验和教训都尽心地传授给我们的后代,让他们在以后的琵琶之路走得更坚实、更有光彩。”

音乐会结束的时候,汤良兴演奏了《江南三段锦》,是用四合如意、紫竹调和评弹过门中的片段,献给刘德海和王正平两位琵琶大师与一千多位观众。

汤良兴演奏《江南三段锦》

刘德海与顾冠仁:“回归江南文化的摇篮”

著名作曲家顾冠仁从小就学琵琶,他与刘德海从小一起长大,几十年来一直来往不断、一起探讨和切磋民族音乐的发展。刘德海的不幸离世让他深感悲痛和惋惜,在访谈中他说,“我跟刘老师是在青少年时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几年中,一起玩音乐、学音乐。”

“那时候,上海有一个广播合唱团附设了一个民族乐队,我当时还不出众,居然幸运地考上了。我们这批人后来也都是很好的朋友,比如同样弹琵琶的上海音乐学院的叶续然教授、吹笛子的谭教授(已过世),拉二胡的卢教授等等。刘老师后来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去学习了,但是我们之间的联系一直保持着。”

特别是最近十年,两人之间的联系更多,因为刘德海提出了“回归江南文化的摇篮”这样一个倡议。他说:“我是从上海出去的,我要对江南丝竹、对上海的音乐再回归和再学习。”

2011年11月3日在北京刘先生的家中,顾冠仁与阳刚民间音乐馆的杨刚一起协商有关发起《回归江南文化摇篮》江南丝竹新作品创作的工作事宜

“后来,2013年10月,我们在上海崇明举办了‘刘德海从艺六十周年’琵琶音乐会和‘回归江南文化摇篮’刘德海琵琶艺术研讨会,都非常成功。刘老师带着他的7个学生上演了整整一场音乐会,他在演奏的同时还担任讲解、主持。”

音乐会上,当演奏完七分钟的《十面埋伏》,刘德海下台后急喘着气脱口而出说“现在的心跳太快了,弹琵琶太累了”。我们从这首乐曲演奏的前两段——列营和擂鼓可窥刘德海爬坡六十年的足迹。

2013年10月15日刘德海和他的众弟子在崇明“刘德海从艺六十周年”琵琶音乐会上的演奏《十面埋伏》

伴随刘德海大师40年来年的”蛟龙”琵琶,现存于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

2013年10月16日举行的刘德海琵琶艺术研讨会就是由顾冠仁主持的。作为从上海走向世界的琵琶大师,晚年的刘德海为了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回归江南文化摇篮”的理念,由此掀起了挖掘、整理、传承、传播民间民族音乐的热潮。

顾冠仁表示:“这场研讨会吸引了全国各地近80位民族音乐理论家、演奏家、教育家。其中,民族音乐理论家乔建中先生做了一篇主题发言,对刘老师的琵琶艺术、创作理念、创作的哲理性思想都做了非常好的总结和介绍。”

“在研讨会上,刘老师也讲了很多。他的作品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谁都想不到琵琶能够这样弹。他的一些代表作,例如《天鹅》,左手上的拍弦以及摇指等技术都被他用绝了,就是像天鹅的翅膀在扇动。”

“他所有的创作都是从音乐形象、内涵出发,创造了好多想不到的技艺。他的另外一些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老童》、《昭陵六骏》等,都是学习琵琶的必练曲目,把琵琶的表现力用到极致。”

2017年端午节前夕,中央民族乐团邀请顾冠仁举办了“顾冠仁新江南丝竹”作品音乐会暨研讨会,刘德海也亲临现场

“刘老师不但是我们艺术上的榜样,也是我的一个兄长。民族音乐需要发展,需要创新,刘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这种发展民族音乐的理念将会永远指引我们,刘老师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原标题:《追忆琵琶艺术的爬坡人 | 朋友眼中的刘德海大师》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