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便可问鼎中原的国之“重”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鼎冠动画就业怎么样 得之便可问鼎中原的国之“重”器

得之便可问鼎中原的国之“重”器

2023-03-12 00: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关于后母戊鼎

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工匠们正在铸造一个巨大的青铜器。这项大型工程在当时堪称尖端科技,从采矿、冶炼、运输、合金、铸造、修饰成形,过程漫长。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而得名。

铸造这件832.84公斤的青铜器,前后各道工序均需大量熟练工人协作配合。所需金属原料至少在一千公斤以上,而且必须有巨大的熔炉。学者们根据鼎身合范后的范线推测出制作方法的几种可能性,有的认为是分铸而成,也有的认为是地坑式浇铸鼎身,后加铸鼎耳。器身各部分的厚度不同,几种合金溶液冷却的速度不同,必须要做好协调,快速浇铸才能完成。也许这个大鼎,不知经过多少次,反复制作才得以成功。

当时的欧洲还没有进入罗马时期,苏美尔人最早进入青铜时代,他们的青铜主要用于制作日常用具。殷商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殷商人的青铜主要用于制作祭礼器和武器,也开启了青铜时代的中国制造。

商王与后母戊鼎

关于后母戊鼎的争议从未停止,多数专家认为“戊”是商王武丁王后妇妌的号,因为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妇好墓中出土的一对“后母辛”方鼎,二者的相似度很高。《甲骨卜辞》中记录了许多妇妌和妇好的内容,她们管理各自的封地,也经常参与国家大事,妇好擅长军事,妇妌擅长农耕。如果说妇好掌握了至高军权,那么妇妌则掌握了至高的农耕祭祀权。

农业是国之根基、重中之重。同为商代晚期,造型奇特的大禾方鼎,鼎上的人面颇似女性,铭文大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妨猜想,方鼎盛谷物以祭地,圆鼎则盛肉以祭天。古人早有天圆地方的概念,地为方为阴,象征养育万物之母。由此猜想,方鼎是为祭地而造,由身份高贵的女性主持祭祀仪式。

后母戊鼎(原司母戊鼎)为何更名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母戊鼎正式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央视播出后,随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司""后"之争也由学界扩展到社会争论,令人尴尬的事情出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三个中国举足轻重的博物馆,在展示同一件青铜大鼎(殷墟、文字博物馆为复制品)时,出现了不同的称谓,位于首都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称"后母戊鼎",而在其出土地——殷墟、国内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为"司母戊鼎"。

鼎中的王者

后母戊

今天也在却无言自威

默默地呈现着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强大

本期【“杂”这国学】

就到这里结束啦~

各位同学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