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宝玉最终的结局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黛玉的经典台词是什么 《红楼梦》中贾宝玉最终的结局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

《红楼梦》中贾宝玉最终的结局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

2024-05-11 01: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字版如下:

大家好,我是云笺,今天我来给大家继续揭秘红楼梦大结局的神秘真相,在上一集里我们通过分析探讨通灵宝玉上的字和邯郸梦仙缘那出戏里隐藏的深意,初步揭开了主人公贾宝玉的最终命运结局和红楼梦大结局的真相,并通过红楼关键字痴字的盘点,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入世迷人的深度理解,也只有在对红楼梦全书基本设定和架构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对许多以往人们经常探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红楼梦中出现了好几次的佛手情节,并不像许多人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想那样有着什么福寿的隐喻或者暗藏着什么特别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而是同风月宝鉴,红楼梦与入世迷人的设定密切相关,我们从这张图示就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作者如此设定的深意,在镜子正面是以贾宝玉为代表的全书一众入世迷人,入世迷人在梦醒之前深深沉迷镜子正面虚假幻象的诱惑中而不能自拔,一但堕入迷津,就会像《飞鸟各投林》曲词中唱的那样痴迷的枉送了性命,作者不断设定佛手隐喻,便是用佛法来试图点醒这些入世迷人,从而望向镜子背面的真相,领悟到自己从前沉迷的都只不过是蛊惑人心的虚假幻像,因此得以醒悟,摆脱了诱惑,最终得到救赎的。作者以佛手暗中指点迷津,度化诸迷梦中人,就是在为书中一干入世迷人指示避免堕入迷津的通途,例如,板儿抱着一个佛手在玩,后来与大姐交换了柚子,这既是二人日后结缘的暗谶,但也是因板儿引导未来巧姐获得解救的预言,是以佛手点指脱离苦海的暗示。这段情节旁边的脂批恰是:【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印证了我们的猜测。再比如,元春判词图画上的香橼,是一种果子,又名佛手,也是以佛手指点迷津,最后大梦归于太虚,最终被度化的暗示;同样的,王熙凤从贾母那里得到一个蜡油冻佛手,也是以佛手来引渡她度过苦海,超脱轮回的隐喻,这些都是以智通老尼口中的佛法为理论基础,再施以佛手指点梦中迷人,最终点破迷关,梦醒后,经度化到达彼岸,归于太虚空无的隐喻和暗示。

入世迷人往往极度沉迷镜子正面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虚假幻像之中,而绝没有主动去发现镜子背面所反映的残酷真相的自觉,这就是风月宝鉴被焚烧时说的以假为真了,而书中的一众入世迷人莫不如此,故此,判断入世迷人的标准便是看这个人物是否曾经以假为真,而佛经中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而入迷之人为外相所迷惑,看不清其虚假本质,便容易以假为真,所以唯有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是看清虚假幻像的无常本质,才可以见到真理,我以前就讲过,无论是拿到风月宝鉴的贾瑞,还是抄写金刚咒的贾环,亦或是看到智通寺门前的对联的贾雨村以及对张道士的劝说充耳不闻的王熙凤,甚至包括主人公贾宝玉在内,也把迷津中的夜叉海鬼所展现的残酷真相抛在脑后,转而沉溺于儿女情长之中,凡此种种,莫不是以假为真,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莫过于薛宝钗对于金玉姻缘的沉迷,就是一种以假为真的典型代表,原著中说和尚缔造了孽缘,给了薛宝钗金锁上与通灵宝玉配对的字,还说过金要拣有玉的来配,又借薛蟠的口告诉读者,薛宝钗从此见宝玉有那劳什子因此留了意,处处护着宝玉,事实上薛宝钗对通灵宝玉的在意是很明显的,她曾经当面问宝玉要了通灵宝玉来观赏,也曾经劝宝玉打络子套上通灵宝玉,还在射覆的时候射的谜底是通灵宝玉,种种表现,都显示了薛宝钗对通灵宝玉的无比在意,甚至连林黛玉都讥讽她偏爱在人戴的东西上留意。但是读者都很清楚,通灵宝玉本身也只不过是大荒山青梗峰下的一块顽石而已,薛宝钗把顽石错认成与自己的金相配的玉,而识不破玉只是幻像,其真身是顽石,这就是以假为真了,从现实层面来看,这种以假为真,也是一种深深的隐喻,所谓对玉的看重,本质是对玉与金相配对的看重,薛宝钗不断劝说贾宝玉读书上进,就是对金玉满堂,富贵联姻传承家族荣耀之理想的重视,却无视了贾宝玉本人发于天然,出乎胸臆的纯真天性,这就是一种以假为真,结果就是金玉姻缘造就了她一生的爱情与婚姻的悲剧。而作者不断在小说中设定的佛手意象,毫无疑问就是试图为所有以假为真的入世迷人指点迷津,从镜子正面的假导航到镜子背面的真的方向的,是要令迷人们早日醒悟过来,不再以假为真,以真为假的。

尽管前面几集我们大致分析了《红楼梦》的最终结局,但是关于贾宝玉的出家过程和结局仍然有许多细节值得探佚。我认为贾宝玉并不是出家以后一下子彻悟然后从迷梦中惊醒的,恰恰相反,我觉得贾宝玉出过两次家,第一次出家是在黛玉去世,跟宝钗成亲之后。此时贾府还未彻底败落,虽然已经是越来越艰难衰微,但是侯门公府的大架子还在,还没有彻底大厦倾覆。此时,贾宝玉的出家仅仅是个人人生理想的幻灭,是对于一生挚爱逝去后的绝望和诸芳流散后的痛苦和惋惜。这时候还只是个人的痛苦,尚且没有对于自身及所处环境的怀疑,这次出家并未彻悟。第一次出家,贾宝玉可能没有能够彻底摆脱家族的控制,所以他很可能是在家庙里出家的,也就是在铁槛寺修行,贾宝玉曾经自认槛内人,此时他还没有最终了悟,所以先是在铁槛寺出家,暗示他仍在槛内,他还并未打通通往彻悟的关节,因为贾宝玉此时没有离开家族很远,所以才在贾府败落以后跟着一起被抓进狱神庙里了。

第二次出家,是在宝玉随着贾府败落以后被抓入狱,可能是经过了小红和贾芸等人的营救出狱后又被迫还俗了,但仍旧尝尽了人间悲欢,受尽穷苦凄惨折磨,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只有家族的彻底衰败,才能够真正的改变贾宝玉原有的世界观,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以往所经历的富贵繁华都不过是梦幻一场,有了渐渐彻悟的意识,这才可能跟着跛足道人(这里说明一下,似乎癞头和尚是专管度女子的,跛足道人专管度男子)来到了智通寺出家,在智通寺里见到了先他一步在此出家的甄宝玉。(至于为什么是“智通寺”,我后面再讲。)从而见到了甄宝玉手上的通灵宝玉,最后随着一起重返太虚幻境,在仙界证盟之下,彻底了悟,最后化烟而逝。留下甄宝玉还在智通寺修行。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贾宝玉的第一次还俗在家族败落之前,因为他最初始终无法悟道,因而在家人的劝说下还俗了,此后随着家族败落一起被抓,之后就跟前面说的一样,贾宝玉沦为乞丐,生活凄惨转而开始悟道,而甄宝玉也可能就是贾宝玉的度化人,所以是甄宝玉主动找到贾宝玉,送玉给他,使他最终彻悟。

贾宝玉两次出家在前八十回里也是有暗示的,那就是一开始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当和尚去,说了两次,结果林黛玉对宝玉说:“做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这也是一句谶语,告诉我们,贾宝玉是经过层层了悟,两次出家,渐渐醒过来的。贾宝玉的醒悟其实并非是从出家才开始,而是一直在层层递进,慢慢加深悟道的层次,最后才大彻大悟的。脂批中说贾宝玉经过三悟:道悟、禅悟、情悟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个渐渐的悟就是贾宝玉从一个迷梦中人一直在缓慢清醒的过程。道悟对应着宝玉在不肯听袭人劝,使性子后写的仿庄子文;禅悟是指宝玉在黛玉、湘云拌嘴中受了夹板气之后悟了宝钗所说的《寄生草》,又被宝钗说的佛经偈子警醒了一下子,但是很快他又自觉的陷入梦境,因为此时还没到最终了悟的时候;情悟是指宝玉看到龄官画蔷后又在梨香院领悟到了情的深意。这样一层层悟道推进贾宝玉对于人生哲学的至深体会。而这种领悟到了最后是在甄宝玉送来的玉面前,真正从大梦中醒过来,在证盟以后明白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富贵繁华不过是一番梦境,就连自身也是幻,自身的经历也是空,所以才悬崖撒手,化烟而逝了。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描写宝玉听了曲文悟禅机以及后来宝钗述说佛教偈子,都不仅仅是为了写一些佛教的哲理而已,更非泛泛之文,而是在暗示贾宝玉的两次不同层次不同境界递进式的了悟,第一次了悟,不算透彻,境界未达化境,第二次才是真正彻悟。

例如贾宝玉在听了曲文后又受了湘云和黛玉的夹板气,赌气写了一首佛经偈子:

你证我证,

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

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

是立足境。”

这首偈子是第一层了悟,而林黛玉又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紧接着宝钗看到这首偈子及林黛玉的续偈,便讲述了南宗六祖惠能与师兄悟道的两个层次,是层次递进,越来越透彻了悟的偈子来解释林黛玉续作偈子彻悟的境界,

宝钗说的两个偈子,原文是:

“宝钗道:“实在这方彻悟。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作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

毫无疑问,上座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等句便是暗示贾宝玉的第一次悟道,即贾宝玉第一次出家。可惜这次不算是真正彻悟,因为不算彻悟,所以五祖没有把法嗣传给神秀,因为不算彻悟,所以贾宝玉还需要第二次最终的悟道。而六祖惠能的偈子:“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则更加透彻,所以五祖将法嗣传给了火头僧惠能,这便是暗示贾宝玉的第二次出家,真正的彻悟,也就是大梦终醒的那次悟道。可以说,《红楼梦》里这段宝钗说禅的经典情节,绝非是描绘宝钗对佛教知识的卖弄,也不是简单的暗示贾宝玉最后的悟道出家,而是暗示了两个不同层次,不同阶段渐进式清醒过来的悟道,如同神秀和惠能的偈子分别悟道的层次不同一样,贾宝玉最后的开悟,也是两个阶段不同层次的境界递进式的了悟,直到最后才真正觉悟,悬崖撒手的。贾宝玉的偈子每一句都偏重一个“证”字,证是佛教证得体悟之意,即由修道而证悟真理,并体达果位、智慧,解脱及功德等,证得即亲身验证得道的意思,也是《仙缘》里最终大梦终须醒,敲醒梦中痴人的方法,也就是“证盟”。只不过他的悟道还不够尽善,还处于验证自身真相的初级阶段,所以林黛玉才续了两句在后面,林黛玉所说的“无立足境”恰如一道青烟没有足也无须立足,“是方干净”是说这道青烟最后被一阵大风吹的干干净净,连一点痕迹也不曾留下,故而是彻底干净了。林黛玉所续的这两句偈子才真正喻示了贾宝玉最终的结局。所以薛宝钗才对林的续作评语是“实在这方彻悟”。 

贾宝玉在写完偈子后,也填了一支《寄生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贾宝玉的《寄生草》是得自于“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至深领会,其句句都是描绘悬崖撒手,是抛弃红尘一切羁绊获得最终解脱的最初警醒。红学家胡文彬先生认为:“所谓‘悬崖撒手’,其中‘悬崖’泛指红尘尽头,‘撒手’即与红尘断绝往来之事。”早在贾宝玉作为一个未知未觉的迷梦中人进行渐进式的了悟之时,悬崖撒手就已经隐隐注定了未来贾宝玉的最终命运。

《红楼梦》原著中提到的弘忍传法嗣于惠能的这件事情,是佛教禅宗著名的分水岭事件, 自此以后,禅宗划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北派,就是以神秀为宗师,其修法讲求的是“渐悟”;而南派便是以惠能为宗师,讲求的是“顿悟”,因而禅宗中有了“北渐南顿”的说法。毫无疑问,这个“北渐南顿”深刻的影响到了《红楼梦》的创作。

我前面讲到贾宝玉最初经过了三悟这样渐悟的阶段,这个渐渐的悟就是一个迷梦中人缓缓的清醒过来的过程。我还分析出:贾宝玉是经过了两次出家,经过了两个阶段不同层次的悟道,最后大彻大悟从迷梦中彻底醒过来后悬崖撒手的,而作者明显是用神秀和惠能的两个不同境界和层次的偈子来暗示贾宝玉的这两次悟道。很显然,贾宝玉早期的“三悟”,走的就是北宗神秀“渐悟”的路子,他的第一次出家,也是渐悟导致的结果,但是如同神秀的偈子一样,没有达到彻悟的境界,所以是“虽善无征”、是惠能评价神秀的偈子说的那样“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而贾宝玉最后是见到了甄宝玉送来的玉才恍然大悟,从迷梦中彻底清醒过来,这个“甄宝玉送玉”就是一种在已经渐悟基础上的顿悟,是猛然间当头一棒后的如梦初醒、豁然开朗,这就是南宗惠能“顿悟”的路子。

( 所谓“顿悟”与“渐悟”,是指众生觉悟成佛的途径。“顿悟”说认为,佛教真理是个整体,众生无需经过长时间的修行,在须臾之间就能完成对它的体悟,从而成为圆满无缺的佛。“渐悟”说认为,对佛教真理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众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修行,逐渐积累,方能在最后完成对它的认识,成为佛。 )

除了黛玉续偈和宝钗说禅, 脂批中也有一些其他的相关暗示,能够证实我的其余推测,

在《魇魔法姊弟逢五鬼》那一回里,贾宝玉和王熙凤受了赵姨娘和马道婆的暗中诅咒,中了邪,直到一僧一道出现,用通灵宝玉除了邪祟,原文如下:

至晚间他二人竟渐渐醒来,【甲戌侧批:能领持诵,故如此灵效。】说腹中饥饿。贾母、王夫人如得了珍宝一般,【甲戌侧批:昊天罔极之恩如何报得?哭杀幼而丧亲者。】旋熬了米汤与他二人吃了,精神渐长,邪祟稍退,一家子才把心放下来。【甲戌眉批:通灵玉听癞和尚二偈即刻灵应,抵却前回若干《庄子》及语录机锋偈子。正所谓物各有所主也。叹不得见玉兄“悬崖撒手”文字为恨。】

脂批在后面说:“通灵玉听癞和尚二偈即刻灵应,抵却前回若干《庄子》及语录机锋偈子。”这是什么意思呢?癞头和尚二偈中说“沉酣一梦终须醒”就是唤醒在梦中酣睡的通灵宝玉,隐喻着玉的主人贾宝玉最终大梦骤醒,而脂批把这偈子同前回若干《庄子》及语录机锋偈子对等起来看待了,说和尚的偈子抵却多少庄子和语录机锋偈子,不就是等同于和尚说沉酣一梦终须醒是唤醒,而庄子和语录机锋偈子也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道悟、禅悟、情悟等等同样是唤醒迷梦中人,二者都起到同样的作用吗?二者都是唤醒沉睡中人,起到同样的作用,证实了贾宝玉的三悟就是在唤醒沉迷梦中的贾宝玉,说明红楼梦的作者早就在前八十回原文里暗示了贾宝玉是沉酣一梦终须醒,醒来以后呢?自然是要觉悟要悬崖撒手了,所以脂批在那里遗憾说“叹不得见玉兄“悬崖撒手”文字为恨”,这些篇章估计在当时就已经遗失了,而批书人很清楚,现在这里说的庄子及语录机锋偈子都是沉酣一梦终须醒之前的缓缓叫醒梦中人的方法,到了最后终须醒的时候,就要悬崖撒手了,所以他才会遗憾悬崖撒手的文字遗失了,看不到了。

在贾宝玉经过了道悟、禅悟、情悟的接连点醒以后,尽管他此时仍痴迷梦境之中,但是渐渐的身为梦的镜中幻影的这个惊天真相已经开始慢慢向他逼近。第一次逼近,就是甄家的婆子们来到贾府,对贾母等人说起甄家也有个宝玉,并且各方面都跟贾宝玉十分相似,也正是因为婆子们一席话,触动到贾宝玉的内心迷惑之处,才使他在风月宝鉴幻身也就是穿衣镜的映照下做梦梦到甄宝玉的,这也正是为了向读者展示,贾宝玉是怎样处在一种大梦未觉之先的情况下,当真相第一次前来轻轻敲门之时的那一种内心的悄然警动与迷惘。

紧接着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贾宝玉将会面临着红楼女儿的各自离散,挚爱林黛玉的逝去和自己无奈的婚姻这样的结局,从而有了第一次的醒悟,弃家而去,落发为僧,这就是真相的第二次向他逼近。然而紧接着贾府大厦倾覆,贾宝玉随着家族有了惨痛至极的经历以后,在甄宝玉送来的玉面前大彻大悟,彻底揭开了真相,明白了自己是个幻影,自己的一切经历都是空幻的,从而最后悬崖撒手,化烟而逝了。

在了解了贾宝玉出家过程中隐藏的佛教深意以后,在下期节目里,我们将分析探讨贾宝玉化灰化烟的自证式谶言背后的深意,并由此深度理解无为有处有还无背后深刻的道家学说理念对红楼梦小说的深层影响,欢迎持续收看,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