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郑州黄河三桥 走进一段无法逾越的黄河建桥史(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河铁桥的故事简介20字 走近郑州黄河三桥 走进一段无法逾越的黄河建桥史(上)

走近郑州黄河三桥 走进一段无法逾越的黄河建桥史(上)

2024-07-17 19: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他所建议并监修的卢汉铁路,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兴建,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完成。

卢汉铁路(建成后改名为京汉铁路),自北京卢沟桥出发,跨越黄河至汉口,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当时,修建铁路必须跨越黄河天堑,由于黄河河宽水急,因而建造跨越黄河的铁路桥梁成为卢汉铁路的关键性工程。

在张之洞设计的具体线路中黄河大桥是最紧要的环节,从地理位置上讲,开封一带的黄河乃地上悬河,被称作黄河的“豆腐腰”。如果在开封黄河段建设桥梁,不仅耗资巨大,且搭建好的桥梁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批准铁路督办盛宣怀兴建卢汉铁路,在郑州北部的黄河上架桥已迫在眉睫。

这是清政府首次在黄河上修建铁路桥,技术难度大,又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请德、美、意三国专家到现场察看,选定大桥桥址,设计阶段有4个建桥选择点。历经4年的桥址勘察工作,经过反复勘选,大桥最终选址在郑州北邙山山脉尽头,距黄河河槽约3000米。

因为“邙山头”附近,黄河两边地势平坦,地处邙山尾,土质坚硬、河床较窄、河道稳定、所需费用较低。这里“滩窄岸坚”,其北岸从沁河到桥址有大坝防护,南岸邙山头土质坚硬,是河道的天然屏障。

1898年6月,《卢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和《卢汉铁路行车合同》正式签订,由比利时主持铁路建设,黄河铁路大桥自然也由比利时人为主设计,桥址最终选定在“滩窄岸坚”的郑州荥泽广武山头(当地人称邙山头)——武陟詹店一线。

清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901至1902年),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完成定测后开始设计,因河水分南北槽,中间为一沙地,故设计两侧各为25孔31.5米的下承钢钣梁。全部桥墩103台,各由8根管桩组成;在桁梁与钣梁之间为对渡墩,共两个,各由14根管桩组成,桥面为直线,平坡。从勘察桥址到设计图纸呈现整整用了4年时间,后经多方论证,又拖了3年。

1903年9月1日黄河上第一座铁桥动工建造,为单线铁路桥,工程造价库平银265万两。

当时,比利时公司为了减轻投资负担加快施工进度,导致基桩深度不够,施工期间就有8个桥墩被洪水冲毁。

时任河南巡抚的陈夔龙与张之洞、袁世凯、盛宣怀等对黄河铁路大桥建设十分上心,并亲自督促裹护桥头石坝等工程的建设。

陈夔龙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6月21日的《河工协济路工石方片》中说:“北岸黄沁厅武陟汛马营坝上下无工处所,因河势北卧,存滩陆续刷榻。”“切近卢汉铁路北干桥工基址”,此处护滩理应由“铁路工司自行筹办”,根据铁路“总工程司沙多电请”,及与“盛宣怀往返电商”,从大局考虑,“由河工协济石六千方”“石价”亦从河防费中自行解决。此后,河工又陆续免费为铁路提供石料,共计两万方,为保障铁桥建设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由此可见,虽说此桥为比利时人承建,但国人也是自上而下出钱出力,大力扶持。现在,北岸黄河铁桥边有一条通往姚旗营的小铁路遗存,就是当年运送石料等修桥所用物资的专用铁路线。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2月1日,京汉铁路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基本完工。

该桥原长3015米,有102孔,桥墩基础深12米,桥墩扎在淤泥里,而非岩石层,这导致桥梁不够稳固,设计最大流量为2.5万立方米每秒。

1905年9月,京汉铁路南北两段在武陟詹店附近接轨;11月12日,黄河大桥告竣;13日,陈夔龙即与盛宣怀视察黄河桥工,并乘火车由南岸抵达北岸,称“往返均极平稳”,当时外务部侍郎联芳、会办京汉铁路大臣唐绍仪则由北而南乘火车过桥,在南岸与盛、陈二人会晤。

1906年4月1日,清政府举行通车仪式,卢汉铁路也正式更名为“京汉铁路”,武陟境内设詹店、黄河北岸两个车站。

列车通过京汉铁路黄河铁桥

这里特意提到武陟的两个车站,是因为武陟是黄河三桥的北岸桥头堡。北岸桥头修建有数个防御性碉堡,而且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有守桥部队把守警戒。黄河北岸车站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为桥梁安全和旅客安全,车站向北迁移至老田庵村西,更名“老田庵车站”。

郑焦城际黄河大桥修建时,北岸京广铁路改道,原线路废弃数千米,老田庵车站亦随之弃用。原京广铁路穿过黄河大堤处有桥梁道口,铁路废弃后已被封死,成为大堤的一部分。

1928年,因北京更名“北平”,铁路亦随之更名为“平汉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又改名“京汉铁路”。

这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桥,直到1949年,一直是我国最长的桥梁。这座黄河铁路第一桥,比上游兰州1907年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的“兰州黄河铁桥”还早了4年。

1906年4月,京汉铁路全线贯通,郑州黄河大桥首次迎来了火车的鸣笛声,迄今为止已经过去了110多年。

这座桥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赫,堪称“中国铁路大桥之母”,因为它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钢结构铁路大桥,是中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永久性桥梁。

相比今天超过300千米每小时的高铁,当时火车通过大桥时的最高时速仅为10千米,后来提至15千米,在今天看来,这等同于自行车的速度,却让当时籍籍无名的郑县发展成了“北方大都会”。

铁桥建成之后,经历战争、洪水等磨难,多次遭到重创。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12日,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因设计问题,桥桩不堪重负,致使两节客车坠入河中,300余人死亡。

被洪水冲垮的京汉铁路黄河大桥桥桩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阻止日军通过郑州黄河大桥进入豫中这唯一通道,中美空军混合团飞行员杨训伟奉命炸毁该桥,为豫湘桂会战赢得了两个多月的战略准备期。这次,铁路桥遭遇了灭顶之灾。

解放战争时期,黄河铁路大桥也未能躲过战火的洗礼,摇摇欲坠,更是雪上加霜。

1948年郑州解放后,大桥已是千疮百孔,铁道部专门请苏联专家对大桥进行详细检查,得出结论,只要进行必要的加固,老桥还可以承担今后一段时间的繁重运输任务。

国家立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整治加固桥墩,至1952年,大桥的钢梁全部更换为苏制上承式钢桁梁,列车运行速度、牵引重量明显提高。1949年至1952年,有关部门先后对大桥进行了5次加固,使该桥的运输能力比之前提高了36倍,但是运输能力与交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每年汛期都要对老桥进行抛石护墩,以应对黄河的洪水冲击。

鉴于此,新桥的修建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END

编辑:范江涛 胡霞

审核:于迎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