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8回:黄河铁桥白塔耸峙,大河雄奔虹影如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河铁桥历史 第3348回:黄河铁桥白塔耸峙,大河雄奔虹影如幻

第3348回:黄河铁桥白塔耸峙,大河雄奔虹影如幻

2023-09-24 14: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风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3348回:黄河铁桥白塔耸峙,大河雄奔虹影如幻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黃劍博采风追影"(微一信: Huang_Jumbo 或Jumboheritagelist )。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遇见亦是美好,尘封便已倾城。

万里黄河第一桥,降龙镇远自天骄。

金城关下冰川渡,白塔山根浮舸漂。

军事要冲兵甲动,丝绸之路锦旗摇。

石墩铁架飞天堑,唯见长虹傲碧霄。

兰州黄河铁桥——李文朝

《铁桥百年赋》:“白塔耸峙,黄河东逝;古关静穆,楼映半空。一桥彩虹临波,百年流云飞渡。今逢盛世,毋忘尘忆,唯吾兰州,矢志创新,兹镌铭为念。

昔陇府金城重镇,绾丝路而通三秦,唯一河而成南北之堑。年及洪武,浮桥颤渡,然夏汛漫卷,冬凌凝寒。迨至清末之岁,始行建桥议案。遂集中西合璧以成,倾全省之力赴艰。柱砥中流,铁梁横空;终成勋业,蔚然景观。三边利济,商旅荣繁;通衢信步,九曲安澜,诚以“天下黄河第一桥”之隆誉,易名中山之佳话,谱写兰州解放之新篇,见证中华民族复兴之沧桑巨变。

噫唏哉,百年古桥,风流永瞻;大河雄奔,虹影如幻。人文标志,独秀新天。带风情百里,襟绿涛两山;历史名胜,风光无限。夫若无祥风以润,金瓯之磐;铁石纵固,斯桥何延?是以国之发展,和谐为先;市之富强,稳定乃安。炎黄族裔,永承天眷;祺我兰州,康乐尽阗。”

黄河铁桥已经深烙在兰州人的心上,成了抹不去的记忆底片。

作为黄河上修建最早和唯一保存至今的近现代钢架梁桥,中山桥集使用、历史和文物价值于一身,它是兰州的骄傲,也是我国的骄傲。黄河兰州铁桥的建设材料,包括一个铆钉一根铁条乃至建成后刷铁桥用的油漆,都是在当时国内极其落后的运输条件下从德国辗转万里运至兰州的;

兰州历来是东西交通要冲,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途,穿城而过的黄河则是横亘在兰州这一交通枢纽之上的障碍,民间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歌谣。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过去,黄河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多少人为了到对岸,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黄河,就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阻碍了兰州这座重镇的发展。古时候,在黄河上建桥是千百年来黄河沿岸的梦想,各种浮桥、木桥最终都经不住凶猛的黄河水,均以失败告终。修建抗冲击力大、载重强的铁桥,技术均在西方国家。

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都曾因军事需要在兰州黄河段修建过浮桥,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毁了。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才在现在中山桥的位置上兴建了著名的镇远浮桥。据明人徐兰的《河桥记》记载,杨廉在黄河之上造大船28艘,以3艘备用,将25艘用绳锁连接,船下以石鳖固定,船上加盖木板、栏杆,并在桥南北两岸各树一根大铁柱和六根木柱,以铁链将浮桥固定。

整座浮桥“随波升降,帖若坦途”。此后500多年间,用以构筑浮桥的船数和用以固定的铁柱与木柱数虽有变化,但镇远浮桥却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现在仍矗立在铁桥南岸的将军铁柱正是镇远浮桥500年兴衰史的唯一见证。所以大家游览铁桥时,千万别忽视了这根大铁棒子。

20世纪初叶,正是我国积贫积弱的时代,风雨飘摇的清晸府能拿出银两建造铁桥,这一点是值得称赞的。因为兰州中山桥是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由此奠定了兰州在西北的重要地位,在1952年铁路没有修通前,这座铁桥是西北与外界的交通运输的命脉,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标志,由此竖立起了兰州的历史形象。

据《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记载,兰州黄河铁桥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开始修建,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竣工,历时近两年半,花费白银30.66万两。

这座屹立在黄河之上的铁桥,饱经百年风蚀雨打,它像一部恢弘的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着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结晶。

拂去岁月的尘埃,从历史中款款而来的百年铁桥,经过多年多次的维修和加固后,已是钢筋铁骨,并将古老与时尚融为一体,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继续为美丽的兰州站成一道风景。

它,又如一位智者,记录着城市从昨天到今天的奋斗与崛起,沧桑与巨变,见证着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中山桥始建于1906年,是黄河上唯一留存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桥梁,因而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时光流逝,周围大多数物事已随时间流逝而变迁,百年中山桥,经历了无数次冰凌冲击、地震摇撼、车船碰撞,以及大规模战争的洗礼,即便历经千般磨难,中山桥依然作为兰州标志性建筑,作为兰州百年来的历史背景和记忆底片,永远烙在兰州人的心上。

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兰州黄河铁桥工程正式开工。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兰州黄河铁桥竣工通行。 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我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 旧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先生始称“中山桥”。

兰州黄河铁桥为四墩五孔,每孔跨径45.9米。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桁架体系,有竖向钢架划分成五个长方形,再加上斜撑竿件,构成一个框架清晰又有韵律的立面。

兰州黄河铁桥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我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初建桥所用料件均由泰来洋行从德国购置。

兰州黄河铁桥设计简洁明了,没有多余冗杂的装饰,它不是我国的传统的建筑类型,而是工业化时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先进的施工、管理水平在空间构筑物上的形象体现。

兰州黄河铁桥由上部结构(桥身)和下部结构(桥墩)两部分组成。兰州黄河铁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其中车行道宽6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米。

兰州黄河铁桥下部结构由2座桥台、4个桥墩组,沉井基础开挖至岩层。桥墩、桥台的材料不一样,南桥台是条石砌的,北桥台是混凝土的。南面第一墩上部是浆砌条石,下部是混凝土。其余三个桥墩上部是混凝土,下部是浆砌疙瘩石。

兰州黄河铁桥桥身原为穿式钢桁架,共计5孔,每孔跨径45.9米,全长233.5米;每孔2片桁架,共计10片桁架;每片桁架有9个节间,每节间各为5.1米。桁架横梁为钢梁,栏杆由角铁及钢管焊接而成。 桥身为五座弧形钢架拱梁,桥面为铁板。

兰州黄河铁桥为四墩五孔,每孔跨径45.9米。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桁架体系,有竖向钢架划分成五个长方形。 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

兰州黄河铁桥作为一个交通结构工程,体现了我国近代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建筑艺术发展史的风格、流派、特征。兰州黄河铁桥是我国近代史上兰州市、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这一特殊的建设背景及建设年代使兰州黄河铁桥变成了研究近代历史的钥匙,在我国的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同时,桥梁所需物资的运输过程也创造了近代运输史上的奇迹。

2006年5月25日,兰州黄河铁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我国科协调宣部主办,我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我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五月初,甘肃洋务总局彭英甲等与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就包修兰州黄河铁桥一事拟定了初步的合作合同,喀佑斯请工程师进行实际勘测,勘测结果出来后,德方认为“黄河水性,虽云湍急,若如所议章程架修铁桥,甘愿保固八十年”。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28日,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国泰来洋行正式签订兰州黄河铁桥包修合同,兰州黄河铁桥的各项建设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3月23日,清朝朝廷的朱批传达到甘肃:“该部知道。钦此。”至此,兰州黄河铁桥的建设工程正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4月2日,庄浪县举人牛献珠致禀彭英甲,请求停修兰州黄河铁桥。他还列举了修建兰州黄河铁桥在发生战争时的六大弊端。彭英甲对牛献珠的观点予以回击,认为建桥正当时宜,刻不容缓。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兰州黄河铁桥工程正式开工。 清宣统元年(1909年)6月18日,兰州黄河铁桥南北两座牌厦竣工。每座牌厦均为三开间,雕梁画栋。牌厦前后共悬名人匾额四块:其中由升允题写“第一桥”匾2块,分置南北桥头;另有“九曲安澜”、“三边利济”匾各一块。在铁桥两头立了两块石碑,由升允撰文记述铁桥修建始末。

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兰州黄河铁桥竣工通行。在铁桥南北两端各添建一座中华传统式古建筑——牌厦。

旧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曾任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被悬挂于铁桥南面的牌厦上,“第一桥”从此改名中山桥,并沿用。

旧国后期,兰州黄河铁桥南北两座牌厦被拆除、毁坏,四张牌匾也不知所踪。 旧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26日,在解困兰州战役中,兰州黄河铁桥桥面木板被焚,杆件及纵梁被枪弹打得通红,但桥身安稳如常。随后,兰州军管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兵进行抢修,于同年9月6日修竣通车。

邓某明在《中山桥轶事》中也有记载:1949年8月26日兰州战役中,中山桥行驶的马家军装载弹药汽车被炮火击中爆炸,引燃一辆装载汽油的汽车,大火将第二、第三段桥面木板烧毁,钢桁架也中弹累累。铁军兰州市军管会命令工兵营抢修,由任震英带领柴应龙工程师等技术指导。

木场里的现成木板很薄,薄到不能承重,临时加工厚木板又来不及。柴应龙是兰州人,遂建议请陇西路的棺材匠施工,获批准,棺材匠冒着国民党飞机的扫射轰炸,挥动锛子,将捐献的原木,砍成四棱四角长方体,补修桥面,再经工兵加固钢桁梁,于9月6日完工,铁军大军及坦克、大炮源源不断顺利过桥,挺进河西。

战争结束后,这座伤痕累累的铁桥,依然如一位勇敢坚强的战士,屹立在黄河之上,用自己的钢铁脊梁,担负起通达黄河两岸的重任。

1954年,兰州市对兰州黄河铁桥进行整修,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及铁板桥面。1958年11月以前,兰州黄河上游只有中山桥这座钢桁梁公路桥梁,中山桥担负着内地输往河西、新疆、青海等地工业建设物资的重要任务,也是边疆工业原料及农副产品输往内地唯一桥梁,中山桥超负荷服役,载重卡车过桥时,桥梁摇摇晃晃。

为此,交通部开始加固中山桥。1954年,由苏联专家指导,开展一次大型的加固工程,在梯形的钢桁梁上加之拱形,强化了桥梁的强度,中山桥可以双车对开,载重由8吨增至10吨。并且美化了桥梁的外形,有如五条彩虹展现在黄河之上。

1989年,兰州黄河铁桥保固合同期满,部分构件老化。1989年一艘260吨的满载船撞上桥墩,全兰州都感受到了震动,而大桥却安然无恙。后来维修时发现,整座大桥的260余万颗螺钉竟无一松动。因为撞击时兰州市晸工程管理处正拟对铁桥进行全面大修时,所以在铁桥遭受重创之后,兰州市当即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抢修,使铁桥转危为安。同时,加宽人行道,装饰桥身。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在桥头竖碑,第一次将兰州黄河铁桥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象征”。

2004年,兰州市对兰州黄河铁桥进行新我国成立以来最彻底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结束其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成永久性步行桥,成为兰州旅游的标志性建筑。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兰州市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兰州黄河铁桥再次维修加固,将桥体抬升1.2米,增强桥体抗震泄洪能力,而且恢复通车,缓解了兰州交通的压力。 2013年3月30日起,为了保障行人、游客通行的安全,保护国家重点文物,兰州黄河铁桥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兰州黄河铁桥作为一个交通结构工程,体现了我国近代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建筑艺术发展史的风格、流派、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大型结构建筑的力与美的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我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再加上清末洋务运动的历史条件、晸府和民众的积极参与的社会背景,使兰州黄河铁桥在我国的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兰州黄河铁桥是我国近代史上兰州市、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这一特殊的建设背景及建设年代使兰州黄河铁桥变成了研究近代历史的钥匙。同时,桥梁所需物资的运输过程也创造了近代运输史上的奇迹。

甘肃省档案馆馆藏着当年修建兰州黄河铁桥所形成的原始档案文献共计45卷570余件。这些档案文献,真实而详细地记载了兰州黄河铁桥筹备、修建及其管理的全貌,同时也反映了清朝末期的晸治、经济和外交等诸方面的历史情况。

在1978年之前,兰州建成的跨河大桥只有4座,改革开放后,桥梁数量翻倍增长,截止目前,已建成大桥特大桥64座、立交桥20座,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位于铁桥另一端的黄河桥梁馆。如果不去白塔山游览,很多游人走到桥的中间就回返了,所以这个桥梁馆很少有人去,它就位于白塔山公园的一侧,里面主要介绍了以黄河铁桥为重点的黄河桥梁的历史,用图片、实物、展板和数字等详实生动。

洋务的兴起,为建设黄河铁桥提供了历史契机。光绪三十一年,时任甘陕总督升允敏意识到“外人奇技巧思”正可以“宜民利用”,于是他决定借助外国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来实施他的建桥计划。在其推动下,经过周密勘查,造桥方提出“黄河水性,虽云湍急,若如所议章程架修铁桥,甘愿保固八十年。”的承诺,在未经朝廷同意既签订了造桥合同。铁桥由德、美两国设计并组织施工。

建造第一铁桥最难的不是签订合同,不是复杂的设计,而是原材料的运输,小到每一个铆钉它们要经过制作,检验包装然后装船,再经过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东海、黄海、最后进入渤海湾,到达天津港,这一路航程达4万多海里。

然而,这还没有完,最艰难则是到岸后由天津港运到兰州的路程,先是上火车,铁路只能到达当时的郑州。从郑州经西安到兰州的一千二百多公里陆路是最艰难的,除了最原始的马车运输,还有道路的险峻,车毁、马死、人伤、匪截的事情经常发生。因此,仅运输费用就达十二万两白银,占总造价的47%。

严谨、认真、守信是德国人给予地球人的印象,在建造第一桥时,为保证工程质量,上至桥梁钢架,下到每一袋洋灰,直至每一个铆钉都完全要漂洋过海运到我国。

黄河兰州段,最宽处为6公里,最窄处从中山桥到南边的伏龙坪山上只有1.8公里。对于修建铁桥,兰州的百姓给予了大力的支援,为了不耽误工期,赶在汛期到来之前把桥梁加固修好,老百姓出工出力。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黄河第一铁桥正式竣工通行。

甘肃洋务总局专门颁布了管理铁桥暨岁修铁桥法程,这也是我国桥梁使用保护的第一部法规。法程规定车马走中间,行人走两边,由北而南者靠东,由南而北者靠西,无论是车马行人皆需鱼贯而行,“毋得久立观望,有碍通行。”载货过重的车辆,不宜并驾齐驱,以防损坏桥板……

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二十,针对有人在铁桥上驰骋车马的现象,兰州巡警道、甘肃洋务总局专门发布了一道严禁在铁桥上驰跑车马的禁令,规定“嗣后,行过铁桥,无论车马,务须缓辔徐行,不准驰骤急跑。倘敢不遵,即由站岗巡兵扭送来局。轻则责罚,重则枷号示众。”

法程还规定:铁桥每年八月必须油漆一次,“油桥物料,用鱼油和红色膏为之,每斤兑松香水三两,不计斤两多寡,总以油完为止。”“铁桥上下一切螺丝钉,凡用白粉油者,每七日上紧一次”,“稍有损坏,当即更换”,此规定至今沿用,这也是铁桥依然坚固的重要保证之一。

实际上兰州铁桥并不是德国人在我国修建的唯一铁桥,其它地方也有德国桥梁的身影:西关路铁桥位于南宁市西关路西段,是横跨朝阳溪的钢架三拱人行拱桥,南北走向,为柔性桥墩混凝土台槽钢钢架结构。始建于旧国23年(1934),由德国人设计,广东谦德公司承建,桥总长36.58米、宽3.66米、通高约6米,建筑费用为当时国币8000元。西关路铁桥是南宁市第一座铁桥,也是南宁市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该桥是晸府为便利通往当时所谓的特别区“特察里” 而建。

西关路铁桥的两岸,从50年代至80年代,一直系小贩云集做生意的地方。60年代的和平溪(当时俗称坑边,现在叫朝阳溪),处处水波荡漾,沿溪绿树回环,桥下流水潺潺。典型地突现出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岭南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1976年铁桥3月维修加固。2001年被列为南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西关路铁桥,依旧造型精巧,保存完好,并没有在80年的风雨中变得锈迹斑斑。

兰州铁桥旁边就是白塔山公园,它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头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有拱抱金城之势,白塔是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

白塔山公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北部,因山头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该寺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朝,寺平面呈长方形,白塔居中,塔身为八面七级,高约十七米,上有绿顶,下有圆基,通体洁白,挺拔秀丽。

塔南是三大寺楼,北面是准提菩萨殿,东西各有配殿数间。登白塔山顶,可俯视兰州市容,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白塔与黄河上的铁桥构成雄浑壮丽的画面,成为兰州市的象征之一。兰州市白塔山东约1公里处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遗址。

相传明初,大将徐达、冯胜奉命攻打元军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节,徐达命军士做成又粗又长的鼓,扮成社火队混入城内,以大旗为号,里应外合,终于攻破了王保保城。为纪念这场战斗的胜利,这种鼓被命名为“太平鼓”,并成为兰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

从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闻名。佛塔是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我国的,始传的印度佛塔是单层结构,后与我国的亭、台、搂、阁等建筑形式有机结合,有发展,有创造,形成了多边多层等形形色色的塔。塔在我国是成千上万的,是数不胜数的。

其中白塔也不少,北京就有北海白塔,白塔寺的白塔……我国的白塔太多了,而兰州白塔确有着不少的故事!“白塔山上的白塔是明代刘永诚在原遗址上修建的”,这是从白塔暨白塔寺历史文化研究会了解到的。此研究会由兰州园林局、白塔山公园共同举办,省地方志、省博物馆等相关单位的专家教授参会,但会上对白塔的建成地确切年代仍无定论。

白塔七级八面,为实心砖塔。每级每角均有翘起的砖刻小龙头,下系风铃,随风飘荡,声清音脆。

高约17米,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为公园,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为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飞檐红柱,参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四通八达。

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现紫荆树已枯死。白塔山经过多年绿化,树高林密,曲径通幽。

公园内独特的“黄河奇石馆”藏石丰富,和裕固族接待帐房为别处少见,独具风格。山下为中山桥,使二者已连为一体,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白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毫无损伤,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目前白塔正被围起来进行保护性维修。

出白塔寺门西下右转,有水濂观音洞。在洞西北台上,建有关帝庙、驻春亭、兰台,至山巅处建有一亭曰“牡丹亭”。白塔寺西南稍低处,有峰突起,号称凤岭山,清康熙时在上面修建了三官殿和观音洞。嘉庆时又添建了药王殿和财神殿及三间灵官楼等建筑。

寺东南有三教道统祠,祠东为三皇殿,祠前有石拱桥,石拱为门,可通来往。过牌楼而下,便是罗汉殿,殿前有悬楼10余间,供游人凭眺及休息。

三教祠再东南另一山峰有三星殿,出殿是“凤林香袅”牌楼,其背面是“秀映三台”,大约是指东有凤林古关,南望皋兰山三台阁之意。沿曲径南下直达四台大厅,这也是上山最主要的一条道路。

山下东侧原有文昌宫,中为魁星阁,是旧时秀才们祈祷登科的去处,现改为百花茶厅,为游客饮食休息之处。从白塔寺南直线下山,昔人就山势分为十级,每级有一小小的殿宇,统称“十王殿”。

十王殿南为四圣宫,宫南有拱桥,桥南便是玉皇阁,阁南是祖师殿。在改建中十王殿多已拆除,唯在崖头上尚存一个。

山顶的古建筑物还有迎旭客阁,东、西、北三山之巅还有有东风亭、喜雨亭。

登临诸殿阁,可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白塔山树高林密,曲径通幽。站在山上,便可一瞰全市景观及九曲连环的母亲河。又因有一元代白塔而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黄剑博参考资料:

1. 新晸创修单元 .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

2. 兰州黄河铁桥 .甘肃省文物局

3. 中山铁桥 .兰州市人民晸府网

4. 刘起. 作为工业遗产的兰州黄河铁桥建筑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5.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晸府

6.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发布 .我国城市规划网

7. 兰州黄河铁桥牌厦的修建及拆除 .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

8. 兰州黄河铁桥维修加固工程竣工 .甘肃省文物局

9. 陆浩刘伟平单霁翔等参加兰州黄河铁桥维修加固工程开工仪式 .甘肃省文物局

10. 方学, 秋帆. 历史沧桑的见证——兰州黄河铁桥修建始末. 档案.

11. 看懂一座桥,认识一座城,说兰州铁桥是创举2021-09-20 茶香飘万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