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备课资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鸿门宴中曹无伤对项羽的态度 《鸿门宴》备课资料

《鸿门宴》备课资料

2023-12-12 13: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合作讨论

《史记·项羽本纪》中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1.司马迁对项羽持什么样的态度?作者对项羽是如何评价的?

思路提示: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后人对项羽持什么样的态度?作者对项羽是如何评价的?以下三首诗均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写起,但评价各异,试比较分析。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思路提示: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该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3.毛泽东曾写诗提到过项羽,他是如何看待项羽的呢?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思路提示: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4.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思路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5.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思路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暴汉子!

6.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思路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7.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思路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8.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思路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9.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思路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高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10.“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思路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11.“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思路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1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思路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13.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思路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13.作者是如何刻画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

思路提示: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这一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展开,人物性格鲜明。②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与项羽的直率粗犷。这一步应在分析项羽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4.通读《鸿门宴》全文,分析项羽这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佐证。

思路提示:项羽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却又有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朵根软,容易轻信别人,而且自矜功伐,刚愎自用。太史公评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进击刘邦,因刘邦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项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竟又允许“善待”刘邦。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他刚愎自用,听不进范增的进言,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最可笑的是,他竟然很随便地就把曹无伤出卖给了刘邦,这既可说是他的“愚笨”,也可说是他的“天真”与“磊落”。项羽出身楚国名将世家,比地痞出身的刘邦更加讲信义,这就给了刘邦可乘之机。项羽最大的弱点,是缺乏战略眼光,刚愎自用。他尽管能够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夺不到天下。

15.通读《鸿门宴》全文,分析刘邦的形象特点。

思路提示: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项伯来报信,他发现这个人很有利用价值,就拼命地巴结他。面对强敌,他明智地没有采取硬拼的行动.而是冒险前去向项羽谢罪。到了项羽面前,他更加是一副无辜被诬的样子,而且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结果竟逃过了这一大劫,为日后的决战争取了时间。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信史原则,对本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无赖嘴脸,以及狡诈精明、虚心,能够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特点作了全面表现,使这个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积累运用

一、重点字词

飨士卒(xiǎnɡ)                 美姬(jī)                   鲰生(zōu)                卮酒(zhī)

樊哙(kuài)                      说关羽(shuì)           目眦(zì)                  跽(jì)

参乘(shènɡ)                    啖之(dàn)                王关中(wànɡ)         好(hào)

为击破沛公军(wèi)

二、重点实词

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连夜。之:到。

5.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使进入。

6.且为之奈何

且:将。

7.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游:交往。活:使动用法,使之活。

8.孰与君少长

即“与君孰少孰长”,(他)跟你比,谁大谁小?

9.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10.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1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寿:动词,敬酒。婚姻:儿女亲家。

12.籍吏民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的原因。非常:意外的变故。

1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全。之:取独。倍:通“背”。

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谢:道歉。

16.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17.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8.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坐:通“座”。

19.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20.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间行:抄小路走。

2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度:估计。乃:才。

三、通假字、异体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杓─勺: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8.坐─座:置之坐上。

四、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  古:敬酒。

今:长寿。

五、一词多义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推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之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

于    项羽曰

比:长于臣。

在:得复见将军于此。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因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为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六、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之为王,称王,使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5.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七、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1.判断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卮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八、成语凝集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本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原意是项庄挥剑起舞,表面是给大家助兴,实际是想乘机刺杀刘邦。现用来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例如:他的话里含有骨头,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2.秋毫无犯

出自本文“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及《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例如:部队整齐,旗帜鲜明,平买平卖,对百姓秋毫无犯。

3.劳苦功高

出自本文“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意思是做事勤劳,功劳很大。例如:这位老战士过去英勇作战,劳苦功高,受到人们的尊敬。

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出自本文“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例如:为了不使我中华民族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险境地,只有奋起反抗,把侵略者赶出国土。

九、诗歌积累

垓下歌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简析: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简析: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知识归纳

鸿门宴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囿于礼仪、优柔寡断,关键时刻对对方阵营缺乏警惕、缺少必要防范,结果终于放虎归山,铸成大错。相比之下,刘邦一方显得上下一心,多谋善断,善于权衡利弊得失,及时把握机会,变换形势,化被动为主动,转危为安。他们是一个深谙时局、富于远见的政治集团。特别是刘邦本人,他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当机立断,与项羽恰成鲜明对照,在司马迁笔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照手法,将两位历史人物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历史的必然性,也就在这种生动的描写中自然地展现出来了。

●追踪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答案:C

2.对下面人称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公为我献之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会其怒,不敢献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③⑤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答案:C

3.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答案:A

4.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B.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C.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答案:D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亚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答案:B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父慧炬,齐尚书郎。高祖①践阼,(远)为步兵校尉。顷之,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连②水还之。……后起为镇南将军、武康令。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彬去,远送至境,进斗酒只鹅为别。彬戏曰:“卿礼有过陆纳,将不为古人所笑乎!”高祖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治状。天监十六年,诏曰:“何远前在武康,已著廉平;复莅二邦,弥尽清白。政先治道,惠留民爱,虽古之良二千石,无以过也。宜升内荣,以显外绩。可给事黄门侍郎。”远即还,仍为仁威长史。顷之,出为信武将军,监吴郡。在吴颇有酒失,迁东阳太守。远在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节选自《梁书》卷五十三)

注:①高祖:梁武帝。②连:担运。

6.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夏远患水温                                              患:以……为患

B.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治状                         治状:治理的情况

C.宜升内荣,以显外绩                                          显:表彰

D.复莅二邦,弥尽清白                                          弥:全部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诸县盛供帐以待焉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B.将不为古人所笑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所至皆生为立祠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D.宜升内荣,以显外绩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答案:C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何远廉洁的一组是(    )

①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连水还之  ②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③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④远在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⑤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⑥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A.②⑥                         B.①⑤⑥                      C.①③                         D.②④⑤

答案: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远凭自己的才干,被梁武帝从武康县令提升为宣城太守,这种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是近代从未有过的事。

B.何远深受梁武帝赏识,终被提拔作了给事黄门侍郎,何远当即婉拒,还是愿意作他的仁威长史。

C.何远颇有政绩,他喜欢开辟街巷,修整墙屋,小至百姓住宅、交易市里,大至城墙堑壕、马厩仓库等,都修治得很好。

D.何远清正廉洁,耿介无私,备受百姓称赞。他对豪强富户恨如仇敌,对贫民百姓视如子弟,所以豪强特别畏惧他。

答案:B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彬去,远送至境,进斗酒只鹅为别。

(2)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

答案:(1)王彬离去时,何远送他到县境,送上一斗酒、一只鹅作为临别赠礼。

(2)又被受罚者所诬告,因此被免职还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