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鸟巢总设计师李兴刚简历 “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

“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

2024-07-13 15: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物名片

  李兴钢,38岁,河北乐亭县人。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9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1998年赴法国留学,2003年1月,出任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

  16年的建筑设计生涯,曾荣获英国世界建筑提名奖、亚洲建筑推动奖、中国建筑艺术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项。

  其中作为主持人之一的国家大剧院国际建筑设计竞赛方案,是五个第一轮获奖的方案中唯一一个中国设计方案。

  2001年度他主持设计的北京兴涛展示接待中心,在全球数百件建筑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和英国《世界建筑》主办的2002年度"世界建筑奖"的44个提名奖之一。这是本年度荣获该奖的唯一一名中国建筑师,也是历史上很少的中国建成项目获得学术性的国际主流建筑奖项。 从"小房子"到"大房子"

  在越老越权威的建筑界,30多岁的他却成为了2008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

  他的作品不乏大手笔,然而他赢得众多荣誉和良好口碑却靠一些“小房子”。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最年轻的副总建筑师、从河北乐亭走出去的“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

  1、“建筑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实在对不起,我马上要到外地出差!等回来我们再联系。”

  “抱歉,我最近正在忙着交一个图。等过一阵再联系好吗?”

  ……

  语气诚恳但不容置疑,没有给记者留下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约见李兴钢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记者的采访几次都在即将成行前,由于李兴钢的“忙”而不得不延期。

  李兴钢的确很忙。

  11月29日,我们的采访不时被与他谈工作的电话所打断。每一次,他总是歉意地对记者笑笑,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不过,工作中的李兴钢对付“忙”自有一番办法。

  2003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与瑞士赫尔佐格和德默隆公司联手,共同设计国家体育场的竞标方案。李兴钢被派驻到瑞士作为中方负责人与对方合作。

  在瑞士工作时,李兴钢必须与远在万里的北京工作小组密切配合,完成一项工作。瑞士与北京的时差有七个小时,这七个小时被他和他的中国同事巧妙地利用起来。

  每天早上瑞士时间9时,李兴钢先与瑞士同事讨论,再通过电话与北京同事沟通,然后开始在瑞士这边绘制草图,一直工作到当地时间晚上九时,再用传真把草图传到北京,此刻正是北京时间凌晨4时左右。

  当北京的同事们清晨上班时,李兴钢的草图已经映入眼帘。同事们马不停蹄地将草图绘制成电子格式、再将电子化的图纸传回西半球时,瑞士那边一个明媚的早晨也正好开始。

  “我国各种工程建设数量众多,突飞猛进,为我们这一代建筑师提供了舞台和机会。”这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最年轻的副总建筑师告诉记者,“但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大挑战,因为国内工程建设量大、周期短,如果你又想赶上进度,拥有一定的量,同时又想把它做得精到,选择只有一个就是―――累。”

  其实许多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李兴钢的“累”是自找的―――他对建筑太痴迷了,建筑已经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大学同窗都知道,在他看来,连谈恋爱都排在建筑之后;“加班加伤了”的他也曾扬言不再加班,要把时间留给自己的爱好。但据记者所知,他最大爱好就是看好建筑,所以他的休息时间还是与自己钟爱的建筑度过。

  “他是累并快乐着。”一位同事这样笑着评价他。

  2、“不极端是建筑师的性格”

  眼前的这个建筑师没有艺术家式的长发,也没有张扬的花衬衫,更没有激进的言辞,甚至在讲述庆祝“鸟巢”在国家体育场竞标中胜出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他也是用平静的语调说了句―――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庆祝了一下―――就再无下文,似乎一切都是那样的水到渠成。

  说实话,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李兴钢,大大颠覆了之前记者对鸟巢中方总设计师的想象。这样足够有个性的建筑设计师显得有些不够“另类”。

  在一般人眼里,这是一个颇有些书卷气的人―――白净的脸上带着一副金属边眼镜,穿着整洁而得体,说话时标准的男中音让人听不出一丝口音。

  “我不是一个极端的人。”李兴钢这样概括自己,在他看来这才是一个建筑师职业的性格,“建筑师不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不妥协的。”

  2004年5月,出于“节俭办奥运”和“优化设计方案”等方面的考虑,北京市暂停“鸟巢”施工,等待方案调整。

  “作为一个设计者,原来的设计方案要进行修改,特别是一个很重大的修改,当然谁都不会太情愿。”李兴钢笑着“实话实说”。

  “但建筑师做一个建筑和画家画一幅画,雕塑家做一个雕塑是不一样的,它不是个人化的事情,它是需要社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来帮你实现作品。”在大学上建筑概论的时候,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李兴钢和他的同学―――建筑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密切相关,任何一方面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建筑,“所以建筑要被修改,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

  “特别对于鸟巢这样的建筑,它是一个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技术性俱全的重大建筑工程,不可能以完全理想化的形态出现。”李兴钢对此很想得开。

  2004年12月,方案调整后,“鸟巢”终于复工。李兴钢全程参与了鸟巢的“瘦身”。瘦身后的“鸟巢”去掉了可开启的屋顶盖。

  “瘦身后的‘鸟巢’与瘦身前一样,能抵抗8级地震。”李兴钢告诉记者,“事实上,我们的设计修改完成得很好,在去掉一部分原来要求的功能(如可开启屋盖)的基础上降低造价后,‘鸟巢’几乎完美保持了原来的设计理念,‘鸟巢’还是‘鸟巢’。”在他看来,这才是一个成熟的建筑师应有的职业态度。

  3、“每一个作品都有遗憾”

  谁能把一个不起眼的“售楼部”,打造得不同凡响?李兴钢似乎就有这种魔力。一些很平常的小房子经过他的手,总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

  2001年他主持设计的北京兴涛展示接待中心,在全球数百件建筑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2002年度“世界建筑奖”的44个提名奖之一,是历史上很少的中国建成项目获得学术性的国际主流建筑奖项,但这个大奖作品其实就是一个只有800平方米的售楼部。

  岁末将至,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位列其中。

  “你自己感觉难度最大的设计是哪一次?”

  没想到,面对这个问题,李兴钢给出的答案不是“鸟巢”,不是获得2001年度首都十佳公建方案奖的北京西直门交通枢纽,也不是北京兴涛展示接待中心,而是母校乐亭县第一中学的校园规划。

  “在拆除平房建楼房的同时,如何保留老校园留给我的记忆,的确颇费脑筋。”李兴钢笑着告诉记者,虽然是免费设计,虽然身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但他对母校深厚的感情,使他在设计时颇感压力。

  “努力使自己设计的每个建筑都更精道!”李兴钢这样向记者透露他设计时的理念。当他第一次审视自己矗立在大地上的作品时,第一眼看到的总是遗憾之处,“每一个作品总有遗憾”,而这些遗憾可能是别人永远也注意不到的。

  “在工作中我不仅苛责自己,还往往苛责别人。”李兴钢笑着对记者说。

  2003年,在瑞士为“鸟巢”工作时,他做了一件让整个工作团队都颇为吃惊的事。

  这个一贯温文尔雅的中国设计师竟然为了一个设计问题和一位瑞典的女设计师拍着桌子用流利的英语大声争论。

  虽然最终李兴钢向这位女设计师道了歉,但至今他都认为拍桌子不对,但为工作争论本身并没有错。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作为“鸟巢”的主设计师,是两位盛名之下让人感到难以接近的建筑大师,李兴钢这个“小字辈”和他们工作时,依然也会用挑剔的眼光审视他们。

  有一次大家和赫尔佐格先生讨论起方案中的一个细节。赫尔佐格一边听李兴钢的建议,一边随手画了一幅草图。而李兴钢则兴冲冲地把草图拿过来,按照自己的想法在上面又进行了勾画,丝毫没意识到四周的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奇怪。

  后来李兴钢才得知,赫尔佐格先生在世界建筑界中的地位是如此崇高,以至于他的每一幅作品包括草图在内都要被收藏起来,留待将来专门结集发表。工作室的同事向来是小心翼翼地不去触碰他的草图。他这才隐约记起―――当时赫尔佐格大师好像也愣了一下,但随即就不在乎地继续在草图上勾画,与大家热烈地讨论开来。

  而今虽已“贵”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但当记者询问近期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个的时候,李兴钢给出的回答仍然出人意料―――“一个旧建筑改造的小房子”。

  □本报记者 樊江涛 [北京报道]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