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线打假」,你还敢在作文中用「假名言」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鲁迅博物馆在线检索系统 鲁迅「在线打假」,你还敢在作文中用「假名言」吗?

鲁迅「在线打假」,你还敢在作文中用「假名言」吗?

2024-07-13 23: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可是,如果从关注点即“鲁迅说过的话”分析,则喜忧参半。

显然,这几百万的检索者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网民,他们所要检索的是“鲁迅的名言名句”,以期验证他们听到的“鲁迅名言”是否为真。

因为这几年网络上有关真真假假的“鲁迅名言名句”实在太多了。

这些“名言”误导甚至毒害了很多人,比如大家平时写作文时,就可能背了“假名言”。

更值得担忧的是,为何会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

比如一些所谓的“鲁迅名言”: “我没说过这话,不过确实在理”,等等,大多流行在微信圈,并且还附有鲁迅的头像,一本正经,蛮像回事,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伪造的,一笑置之。

可还是有很多人对此将信将疑,甚至深信不疑,这不能说他们有多热爱鲁迅,只能说他们很少或者从未读过鲁迅。

假如认识几句真的“鲁迅名言”,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别人看。”“自由固不是钱可以买到的,但能够为钱卖掉自由。”就断不会被那些伪造的“鲁迅名言”所蒙蔽。

明乎这点,即能给出一个事实判断,即当今中国真正懂得鲁迅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且随着鲁迅的文章逐渐退出教科书,今后阅读鲁迅的人将会日益减少。这样,恶搞或伪造“鲁迅名言名句”的现象将会更加严重和普遍。

无论这些恶搞或伪造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背景,现象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也难以称善。当今之计,我们固然需要“鲁迅”上线“打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普及鲁迅,推广鲁迅,鼓励青少年和网民阅读鲁迅原著,正本清源,还原真实的鲁迅,不给伪造的“鲁迅名言名句”有滋生的空间。

(红辣椒评论 王学进)

“鲁迅说过的话”为什么这样火?

作为近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可谓家喻户晓,其许多经典名言也一再被人引用。

不过,网上流传的各种鲁迅语录中,不乏一些滥竽充数的伪名言。比如,“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句话被无数次引用,但鲁迅并没有说过,虽然他的确有弃医从文的经历。

真假莫辨之际,听闻早就有一个系统可以检索“鲁迅说过的话”,许多网友便兴冲冲前去查证,于是造成系统瘫痪。

“鲁迅说过的话”之所以这样火,与时下伪名人名言泛滥密切相关。

近年来,张爱玲、白岩松、莫言等名人纷纷躺枪,被冠以各种假语录、鸡汤文的作者。白岩松早些年专门发表声明,称其未在任何网络平台开微博,网上流传的一些借白岩松之口的言论,很多并非出自本人。

和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一样,伪造他人名言名句也是典型的文化造假,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著作权和署名权,也造成了对广大公众的欺骗和误导。

北京鲁迅博物馆于2007年推出的在线检测系统,初衷也许并不是针对假鲁迅名言,但现在它无疑起到了“去伪存真”的作用。“

鲁迅说过的话”检索系统火了以后,不少网友还为其他名人“请愿”,表示张爱玲、莫言、白岩松等人也需要这样的检索系统。

伪名人名言盛行,折射出当下社会的浮躁心态。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一些传播者更希望借助名人效应吸引眼球,假借名人之口传播某些观点。其中,不排除有些公众号故意恶搞、编纂名人名言,以达到扩大影响、吸粉引流的目的。同时,一些受众存在唯名人马首是瞻的心理倾向,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其实,遏制伪名人名言泛滥,关键还是要端正心态,减少“名人崇拜”,从注重标签转变为关注内涵。莫言说过:“很多所谓的莫言金句是我写不出来的,我觉得这些作者不要长期地隐姓埋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领回去。”与其假借名人之口,不如大胆亮出身份,光明正大地传播自己的观点。或许,你说过的某句话有一天也能成为金句、名言。

(嘉兴日报)

素材思考

对“名人名言”的热衷从何而来?

中学时代,我们都有过绞尽脑汁在作文中引用名人名言的经历。鲁迅的作品在教材中大量出现,加之文章“金句迭出”,自然成为了大家重点关注的对象。

而到了网络时代,由于其辛辣犀利又幽默风趣的作品特色,鲁迅又被人为赋予了某种“段子手”的特质。

与鲁迅“命运”相类似的,还有诸如张爱玲、莫言、韩寒这样的作家,国外的如村上春树、泰戈尔等,就连文学圈之外的马云、白岩松等都难以幸免。“名人警句”的风靡程度,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名人的业内“咖位”。

名人警句当然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名句名篇的熟练掌握本来也是语文教育中的必修课。

不过,在说话写文中言必称“名人名言”,甚至不惜杜撰和编造,这依然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应试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阅读量,为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

而在网络交流中,拉上名人的“虎皮”作大旗,似乎既能让自己的观点多上几分底气,也能展现自己饱读诗书的形象,成为打造网络人设的一部分。

素材导写

01

角度一:沉下心来体会名人名言的真谛

来源:光明日报

名人名言,顾名思义是指知名人士说过的较为出名的话,它通常蕴含哲理,能够带给人们启示。试想,当你捧着一个大部头在读,读到精妙语句,定会觉得畅快,或是茅塞顿开。人们喜欢名人名言、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人、这句话触动了我们,与我们达成了价值观上的契合,能够表达我们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

伪名言的盛行,事实上也是网络浅阅读的表现。在信息时代,获取一些名人名言只需轻轻点击搜索,几乎不需要什么学习与记忆的成本。人们没有耐心认真地读一些作品,也没有耐心用逻辑论证一些道理,便会选择用这些鸡汤化的、似是而非的名人名言来快速直白地表达心中想说的话。

然而,我们接近这些文化巨匠,最好的办法还是硬着头皮读原著,而非把这些假名言抛来抛去。表情达意、读书求知,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积累,不是一味的借人之口或是人云亦云。

否则,复制粘贴来的名人名言用过就忘不说,还可能会词不达意,甚至遭遇“被打假”的尴尬。耐下性子、挤出时间读书,“精进而不觉”,你自己的话或许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金句。

02

角度二:打假鲁迅名言,并非“网红”话题

来源:钱江晚报

或许连网站开发者都没想到,本来是学术研究内部的“低调行为”,竟然成为公众热议的事件。

此事再一次体现了网络亚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任何有“网红”倾向的人物或者事件,经过网友“脑洞”的结构与大众文化的传播,它们都会成为舆论场上议论的焦点。虽然此事有点“集体娱乐”的感觉,但仔细分析下,仍能发现其中的重要问题。

很多人并非真的对鲁迅先生著作的文本细读有兴趣,而是想知道那些网上的流行语,是否真的出自鲁迅之口。

对此现象,不能一笑了之。

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版权上的问题。那些已经故去上百年的名人,自然不存在什么版权问题,但如果类似的误用现象得不到纠正,当代在世的名人依然有可能遭遇“被说话”的麻烦。

如果一些误用的“名言”没背离名人自身的思想,或许还不至于谬误太大,但如果一些“传言”曲解了当事人的意思,甚至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名誉损失,就成了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

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教育问题。

众所周知,学习名人名言最多的时期,还是中小学阶段,很多学生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寻找、背诵很多句子,以备作文所用。

与此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是辨识能力不强、容易被网络文化影响的时期,如果他们跟风“学习”到的是错误的“名人名言”,又岂能有助于考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