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传承渔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鱼文化的应用与发展 保护和传承渔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保护和传承渔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2024-05-30 08: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渔文化是我国农业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渔业发展历史创造了大量极具特色的渔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

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

什么是渔文化?

目前,研究者对渔文化的概念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但是多数学者们认为渔文化是人类在渔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称。

狭义而言,渔文化主要指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基本上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

广义而言,渔文化是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渔业资源、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有形无形的关系与成果。比如,渔船渔具、渔业信仰、渔歌渔号子、渔风渔俗、渔业法规与制度等文化事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国家级非遗入选项目中有42项与渔文化相关,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等渔业较为发达地区。

在国家级渔文化非遗项目中:有铿锵有力的船工号(传统音乐-川江号子)、婉转悠扬的渔家小调(曲艺-渔鼓道情)、精巧绝伦的造船工艺(传统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也有流光溢彩的灯舞灯会(传统舞蹈-龙舞)、庄重盛大的祭典(民俗-妈祖祭典)……

我国是世界上渔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渔文化历史悠久,渔文化资源丰富,从捕捞、养殖、加工、饮食,到观赏、书写、绘画、音乐、舞蹈等,渗透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祀节庆、律令制度等各个方面。

为什么要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

保护传承弘扬渔文化,有利于助力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充分挖掘长江、黄河、沿海等的渔文化资源,将渔文化和乡村产业、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好法子、亮点子。

保护传承弘扬渔文化,有利于助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敬畏自然、勇于进取、向美求善等的渔文化精神,经过一代又一代渔业人的传承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拥有了新的时代内涵,用渔文化精神之翼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实现渔业现代化的底气所在,也是建设渔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保护传承弘扬渔文化,有利于助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渔文化是人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通过渔文化可以使人类对渔业动植物、渔业资源和环境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渔文化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渔文化转化成大众的、发展成多元的,不断提升渔文化的影响力,不仅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助于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我国渔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液、展现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护和传承海洋渔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尊重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需加强海洋渔文化与非遗保护传承的宣传和推广。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