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社会的映照!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映射出民族大融合的背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魏晋南北朝最出色的民歌是什么 文学是社会的映照!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映射出民族大融合的背景

文学是社会的映照!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映射出民族大融合的背景

2024-07-17 03: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建安诗歌的兴起以及田园诗歌的描绘

正如前言部分所说的,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从思想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双重角度出出发,建安文学在此时期形成了。建安文学方面具有突出成就的应当是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为主创作的诗歌了。建安文学本来就是一个对于一个特殊文学艺术表现风格团体的概括,因此他们在描述当时社会现状、政治抱负等方面内容上都有一定相类似的手法。

五言诗是建安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他们经常通过诗歌性的描绘来展现自己的仕途不顺或者政治抱负。总体上来说,建安诗歌描写的内容更加偏向当时的上层社会,对基层社会百姓的疾苦生活描写很少,这或许和创作人的出身有很大关系。此外,该时期涌现出了一位特殊的女性五言诗人蔡琰,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蔡文姬,她以自己被匈奴俘虏的事例为原型,创作了《悲愤诗》。

桃花源

这首五言诗描绘了当时被匈奴俘虏之人的悲惨遭遇,具有非常强烈的写实感,特别展现出了对于当时战乱年代女性生活悲惨的现状。此后逐渐兴起的则是晋宋之际的田园诗歌。这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便是众人熟识的陶渊明,他虽然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但是由于一生仕途不顺,家道中落。因此对于当时的政治生活和抱负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信心,为此他投身于农田劳作,成为了一名影响后世的田园诗人。

他创作的五言诗《归园田居》实际上就是通过自己在农村的日常生活,来展现当时社会广大农民的生活现状,他们每天都很辛苦,但是却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环境。而《桃花源记》中通过唯美的文字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神秘,但是却又很难找到的世外桃源。这则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当时的社会动乱无能为力,对于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晋文》载:"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鷄犬相聞。"

陶渊明

七言诗的发展以及南北民歌的差异

七言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出现,曹丕所创作的《燕歌行》便是最早运用七言绝句诗歌。但是追溯七言诗的产生渊源,其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一些,不过由于当时五言诗的盛行,再加上七言绝句正处于萌芽当中,各种音律、体裁尚不完善,因此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

刘宋王朝时期的鲍照是七言诗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贡献的人,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改革使得七言诗无论是从体裁,还是逐字断句上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比如,将原来的逐句末尾押韵变成了每间隔一句再出现韵脚的方式,就成为了后来七言绝句诗歌大多采用的一种音律模式。因此,鲍照本人尽管没有留下太多的诗歌作品,但是他通过自己的研究,为七言诗歌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方草原

民歌,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学表现形式,从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秦汉时期的民歌虽然没有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但是在基层社会中还是有着很受欢迎的表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这种古老的文学表现形式出现了变化。首先就是南北民歌,无论是在内容、音律,还是在体裁、风格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南方民歌温婉柔美,其主要内容大多都是情歌之类,因此备受青年男女欢迎。像流行于太湖流域的《吴声歌》、流行于江汉地区的《西曲歌》都是当时的典型代表。而北方民歌则是更具有游牧民族和地区文化特色,豪放、恢弘、简单、直白是这一时期北方民歌的主要特点。其中也涌现出了不少的传世之作,比如著名的《木兰辞》便是诞生于北朝,一直流传至今。

替父从军

南北朝时期骈文的演变以及文学评论之风的兴起

两汉时期以长篇大论的、气势恢宏的、充满华丽辞藻的汉赋为主,这种文学内容主要讲究的是政治、王朝社会等大方面的内容,因此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因此逐渐走向衰落。不过在汉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骈文,在南北朝时期却大放异彩,成为影响一时的重要文学形式。

《汉书》载:"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皇翔于千仞兮,覽德煇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徵兮,遙增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汙瀆兮,豈容吞舟之魚!橫江湖之鱣鯨兮,固將制於螻螘。"

骈文由于不像汉赋那样有着严格的体裁、韵律规定,只是以对仗整齐、简单易懂为主因此吸引了更多文人群体和基层民众的欢迎。起初的骈文在音律、对偶等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束缚,到了刘宋时期,骈文书写内容中的对偶和用典风格开始盛行起来。骈文的发展演变远不仅限于此,到了南朝的末期,那些没落的门阀士族开始通过骈文形式和内容上的创作来证明自己的文学地位。

曹丕

比如,庾信、徐陵二人便把骈文的主要内容限定在了空虚缥缈风格之上,缺乏实际上的内容,一时间仿佛又回到了汉赋。这种骈文的空洞变化,也开辟了南朝奢靡绮丽的文风,这种风格一直为唐朝文学家所诟病。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变动,文学在有了众多新形式、新内容的发展之后,随之而起的便是以评论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之风。

该领域的开创者当属曹魏时期的曹丕,他撰写的《典论•论文》里面对于大量的文学作品都进行了自己的评价,由此可以被视为文学批评之风的开山之作。不过文学批评作品最为著名、对于后世文学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南梁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这部文学批评名著。洋洋洒洒50篇,里面内容不仅包含了对于各种文学作品的评论之语,而且也是对于文学体裁、音律等理论的总结。同时,刘勰本人倡导要创作朴实无华的文学作品,避免空谈艳丽的文风。

刘勰

评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应该说是非常明显的,这是由于当时的现实社会背景所塑造或者推动出来的文学现象。在这个社会大变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基本上都被抛弃或者改变,这也是两个时代背景有着巨大差异的直接结果。

不过,虽然两汉的文学艺术风格在此时已经不再成为主流,但是我们也要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多文学风格和艺术形式都是在两汉时期的文学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所以,两个时代的文学艺术虽然有差异,但却又是一脉相承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正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才使得此时的文学艺术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写实之风的兴起成为当时普通百姓共同呼吁而出的一种文学现象,而战争的频繁又使得众人的安全感十分不足,因此他们开始转向一种消极的态度,不再去直面社会现实。

正是由于南北方分裂局面的形成,南北之间的文学风格出现截然不同的特点也是历史的必然。北方文学艺术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具有一种混合胡汉文化的内容,当然这种混合文学内容的出现,也是民族大融合历史趋势下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文心雕龙》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